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艺术号·专栏|孙欣:同调 ——写于“刘明波、杜小同、党震三人作品展”前 726年前,赵孟頫为挚友周密创作了独步古今的“思乡之作”:《鹊华秋色图》。此作并未在济南完成,而是赵孟頫南归之后凭记忆绘制,但毫无疑问,它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时济南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时至今日,当人们复见鹊华二山时,已无法裸眼观视。“鹊华”,不再纯然是现实生活中可见的自然景观,亦是赵孟頫与周密深厚交谊的明证,是这座古城在传统艺术资源中永不失落的图像记忆,隔着一道“追忆的风景”生成一种精神象征。此去经年 https://news.artron.net/20211103/n1103455.html 艺术号·专栏 | 孙欣:隐香 ——写于“杨勋个展”前 艺术家杨勋现场导览同一座园林,处于不同的季节中,气味是不同的。竹景的气味不及花香馥郁,却也真实存在,释放着似有若无的“隐香”,唐杜甫诗作《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句:“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即是明证。若要深心体会,至少要经过两个维度:其一在“感官”,以澄澈的本心感知自然竹景时,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充分发挥合力,才可辨知其隐秘之香;其二在“精神”,长久以来,竹虚心有节的奇质妙姿是君子谦虚、高节的 https://news.artron.net/20210927/n1101673.html 艺术号·专栏 | 孙欣:无际 ——写于“杜小同个展”前 有温度的作品犹似一部立体之书,观者可借之窥得艺术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乃至深植文脉、变古而新的精神底色。由此,我们不妨从这一角度,寻访将文心深隐作品内部、以海、石面目藏身的艺术家——杜小同。杜小同作为70后水墨的代表性人物,杜小同以其空寥、静厚、冲淡的诗性风格为人所熟知。人类文化资源无分古今、中西,皆是创造新思维框架的土壤,其艺术能量正是建基于此:多年来,他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索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与创 https://news.artron.net/20210329/n1093508.html 孙欣:修辞之纹 于瑜《作为生命的绢》《水的双关》的运思及话语逻辑   她的作品,为观者预留了足够宽绰的解读空间,观看主体与创作主体企图于中达成合谋,共同构筑作品的意义生成。而所有意义的生成,都绕不开她的观念介质&mdash;&mdash;&ldquo;纹&rdquo;。于瑜笔下的绢纹与水纹,源自可见的表象:物质痕迹甚或经典文本,它们的语义却并未停顿于此,而是共同朝向超越物质形态、经典文本的某种隐秘。这些经过了主观整合、重组的&ldquo;纹&rdquo;,既是观念得以承载的视觉符 https://news.artron.net/20191226/n1068038.html 孙欣:“潜古”的转向   任何一种艺术现象与其后时代语境的关系是不可降解的。如果把视域回溯到20世纪,我们发现,近代中国在启蒙和革命的两种思想范式下发生着现代性转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尤其是85新潮后,经历了30年异质文化大量涌入的进程,水墨领域在这期间涌现出大量形式挪移、观念借鉴的形态,而这些形态,都是艺术家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所作的一种反应。再说新工笔。它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萌、发展、深化一直到今天, https://news.artron.net/20191218/n1067366.html 孙欣×金丹:偶然欲书 自有法随   初识金丹,是在2009年秋的杭州,西泠印社的一次会议上。转眼十年,他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极具代表性的中青年书家,担纲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等要职。在日益繁忙的行政事务堆叠下,他的性情始终没变,依旧质朴谦和,诚守自心,忠于书道,谈笑间偶见幽默。为他欣喜,能如此其实并不容易。 https://news.artron.net/20191203/n1066196.html 孙欣:会心不远 写于“孙逸然书法艺术纪念展”前   这是一场恒久而沉默的交谈。   对面,是一位极大程度地保持了作品的有机性、只为内心而创作的先生。他为此次迟到的交谈,准备了半生。   孙逸然(1956.7.3-2018.7.30),本名孙增博,山东海阳人。自幼受父亲孙鑑章的陶染,酷爱书法;1976年参军,从事连队宣传工作;复员后,在本职工作之余勤于笔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所著文章和报道多次刊载《淄博日报》等;1986年始研书道,广览经典字帖、书学理论及专业报刊杂志,尤喜 https://news.artron.net/20190726/n1057206.html 孙欣:味无味 冲淡之品于当代水墨的七种可能   老子以淡论道:&ldquo;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rdquo;司空图以淡论诗,于中拈出了美学品格:&ldquo;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rdquo;(《二十四诗品&middot;冲淡》)。