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什么样的艺术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与朱青生商榷   前两天在网上&ldquo;逛&rdquo;时,偶然读到朱青生的文章&ldquo;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原创性&rdquo;。文章的着眼点特别好:人文关怀!他在开篇就说,&ldquo;今天的艺术是现代艺术,(&ldquo;现代艺术&rdquo;是&ldquo;当代艺术&rdquo;的笔误吧?)现代艺术注重对人素质的推进,让每一个人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并具有更为完整的人性。&rdquo;   说得多棒啊。   我与老朱是大学同学,熟得不能 http://news.artron.net/20161018/n876510.html 暗香浮动月黄昏——重新反省潘天寿先生   现在是网络时代,打开电脑,输入&ldquo;潘天寿&rdquo;,我们就会看到一连串闪光耀眼的消息:&ldquo;潘天寿画作频创天价&rdquo;,&ldquo;潘天寿价值百万画作神密露面&rdquo;,&ldquo;北京神密买家浙江夺宝,潘天寿力作成囊中之物&rdquo;,还有:&ldquo;潘天寿之子潘公凯大画亮相美术馆&rdquo;&hellip;&hellip;惹得人们忍不住要想,潘天寿太有名了,即使死后,仿佛依然生活在聚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00759.html 《杜尚传》前言   我是在杜尚身上花了许多年功夫的人,因以我研究西方艺术史的经验看,杜尚是整个西方艺术史中最精彩的部分。原因非常简单:整个一部西方艺术史,给予我的是知识,而杜尚这个人,给予我的是智慧。智慧当然要比知识更加让人受用,因此我愿意把他琢磨了又琢磨,研究了又研究。这些年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一回到他,总是有三伏天吃冷饮的感觉:通体舒泰。我得对大家说实话,一次又一次,这个人能非常有效地让我从一片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93264.html 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问题?   这一年来,我在国内碰到很多的人和事,不断地听到同一个抱怨,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当代艺术理论。这个抱怨的对象分两个,一个是中国的美术理论家们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个是,我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还很不够--虽然在做,但处于混乱状态。   首先是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对我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其实对于西方现当代艺术一直没有说清楚,比如对于西方的写实艺术(古典艺术)我们是清楚的,这个清楚是说,我们能够有明确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93259.html 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关链接: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一)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二)   西方艺术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7845.html 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关链接: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一)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三)   佛罗伦萨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7844.html 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一)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关链接: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三)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0466.html 走运的“海鸥教授”   《万象》2009年第2期上有朱诺的一篇&ldquo;海鸥教授&rdquo;,非常生动地给我们介绍了纽约曾有一个未发迹的文学&ldquo;天才&rdquo;周&middot;苟德(Joe Gould) 的身世故事:一位出生富家的哈佛大学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彻底放逐于生活,镇日游荡纽约街头。他之所以获得&ldquo;海鸥教授&rdquo;的称号,是因为他常常在酒吧里给人朗诵诗歌或者学海鸥的叫声,换取酒钱。他对人声称,他讨来的钱将用于他的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0463.html 论当代西方艺术中地域性的丧失   美术的地域性现在几乎成为罕物,因为地域特点在全球范围里正在逐步丧失,甚至是迅速丧失,只因为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这个世界如今在政治结构,司法方式,经济体制,文化资源,乃至最贴身的衣食住行方面越来越互相复制,走向统一。&ldquo;地球村&rdquo;成为大家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就最寻常的生活看,我们可以用电话,电邮眨眼之间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在地理的距离上,也和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0461.html 继两位美国朋友之后再看中国艺术界(之一)   当两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艺术史学者,直接了当地对我说中国对西方艺术了解&ldquo;很不够&rdquo;时,我还很不以为然,因为我看到的是,国内对西方事物介绍得又多又快。比如美国古根海姆艺术馆今年1月到4月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有关东方影响西方艺术的展览,《艺术地图》杂志在4月出的一期不仅报导展览,而且已经把展览目录中两篇很长的文字翻译了出来,我真佩服他们的速度。(而我在美国ARTFORUM杂志上看到对于这个展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0460.html 美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形成   在西方,艺术的市场化始于17世纪。在此之前艺术一直被人赞助,被教会、宫廷或贵族豢养着。等进入17世纪的门槛儿,西方已经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封建的社会体制渐趋松弛,贸易开始形成,艺术也就逐渐进入交换的系统--市场。比如17世纪在荷兰,著名的荷兰小绘画就是商品,画家们的服务对象是新兴的市民阶级,他们画成的小幅风景、静物、人物任市民选购,买了回去装饰房间。自然,画店就产生了,艺术经纪人也有了,甚至拍卖行也出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0457.html 遥寄成都“浓园”   只是听说,成都有个&ldquo;浓园&rdquo;。   这年头,叫&ldquo;园&rdquo;,叫&ldquo;苑&rdquo;的地方海了去了,可(听说)&ldquo;浓园&rdquo;是一个真正的园子,树木参天,即使一时还未长到&ldquo;参天&rdquo;,但起码是&ldquo;掩隐&rdquo;--绿色植被多于建筑。这在现今的大城市里就是个难得的好去处了,所以浓园等于是一个乐园,而这个乐园是给艺术家建立的。   一个城市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0455.html 孙行者的筋斗——“达达”艺术内幕考   去年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7月举办的&ldquo;达达艺术展&rdquo;,算得是一年中的大展览,也是美国为达达艺术首次举办的大展。有朋友打电话问我,你研究杜尚,达达大展,怎么倒不飞纽约看看。我说,&ldquo;哎哟,达达嘛,就免了吧。倒是去年纽约有一个俄罗斯900年绘画大展没有去看,实在可惜。&rdquo; 朋友一笑,就丢开不提。我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对朋友讲出来:达达那几下子,算是孙悟空的筋斗,看着腾云驾雾地挺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80452.html 拿艺术当游戏的人   游戏这个词具有复杂的属性,它可以算高级,也可以算低级。小孩子成天玩游戏不止,那游戏就显出低级,至少在孩子妈眼里是这样,她会一叠声恨道:&ldquo;玩,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没出息的东西!!&rdquo;那个玩,就是游戏的代名词,简直连得上是罪。   可是,&ldquo;游戏&rdquo;走进哲学,身份就不同,比如有一个&ldquo;美的游戏说&rdquo;,那颇了得,游戏连着的是美,这时候,游戏就显着高级,表示人做着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79617.html 裸体教学和人性意识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莫小新老师,在06年9月的一天,实行裸体教学&mdash;&mdash;脱光衣服上台讲课。这个事件报导时,我正在国内,重庆。我很少看电视,偶然打开电视,就看到这个报导,巧不巧?   看到了,我第一个直觉的反应是:哇,大胆!第二个反应是:哎,何必&hellip;&hellip;这都是在几秒钟之内的&ldquo;一闪念&rdquo;,整个事情就过去了,了无痕迹。   跟着,两、三个月也过去了。最近突然有人从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7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