艺术品春季运动会 只是一场游戏吗
2011-06-11 09:13:03《南方都市报》
今年4-6月,艺术品、收藏品拍卖市场迎来一轮火爆的“牛市”,全国各地纷纷拉开“春拍”大幕,名家名作、天价数字、商家竞价PK……使平日里相对冷清的艺术品市场一下振奋起来。北京保利、匡时、嘉德,香港佳士得、苏富比,深圳世纪经典等“春拍会”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激烈度、社会关注度、媒体曝光率均空前火爆,简直成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艺术全运会”。
近年来,业界形容艺术品拍卖市场字眼经常是“又创新高”、“抢购一空”等,仿佛仅仅是个经济数字游戏,作品的艺术含量、专业价值、寓意境界等却往往鲜有讨论,投资火爆+大量热钱涌入,就能宣告当今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了吗?各地纷纷拉开“艺拍”竞逐,会否像大型体育赛事那样演变为“艺术界的运动会”?艺术品拍卖比什么,又如何比?市场规范、艺术品价值,抑或操作手法?
“艺术品春拍”有如一场运动会,实质是数字游戏?
“春拍会”很火,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但他们的兴趣大都只停留在“记录”、“价格”等字眼上,热衷于“亿元时代”等振奋口号,他们对天价艺术品的期待,就跟在运动会上热切盼望打破世界记录的心态极其相似。而各大拍卖行、艺术品商家、投资者似乎也十分配合“记录”的出炉和营造。
以5月22日的嘉德春拍会为例,齐白石巨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 .255亿元的天价,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最高纪录;陈逸飞经典之作《山地风》以8165万元摘走中国油画最高拍价“桂冠”;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拍出4830万元,是中国古籍拍价的“世界记录”。
与连创“个人记录”的嘉德春拍会相比,6月7日完美落槌的保利春拍在“整体记录”上则更胜一筹,总成交额61 .3亿元,再次“笑纳”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场成交冠军。整体上,拍价过“千万”的作品数量、种类也更为丰富———除了吴冠中《狮子林》以1.15亿元创下中国现当代艺术拍卖记录外,油画《木槿》以6325万元成交,《双燕》4600万元、《青岛》4025万元、《玉龙山》3450万元、《峭壁》2990万元,构成了极其鼎盛的“千万元阵营”。
除了这些规模、交易额领衔全国的“大拍”之外,各地的“小拍”亦如火如荼,上海、香港、郑州、深圳均推出规模不等的拍卖会,也纷纷以“创下本土艺术品拍卖会新高”、“刷新本土成交量数字”等为卖点。但是,在媒体不吝篇幅的报道中,南都记者只看到了对“数字”的热衷追逐,只看到了一味叫好的溢美之辞,却并无对艺术品的人文价值的鉴赏评析,对“是否有泡沫”的冷静反思亦寥寥无几。
知名艺术品营销人、深圳365艺术生活超市创始人黄泷从资本运作的层面,告诉南都记者春拍会“火爆”的缘由,也从侧面披露了春拍会“数字游戏”的本质:“当下,房地产、股票的投资价值正在锐减,加上人民币购买力的不稳定,出于‘保本’或‘增值’的需要,商家更愿意把钱投到艺术品市场中来。”艺术品市场的核心仍然是“资本”,由此可见,“春拍”的火爆,着实与“艺术”本身并无太大干系。
“春拍”火爆折射基层艺术品市场惨淡?