冲淡位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二,强调平淡朴素、静默含蓄,&ldquo;大匠运斤、不着斧凿之痕&rdquo;的浑然天成境界,不仅文中被单 https://news.artron.net/20190114/n1042337.html 孙欣:木石共思 写于“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前   古人云:&ldquo;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牗而坐,舟行不觉也。&rdquo;又云:&ldquo;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rdquo; 在自然和超自然面前,人的所知、所感往往受限于既定经验,所能表达的也是基于经验之上的理解与态度。若要去往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博大的天地,需要借助陌生化的想象。穿越时空而来的古代文化遗迹,既属于人类社会童年的往昔,又属 https://news.artron.net/20181211/n1037653.html 孙欣:空行 写于“祝铮鸣个展”前   没有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宣称达至绝对意义上的完成。倘若停笔、进而装裱、悬挂意味着创作阶段的达成,那么从观者的阅读角度而言,此时的作品则被置于一个悬而未解、亟待阐释的起点,周围布满了由这个起点生发的众多不可预知的线路。这意象让人想到迷宫。艺术家祝铮鸣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将阿里阿德涅手中那用以逃离的&ldquo;线团&rdquo;潜藏,不作明示,只留暗喻明灭其间。至于观者选择怎样的入口、出口来经过这些画面,意 https://news.artron.net/20181009/n1026084.html 冷寂的噪音 宋陵水墨的叙述逻辑及其表达   英国导演彼得&middot;布鲁克曾这样阐释舞台:&ldquo;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rdquo;对于宋陵而言,他的戏剧位于水墨深处、纸面的舞台,其所在并非任一空间,却指代着任一空间。当观者的目光经过那些置身舞台同样又未尝不是囹圄的野生动物,借助艺术家设置的窥探视角延伸至它们背后遥远的原生环境,目光可以轻易跨越囹圄的边界追溯 https://news.artron.net/20180718/n1012006.html 不意之光   2005年我曾经协助策展人朱其先生参与&ldquo;70后艺术&mdash;&mdash;市场改变中国之后的一代&rdquo;展,当时记得展出您创作于2003-2005年的作品&ldquo;吸管人&rdquo;系列;而后有关于您作品的图像记忆是2009年的《0.7%的盐》,它当时唤醒了我脑海中的一句诗,来自诗人缪塞:&ldquo;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rdquo;2015年看到您创作于2011-2013年&ldquo;情 https://news.artron.net/20180620/n1007383.html 如何真正抵达事物的某个意义?   2005年我曾经协助策展人朱其先生参与&ldquo;70后艺术&mdash;&mdash;市场改变中国之后的一代&rdquo;展,当时记得展出您创作于2003-2005年的作品&ldquo;吸管人&rdquo;系列;而后有关于您作品的图像记忆是2009年的《0.7%的盐》,它当时唤醒了我脑海中的一句诗,来自诗人缪塞:&ldquo;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rdquo;2015年看到您创作于2011-2013年&ldquo;情 https://news.artron.net/20180620/n1007383.html 潜古问素——陈林的水墨新象探微   艺山有途,阅读作品如同拾阶而上,及至高处,自艺术家的窗口窥察世界。观者期许从窗口收获近于画者的知见,尽管很多时候未必全然一致。每扇窗因画者的视角不同,景色各有眉目,即使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大多显现出令人惊异的差异化特征。在这一点上,陈林是个异数。十几年来,他在画面中一贯地化身锦鸡、白鹭、鹅、鹤等禽类动物,使之代替他俯仰天地、遍览中西、优游古今&mdash;&mdash;某种意义上,禽鸟是其内 https://news.artron.net/20180522/n1002436.html 谜踪记 当代水墨实践中的个案   无论中西,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所谓传统,那些之于传统的概念化、样板化理解都不过是惰性心理懒于深究的托辞。系统相对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未中断、至今不绝,恰恰是因为千年不移的动态化调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持续发生着变异,与不同时代特质渗透、互融,形成一条精神卓绝的文化巨链承递着往昔人文经验。片段的经验虽为文化遗存不可复现,但它留给后来者一扇扇思接千载之门以弥合历史间距、达成 https://news.artron.net/20180425/n99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