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场域”,南京当代艺术的孵化器
2013-09-16 18:22:04雅昌艺术网专稿
南京民营艺术机构(美术馆)越来越多,四方当代美术馆、诸子艺术馆、先锋当代艺术中心等,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然而在这些艺术机构中,经营当代艺术的却很鲜见,在走访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与传统的书画市场相比南京的当代艺术非常边缘化,曾经在2006年-2008年当代艺术机构一度活跃,如今能坚持下来的只有寥寥一两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京当代艺术机构就此没落,仍有新的机构出现,在摸索中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壮大自己的同时正不断推动南京当代艺术的发展。
虽然“美术馆”必须是非营利为目的,但在中国畸形的艺术市场中,大多数美术馆必须依靠一定的营利才能支撑起整个美术馆的正常开支和运作。
朱彤将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定为“艺术中心”而非“美术馆”正是基于为了让先锋当代艺术中心能具有持久力。在开馆时,馆长朱彤在开幕式上向记者介绍说:“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的筹建资金约在四千万人民币左右,每年的运营投入会保证在三百万到四百万之间。在运营模式上,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美术馆功能: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做艺术家推广,举办高质量展览;二是跨界的空间:关注的面不限于当代艺术,也包括传统艺术、设计等领域;还开辟了专门用于艺术衍生品销售的空间也是南京最大的艺术衍生品商店,构建多体系及多层面的销售网络。三有画廊的交易功能:向有志于收藏的客户推荐作品,也买卖作品。”希望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运营模式,保证在坚持专业学术的展览背后,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评论家陈瑞认为:“在美术馆专业化的过程中,美术馆自身也通过不同的承载物来实现,有的是根据旧仓库、旧厂房改建而来,有的是邀请设计师自行设计,这使每个美术馆本身散发出的“气质”是不同的。随着当代艺术领域的不断开放,美术馆也不再是一所单纯的展览场所,逐渐形成一种多元的、立体化的“场域”效应。艺术家根据展场的特点进行创作已不鲜见,展览的布展也越来越注重特定的效果和与观众间的互动,同时,一场展览也不再是孤立的展览,附属的公共活动如Workshop、学术讲座等已渐渐成为展览的必需。”
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坐落于秦淮河畔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1865”的前身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企业金陵制造局。先锋场馆于1934年建造,为德国包豪斯风格。它是南京首家集艺术展馆、画廊、艺术衍生品商店即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同时还开设了艺术衍生品商店,推广原创当代艺术衍生品,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艺术衍生品及设计品消费平台。
回想80年代的南京,专业的美术馆寥寥无几,区文化馆、江苏出版大厦、市卫生局教育馆、省工业展览馆、鼓楼公园等地都是南京当代艺术的“展场”。如今除了一场展览之外,其公共活动,学术讲座都成为展览的必需。陈瑞说:“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中介人、策展人等等为艺术而活或靠艺术来活的人,都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参与了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价值的生产。”
只有把当代艺术不断向民间推广,吸引更多资金,才能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发展多元的场域的形式,成为当代艺术最好的孵化器。正如批评家王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代艺术建设要从民间做起,要把文化的权利还原到大众,还原到社会,才会有很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董晓帅)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