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仲敬干:重识谢海   谢海这次在广东中山的画展,完全是大忙人的他2016年计划外的画展,也纯粹是由中山市港航集团总裁张华江先生提议或主办的。张华江是位行事低调的大企业家,同时,也是热爱艺术收藏的大智者;而谢海则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佼佼者,是江南才俊加苏北人那种豪迈、仗义的典范。他们是老朋友。我想,只有是像他们这样的老朋友才会在很多时候&ldquo;不约&rdquo;&mdash;&mdash;&ldquo;而同&rdquo;。   那天,张华江本 http://news.artron.net/20161212/n892817.html 吕明翠:关于谢海的七个关键词   2011 年炎热的夏天,我已经不记得在什么地方了,看到几张巨幅的画,每一幅都是&ldquo;黑板&rdquo;,我笑称为&ldquo;团团黑&rdquo;,但是,看一眼不打紧,再瞥两眼,就直接被带到画里去了。那是我认为的一种好奇,好奇得让我看到了全宇宙。仅是几张画,让我从某种意义上认识了谢海,却也没把他当回事儿,没过两天就抛到了脑后。谁承想,几个月以后,我在杭州的一家画廊又见到了他的&ldquo;黑板&rdquo;,还开始听画廊的 http://news.artron.net/20161205/n890514.html 斯继东:二郎的寂寞   吴玄说,你来写谢海吧。   在电话里稀里糊涂我就答应了。才一答应便后悔:这个谢海,怎么写? 碰上那段时间单位活计忙,很快我也就忘了这茬事。直到责编李璐跟我联系,商量哪期用稿,截稿日期什么的,我才发觉,这事是真的。随着截稿日期日日临近,我感觉压力山大。   是啊,这个谢海,怎么写啊?   谢海让我觉得难写,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谢海的复杂身份。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画家,我相信这会让我们码字的好对付得多。而谢海不是,除了 http://news.artron.net/20161128/n887915.html 李人毅:平静外表下的沉重担承 评画家谢海的天籁丹青
   在美术界里,谢海是一个理论与画艺双修的人。我们交往大都是在研讨会上,还一起在济南主持过全国艺术媒体高峰论坛,他给我的印象是特立独行,与人毫无羁绊之感,这种生态一旦用于他的艺术实践中,必有不俗的表现。   谢海&ldquo;三不看&rdquo;的人生状态和三种艺术形式   近年来,谢海的许多作品,给人强烈的外在印象是选题随性、表现随意,没有那种流行的故作高深的深刻的思想上的担承和精神喻义,寄托的只是一个画家的淡 http://news.artron.net/20161122/n886297.html 朱鹏飞:画家谢海的艺术现场   真相隐藏在现场,而绘画则是展示结果的艺术,当我们欣赏一幅作品时,往往已经远离艺术创作的现场,反之艺术家在创造自己的作品时,也无法预见作品展示的现场,这种在场和不在场的双重变奏构成了绘画自身发展的逻辑动因,撇开地区文化、社会发展、时代特色、政治生态和经济利益的诸多影响,正是画家和评论家的角色互换,相互以不在场的方式,通过想象和自欺, 以追寻真相的名义消解了现场,虽然真相在场,由于人的不在场, 因而真相被遗弃在现 http://news.artron.net/20161114/n884174.html 高远视野下的艺术新负载——谢海新水墨审美诠释   考察当下中国水墨画&ldquo;活着&rdquo;的历史,事实上就是考察当代水墨画家在开拓与实验之中呈现的水墨新维度。谢海及其新水墨作品,便是引导我们进入审美诠释的一个典型切入点。   谢海新水墨艺术的表达,首要特征在于他以水墨的形式运行于纯视觉的轨道中,从而让观众在这条他试图正在跋涉的驿道上,思考他舞弄水墨的过程,以及他怎样用旧式的水墨语言作有现代意味的抽象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谢海给当代中国水墨的贡 http://news.artron.net/20161107/n881915.html 王十月:心象有无间   自古江浙出才子,近代更多大家。淮阴地界偏又生出个谢海,&ldquo;70后&rdquo;一代,绘画书法早早自成模样,又被公认为学者,年纪轻轻便在美术理论界得了个&ldquo;谢氏白话&rdquo;的美名,怎不让人心生羡慕嫉妒恨?!别署&ldquo;谢二郎&rdquo;,一派风流蕴藉,实在让人想揍他两记老拳,却又没有借口。   谢海不会给人借口,占尽文采风流,言行却并不虚浮。少年老成,大有繁华阅尽后的平静做派。扑面面对美誉,倒能云 http://news.artron.net/20161031/n880182.html 葛本山:华丽背后的寂寞   在常人眼中,谢海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人:惊才羡艳,魅力无限,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只要有重大书画艺术活动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他那精瘦而充满活力的身影。