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中国画的历史与未来(节选)   一部近现代绘画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文人画与西洋画不断交锋、混杂与并融的历史。自从1840 年西方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后,首先是自然科学,再次是政治体制,最后是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古老的东方帝国涌来,于是,中国人似乎一夜之间,忽然发现了另一个新鲜世界。这时的文人画也突然失去了明末清初西洋画初次传入时那种居高临下的自信力量了。   首先起而否定明清文人画的是康有为,出于救国自强之心,他大声疾呼: https://news.artron.net/20180125/n983040.html 高名潞:寂然通睿、宁静致远——苏新平的版画艺术   或许是因为我曾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活放牧达五年之久的缘故,没曾见到来自内蒙古的画家和表现蒙古族题材的作品,总是倍感亲切。记得数年前在呼和浩特初次见到苏新平的木刻作品时,就一下子被其朴茂的风格、 天然的力度和生活的趣味所打动。那时新平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两年,正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翌年,他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于是得以常常见面。每有新作,他必携来共赏。新平为人宽厚, https://news.artron.net/20171114/n968298.html “种虚造无”的理由与困惑   黑鬼的官名是吴国全,他是85运动中来自湖北的重要艺术家,是一位怪才。他的成名之作是水墨画《黑鬼传》,作品在1986年的湖北美术节展出后,在美术界反响很大,不仅有气势,且有楚人的鬼魅之气。我在那时认识了他。前不久,吴国全让我为他即将举办的个人展览写点儿文字。我欣然应允,但却我无法观览他作品的原作,亦无法多谈作品本身,看了他寄给我的一本厚厚的画册样本《种虚造无》,谈点儿读后感。 http://news.artron.net/20170921/n957899.html 区域和时代的错位-中国的现代性和前卫性   当我们讨论现代性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明白这个概念的含义。首先,现代性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普遍的、唯一性价值的概念。它是多元的和实践性的。其次,现代性的本质只能从文化差异之间的互动之中去寻找。这里没有一种静止的、国际的、或者说是普遍性的现代性。   现代性起源自欧洲,它伴随着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发现、思想启蒙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现代性不仅标志着人类从中古时代向现代时代的转化,同时,现代这 http://news.artron.net/20170902/n954762.html 中国当代美术格局的变迁及新潮美术在其中的地位   1985年在中国大陆狂飚般兴起的新潮美术是80年代后半期最引人注目的新潮美术运动。1989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是这一新潮美术运动的总结,它宣告新潮美术完成了它在这一阶段内的最后一个高潮。   目前,新潮美术的沉寂,一方面是政治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阶段,从喧嚣到冷静是它自身完善的必要一步。此后,无论画家是否更新,画派是否交替,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确立中国现代艺术体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714/n850943.html 中国有抽象主义艺术吗?   中国抽象艺术的空间意识既不是一个承载着乌托邦世界的平面构图,像早期现代主义所追求的那样,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剧场空间,像极少主义所追求的那样。相反,&ldquo;极多主义&rdquo;追求视觉空间的&ldquo;无限性&rdquo;,而不是&ldquo;整体性&rdquo;。   1、西方早期现代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abstraction)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产物   没有西方现代主义就没有抽象主义,抽象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422/n733871.html 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意派”(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关链接: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ldquo;意派&rdquo;(一)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ldquo;意派&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95652.html 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意派”(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关链接: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ldquo;意派&rdquo;(一)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ldquo;意派&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95651.html 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意派”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关链接: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ldquo;意派&rdquo;(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95650.html “四季水墨展”随感   12月17日至21日,&ldquo;四季水墨&mdash;&mdash;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画提名展&rdquo;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出李宝林、姜宝林、杜大恺、张培成、吴长江、田黎明、刘进安、刘文洁、周京新、何加林、徐华翔、方向 12位艺术家的水墨新作50多幅。这些以&ldquo;水乡&rdquo;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作品一改艺术家惯常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mdash;&mdash;编者 &nbsp; 水乡写生(国画) 张培成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95365.html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与浪漫主义思想   查尔斯&middot;波德莱尔不仅仅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而且是最有影响的现代艺术批评家之一,他被誉为&ldquo;现代主义之父&rdquo;。他几乎一直坚持有关油画与雕塑评论的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但是,波德莱尔从没有对艺术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关的文章也不过是一些偶然的片断。它们或是对展览(当时被称为沙龙)的评论,或是对个体艺术家(盖依斯、和一些讽刺画家)的讨论,而这些文章又通常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95200.html 意派——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   大家好!我刚才解释了一下,因为我这个书刚发表,我今天说的基本是这个题目,是来自这本书,但是因为还没有英文的翻译,所以可能在座的一些外国专家会有一些困难。我们这个会议的主办方的要求是说我们官方的语言是中文,但是,我觉得我今天要讲的这个论文话题和我要介绍的这本书还暂时没有英文版,所以我觉得如果我用中文来讲,而用英文的翻译可能对我们的,尤其是西方的学者来说会比较困难。所以,我主要还是用中文来讲。然后有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2235.html 现代性进程中的艺术“海归”现象   出国多年的当代艺术家回到国内举办展览,参加活动或者在机构任职,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但是如果将这群艺术家称为海外华人,我认为不是很恰当。海外华人的概念更多地会让人想起另外一群人,这群人上一代或者几代就已经居住在国外。他们大多在国外白手起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了西方的社会经济结构。自1980年代末出国的一批当代艺术家却与华人或者华侨的概念有所区别。即便是以国籍来辨别他们的身份,据我所知,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73968.html “M艺术体”与“观念21”   M艺术体   &ldquo;M艺术体&rdquo;的行为艺术表演是另外一个反艺术家、谴责精英主义的例子。这个群体由宋海冬和其他上海艺术家于1986年10月创立;宋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1985年后任教于上海美术学校。&ldquo;M艺术群体&rdquo;的&ldquo;M&rdquo;是&ldquo;Man&rdquo;、&ldquo;Montage&rdquo;、&ldquo;Mophist&rdquo;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在这里,&ldquo;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63048.html 什么是“公寓艺术”?   &ldquo;公寓艺术&rdquo;(Apartment Art)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概括在过去三、四十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始终存在的重要现象。&ldquo;公寓&rdquo;是私人空间的代名词。在九十年代商品房出现之前,中国所有的家庭住房,不论是平房还是公寓楼,都是公家的、政府所有的财产。所以,与西方以私人财产为主的Apartment (公寓)概念相比,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人居住空间是名副其实的&ldquo;公寓&rdquo;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5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