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主流当代艺术两种“技术化”手段发表于2010-07-14
  一、“图像”的技术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玩世现实、波普、艳俗等以图像为中心的艺术表达之后,毫无疑问,“图像化”成为一种潮流,并因商业成功而广为流行。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图像从各个角落涌现出来,充溢于我们的视野。然而可悲的在于,如果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当下流行的“图像化”作品与90年代初期的图像作品并不相同——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符号展示,一种策略性的技...
古物陈列所的成立与民初中国画(下)发表于2010-04-28
        相关链接:古物陈列所的成立与民初中国画(上)   五   如此的画作公布于众,对画家创作倾向的影响是明显而具体的,前述陈师曾论花鸟即为一例。另贺履之在《篑公论画》中言及:“昨与诸君诣文华殿,观清室大内之所藏矣,其大殿及东西两内之所陈列,如唐岱、方琮、袁涛、金廷标等,内廷供奉之画,弥望皆是,彼皆羁身画院,濡染富贵习气,故笔墨未免恆蹊,其宋元以来流传之真迹...
古物陈列所的成立与民初中国画(上)发表于2010-04-28
        相关链接:古物陈列所的成立与民初中国画(下)   内容提要: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原先“秘不示人”、“深藏内府”的古代绘画作品,是促使民初中国画背离晩清“正统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中,古物陈列所则是此中最具代表性的机构。本文根据新史料,驳析了一些关于古物陈列所的错误认识,系统梳理古物陈列所的成立过程及其缘由,并以此为基础进而探讨了古...
艺术是否需要自证?发表于2010-01-28
  当把文章题目命名为一句疑问后,我发现,最初源于中国当代艺术关于图像与绘画性的思考,被引向了一个艺术哲学的命题中。因为“问号”的使用需要我回答,但答案又并非中国当代艺术所独自面对,而是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所普遍面临的。   其实,这样的疑问在古典艺术范畴中无需回答,因为手感所代表的绘画性是艺术成立的基本条件。但,时空改变的今天,这个问题却足以引发我们思考“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rdquo...
认知眼光与二十世纪中国画“传统派”之命运(下)发表于2009-12-04
     相关链接:认知眼光与二十世纪中国画“传统派”之命运(上)      三、真实与误读——民国时期的激进与传统   如果我们将传统派与激进派都视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动力,那么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孰轻孰重?这是带有陷阱的疑问,很容易将我们引入对历史的简单判断中。以一种适当的眼光看,这两者在历史中都发挥了不尽相同的作用,各具价值而难以进行简单比较。一般说来,激...
认知眼光与二十世纪中国画“传统派”之命运(上)发表于2009-12-04
   相关链接:认知眼光与二十世纪中国画“传统派”之命运(下)     一、矛盾与简单——“熟悉化”之知识经验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画传统派,即便今日,我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都难称客观,多混乱而缺乏标准,往往出于某种判断需要而加以肯定或否定,缺乏相对谨慎、中肯的研究态度。甚至,会因不同叙述目的而前后矛盾。诸如有论者在《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中曾言及:“...
在场,是一种自我体验发表于2009-10-14
        相关链接:“在场——中国当代绘画提名展”前言   就经验而言,“在场”是一种出现,是一种介入。但这种感受似乎不那么深刻,于是,“在场”便成为一种哲学化的存在本身。其实,人有时候是很无助的,因为无法...
用书法的方式关注中国画发表于2009-10-13
  写实性   中国画是具有一定写实性的,中国画的画头与身的比例在画工中都有流传。但是这里,画家压缩了这样一个人物,你可以发现他所具有的恭敬的、站在对面的那种神态就呼之欲出了。假设你把这个人拉得很长,这种恭敬的状态就消失了。也就是说,为了仪态的表述,可以省略掉真实。   如何来统一呢?是靠线条的疏密组合和线条的组合关系,在中国画中每一根线就是一个空间,画得好的中国画线条不是僵化的平面,我们看古代器物...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