他走到哪里,都是核心。他谈什么话题,都是新闻。他谦虚,出于肺腑;他傲骨,气场强大; 他和气,如春风和煦;他严肃,对事不对人;他解析,逻辑缜密通达流畅;他评说,准确精到资料翔实;他热心,力所能及;他坦荡,从不隐瞒个人观点;他豁达,即便对攻击过自己的人他也会表达应有的敬意;他敬业,不休 http://news.artron.net/20161025/n878476.html 魏微:谢海与我们   谢海与我是同年、同乡,这两样或许有助于我们成为好朋友,强化我们对于时间、故土的共同记忆。换句话说,我们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从小孩子到青年时代,我们走过同一条街衢,逛过同一个公园。极有可能是,我们曾有过擦肩而过的时候,他朝我做鬼脸,扬拳头,我快步跑开,觉得这小朋友无聊得很。   我们真正的擦肩而过是在1994年,我家搬到他家附近,相隔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周遭的地标是报社、二院、楚秀公园、清晏园......那时我已开始写作 http://news.artron.net/20161017/n872969.html 郑昀:谢海--瓶子里的海   看完谢海的作品,我的印象里只有瓶子,难怪绘画圈子里有人戏称他为&ldquo;谢瓶子&rdquo;。   谢海的抽象水墨和折枝花卉也不错,但是看完谢海的全部作品,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他的瓶子:透明的瓶子,方的圆的瓶子,空的和插着花花草草的瓶子,放在桌子上摆在窗台边的瓶子。   谢海的瓶子是有灵魂的:孤独的瓶子,甜美的瓶子,凄凉的瓶子,慵懒的瓶子,恍惚的瓶子,寂寞伤感的瓶子,或者快乐沉醉的瓶子,它们与芜杂的花花草草相处 http://news.artron.net/20160926/n870512.html 薛璐璐:海,听见了   2002年,谢海完成了评论写作到水墨创作的转型,舍了不少,得着良多,这决定的坚定令周围人和自己都很惊讶,但他知道要去画些东西。从内心寻找评论家、艺术家的社会乃至人类使命感的重任中暂时分离出来,这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而是要接受自己 身上本以为会永恒的某个部分的改变,同时还要承受过渡时期的压力,要直面自己对自己的种种质疑。他用智慧、感觉、眼界、技法创作了自己特有的水墨形象,从创作初始到现在,从繁复写实到抽 http://news.artron.net/20160919/n868229.html 胡莺:画画与做菜   和谢海说来说去总会绕到他的厨师梦想和做菜。看来这于他而言真是根深蒂固的不可动摇。也正如谢海说的,做菜是一种常态。从画画与做菜,可以看到谢海对自己所熟悉领域(或感兴趣 事物)的专注和专业,以及一种生活的方式。   胡:你现在的这种状态,经常飞到各地,做展览、搞活动,自己也画画、写专栏,会不会觉得很累? http://news.artron.net/20160912/n866639.html 胡莺:理论先行   与谢海聊天,会觉得他说话非常直率,带点谐趣,偶尔也会&ldquo;顾左右而言他&rdquo;,但聊下来便会意识到,他对待某一问题,往往是直指本质并极为严肃的。基于&ldquo;做理论&rdquo;的这一身份,谢海对于他的抽象画创作,很大程度上是理论先行。   胡:你前些年画的一批抽象水墨,《十日茶经》《马可波罗没有去过的地方》《行行复行行》等,与&ldquo;小瓶&rdquo;相比,有些变化。尺幅上也大了很多。   谢:我 http://news.artron.net/20160905/n864522.html 胡莺:随性•自然   如果要试图评论谢海的作品,我想还是应该从他的生活状态开始谈起。因为对他来说,画画是一种生活: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笔墨与传统的追溯、梳理和创新,更有意趣的是,其间不自觉地包含有花开花落的自然生长、春夏秋冬的时令变换,包含了读书品茗的闲情雅寄、亲情友情的人情世故,也显现出他的胸中丘壑与兴寄烟霞。   胡莺(以下简称胡):你出道较早,现在也是成就斐然了,在你身上有很多的光环,当然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看法。兼有策展人 http://news.artron.net/20160829/n861853.html 胡莺:海的颜色   认识谢海,源于&ldquo;记忆的泊位&rdquo;。初次接触,在2004年秋,&ldquo;记忆的泊位I&rdquo;筹备之时,地点是谢海位于杭州的一个货运仓库的画室。彼时关于策展人、学术主持和艺术家间谈话的细节已记不清了,脑海中留存较深的,是他那空间宽阔和布置得颇为雅静时尚的画室。到 2008年&ldquo;记忆的泊位II&rdquo;在武汉展出,联系渐多了些,再次见面,竟像看到一个熟络的朋友与师长般自然。   印象中的谢海 http://news.artron.net/20160822/n85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