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雅昌专栏 | 陈履生:论“乡村博物馆” 本文根据接受江苏大学艺术学院2022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乡村博物馆的“当代叙事”》课题组的采访录音整理接受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课题组的采访位于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的陈履生博物馆群乡村博物馆的问题,首先是“乡村博物馆”的概念,它在博物馆学中可能更多的是所关联的“乡村”属性。这个“乡村”的属性或者是它的博物馆专业方面,所表现或者说反映的是乡村历史与文明的发展,是以乡村这一地域历史与文化为特 https://news.artron.net/20220704/n1111527.html 艺术号·专栏|陈履生:静听松风——从松风画会谈起 (本文根据2022年5月21日在芝加哥奢活艺术馆直播现场举办的“松风论坛: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关松房(松风画会)石钢高炉1958年上海画院藏胡佩衡、关松房(松风画会)十三岭水库1960年关瑞之先生在松风论坛开场所谈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是学艺术史的,毕业以后在北京工作的几个单位与北京画坛的关系都是非常紧密,至今我还任北京画院的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我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过程中,一直注 https://news.artron.net/20220524/n1110139.html 迎国际博物馆日 陈履生博物馆举行专题讲座:农耕文明与竹器文化 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农耕文明与竹器文化,专题讲座今天下午举行。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现场 https://news.artron.net/20220516/n1109755.html 艺术号·专栏|陈履生:劳动在画中(3)时代转型 当《耕织图》的文化传统发展到晚清时,它和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相应,都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颓势,可是,劳动还是无时无刻都在。当新文化的不断输入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彻底颠覆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耕织文化的传统,尽管现实中还有耕,还有织。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谓的劳动,已经不仅仅是男耕女织。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新的行业以及相应的劳作,尤其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很多 https://news.artron.net/20220507/n1109469.html 雅昌专栏 | 陈履生:当“书法”成人文素养的基础,“书写”的意义将超越专业 前不久,书法学由原先隶属于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提升至独立的一级学科,引发业内外关注。有待进一步提起重视的是,近年来,尽管书法学习正形成燎原之势——弘扬传统文化、书法进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很多院校开设了书法专业,甚至于如今“书法”学科具有了普遍性,但若要支撑起当代书法的发展,有不少不容回避的方面。其中反映出今天如何认识“书法”的一些偏差,留下思考的空间。如今的书法,说到底就是“写字”,让人看到“写”的技 https://news.artron.net/20220411/n1108596.html 艺术号·专栏|陈履生:危险的信号 今天我们应该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学科学,用科学去占领那“无尽的前沿”,用诺贝尔精神来发展、壮大、强盛自己的国家。2022年3月26日《美术报》在2022年“考研国家线”发布之后,人们看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学术学位类),“艺术学”以361分仅次于“文学”367分,位列第二,而同榜的“理学”290分,“工学”273分,“农学”252分,“医学”309分,看到这个“国家线”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也大吃一惊。显然,与这个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29/n1108272.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之美(下)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十一部分“少数民族女性之美”(下,总二十)周昌谷《两个羊羔》,1954年在较早表现西藏题材以及西藏女性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周昌谷的《两个羊羔》,它于1955年获得了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引领作用。1954年,周昌谷在结束敦煌之行后,深入藏区体验生活,由此创作了该画。画面中那位天真的藏族少女,趴在围栏上,嘴里含着小草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16/n1107905.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之美(上)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十一部分“少数民族女性之美”(上,总十九)1952年,在新年画创作运动中,一改过去画风而投入到新年画创作中的叶浅予,创作了新年画《中华各民族大团结》(129.2×196.5cm)。该画获得了文化部1951年至1952年度优秀年画评奖的三等奖。这是按照当时年画印制比例的幅面而创作的,所以,出版后广获好评,并称为建国10周年新年画优秀作品之一,收录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15/n1107896.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女性在丰收年(下)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八部分“又是一个丰收年”(下,总十四)盛此君《稻香千里飘,人人逞英豪》,1961年吴性清《选好种夺丰收》,1959年“稻香千里飘,人人逞英豪”,盛此君(女)在这一题目的宣传画(1961年)的表现中,劳动中的女性英豪形象代表了这个时代中的美学和价值观。而吴性清的宣传画《选好种夺丰收》(1959年),王伟戍的宣传画《奋发图强争取农业大丰收》(1964年),是这个时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10/n1107749.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女性在丰收年(上)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八部分“又是一个丰收年”(上,总十三)佚名《丰收》,20世纪40年代古元《八路军秋收》20世纪40年代显然,劳动是为了丰收的期盼,劳动的最终结果则是如愿的丰收。而新中国美术创作中表现丰收就是对新社会的歌颂,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因此,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丰收”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日新又新。对于这一来源于延安美术传统的题材,早在1939年就有古元在延安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09/n1107682.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女拖拉机手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七部分“画中的女拖拉机手”(总十二)丁鱼《女拖拉机手》,1950年《人民画报》1950八月号封面《女拖拉机手——梁军(左)和她的助手》(王纯德摄影)印着女拖拉机手形象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设计者:侯一民)识了字,有了文化,就有了有文化的作为。因此,各行各业中都有了女性的存在,也有了女性的发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女拖拉机手、女司机等。过去开拖拉机和开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09/n1107681.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婆媳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五部分“教妈妈识字”之二。(总十一)汤文选《婆媳上冬学》,1954年不管是《考考妈妈》,还是《教妈妈识字》,都可以连接到1944年张晓非(女)的木版套色年画《识一千字》,这是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开展的扫盲运动的见证。因此,画面中的两位教妈妈识字的孩子,就是在“提高文化”“不当文盲”的使命中显现了妈妈的努力,而妈妈的一只手上还拿着鞋样,表明了旧社会家庭妇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09/n1107680.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半边天”(2)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四部分“新中国的半边天”之二。(总八)古一舟《劳动换来光荣》,1950年魏紫熙《爱国增产》,1950年在农业生产劳动这一主流题材的表现中,“半边天”的妇女不仅在具体的场面中有她们的身影,而且在画面上也占有半边天。古一舟1950年的年画《劳动换来光荣》,较早通过劳动而表现了新中国社会和审美价值观的变化,画面中的种种时代之新都让人感觉到这是天翻地覆的时代之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03/n1107513.html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半边天”(1) 邓澍《保卫和平》,1950年在年画《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之后,相继出现的《主席接见劳动模范》(张大昕),《女英雄们向主席献礼》(王叔晖),《主席接见劳动模范》(李慕白、金雪尘),不仅接续了这一题材的绘画创作,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劳模的社会影响。重要的是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用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式表现了劳模与领袖的关系,消解了50年代初期新年画创作运动中那种过于讲究“创作”,而忽视大众审美的倾向。向秀丽(1933年-195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02/n1107471.html 陈履生:美育初论 美育是我们当下整个文化建设以及整个公民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的链条中,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刚才丁宁教授论述了席勒,那是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话题,因为我们距离那样一种从哲学美学的高度上来论述美的理论,好像还有很远的距离,就目前来看,基本上是属于遥不可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当下高校美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具体来说,高校的美育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的教育;另外就是普 https://news.artron.net/20220126/n110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