“春拍会”变成资本比赛,“参赛选手”大都为身家过亿的大“财阀”,“竞选代表队”也是一批批价值连城的墨宝或藏物,于是有人感叹,“春拍”大都成了大鳄们比拼财力的场所,散户还怎么玩?民间收藏家、基层画家怎么玩?在很多基层从艺者心目中,“春拍”就好比“奥运会”,而自己只不过是“业余选手”,根本无法享用这场艺术大宴所带来的机遇和荣光。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春拍”越是火爆,越衬托出基层艺术品市场的断链和贫瘠。“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通常要划分为‘拍卖会’和‘画廊’两级市场,但是,现在投资者、艺术商家、公司都一窝蜂地涌到‘春拍’这一高端市场中来,对原本就不旺盛的基层市场、画廊市场则是不闻不问,大量闲置资金透支在拍卖行中,致使基层画家、收藏家的优质作品得不到赏识和购买……我很纳闷,为什么一定要关注那些已故的、历史的、文物性的艺术品,却对我们现有青年艺术精英的作品置若罔闻?再者,画廊也并不缺高端作品,同样的作品放到画廊去卖,价格要比拍卖行至少便宜20%-30%,但买家却还是毫无理性地追逐拍卖行,实在令人费解。”黄泷如是说。
这厢是“膨胀”的春拍,那厢是冷清的画廊,高低端市场的“断裂”可见一斑。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曾直斥“炒作高端、冷落低端”的艺术品市场氛围:“在一些‘炒作’成分的驱动下,许多艺术品被无序、无原则、无规范地进行竞价,而相关监督机制、鉴定机制、把关机制又未能跟上,一些艺术含量并未‘达标’的作品硬是被哄抬成了高价作品。”鲁虹透露,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没有行业准入制度,很多艺术营销从业人员根本没有学术背景,仅掂量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却缺乏分辨它们的艺术价值的眼光和能力。反观美国等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会有序地分为画廊、拍卖行两级,有成熟健全的把关、监督机制,低端作品和高端作品之间可以做到互不干扰,画商的文化基础也不错。
鲁虹的话简直“一语成谶”,近日的“春拍”中,果然出现因“把关机制”缺位而引发的争议。据《证券时报》报道,郑州文交所近日准备发售的3件艺术品,两日后却出现在北京保利春拍会上———5月31日,郑州文交所发布公告称,“卢沉思聪”系列作品组合15幅国画作品已进入“预售程序”,其中就包括《古都晨曲》、《醉归图》和《鸣禽图》三幅作品,但这三幅作品竟赫然出现在6月2日的北京保利春拍会的“货单”上,并均以高价售出。此事一出,霎时令业界一片哗然。
“艺术运动会”需提升“裁判”及“选手”素质
诚然,目前各地举行的“春拍”,从规模、竞争激烈度、影响力、货源、记录等指标上看,的确有了些“运动会”的范儿,但是,从市场分级、行业规范等层面上看,“春拍”又或多或少显得有些功能缺位、底气不足。那么,各地“春拍”能否形成一个体制成熟、规范齐全、影响力覆盖全国的“艺术运动会”?
黄泷认为,“艺术运动会”需要健全的“运动员”和“裁判”机制,也就是拍卖会的参与者(运动员)、拍卖的规范制定者、仲裁者、评审者(裁判员)都要有全面、专业、过硬的艺术素质,各个角色之间形成深度互动。他建议,政府或文化部门可建立相关的拍卖行业协会、艺术品鉴定协会,培养一批专业的鉴赏队伍,为“艺术运动会”提供“裁判”人选。“而‘运动员’的人选也不要仅仅是故纸堆里的、过气的老艺术家,应当把视野落在优质青年艺术家群体上,基层市场和高端市场也要衔接起来,让艺术新秀能够借助‘运动会’的平台获得圈内认可和知名度提升,这样的‘艺术运动会’才有意义。”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艺术运动会”这一称谓,可能会使泡沫化、浮夸化的艺术品市场陷入更为难堪的境地。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直言“艺术运动会”的提法“很可怕”:“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非理性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再用‘运动会’的口号放大对‘记录’、‘金额’的追逐,后果不堪设想。”孙振华透露,许多国内拍卖行对艺术品的真假并不作任何担保,只是抛出一副“后果自负”的强硬姿态,还有一些拍卖行雇请了“托儿”哄抬价格,实行“假交易”,制造噱头和虚假“记录”,使整个市场陷入一种“恶性竞赛”的氛围之中。
(责任编辑:王博彦)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