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于洋教授新著《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和文集《凝望之境》出版面世 ​【导语】日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于洋的学术专著《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个人文集《凝望之境:中国现代美术品读与省思》,分别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面世。这两本学术成果的出版,呈现了于洋教授作为美术评论家、美术史学者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国画学研究方面的新近思考和理论建构。《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一书梳理和分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主题性中国人物画 https://news.artron.net/20210130/n1091262.html 于洋:造型艺术表达中的真实与现实——从文艺理论概念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思考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风格,现实主义手法一直以来是美术创作呈现历史与现实,通过观察与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与自然的表达方式。如何在今天以造型艺术的方式展现与反思现实,如何在跨学科语境和多元化价值观下,与时俱进地理解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内涵,如何通过美术作品的呈现,将思考与感受&ldquo;艺术地&rdquo;与现实生活相连,成为当下美术创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4/n1071116.html 于洋:“抗疫”主题美术创作的情境和语态   连日来,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面对华夏同胞众志成城、齐心合力抗击疫情的坚毅勇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和同舟共济、生命至上的人性光辉,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贯注真情、直面时艰,如何建构具体创作中的表现角度、语境与姿态,使作品真正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成为每一位投身于&ldquo;抗疫&rdquo;主题创作的美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4/n1071085.html 于洋:中国画题跋的失语现象   关于当下中国画题跋的失语现象,既是一个具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又是艺术学科体系内值得重视和反思的一个理论问题。大约六年前,我曾在《中国文化报》专稿谈过这个现象。今天,结合自己近年来新的思考,旧话重提一番。   在中国书画体系里面历来延续着诗、书、画、印&ldquo;四全&rdquo;的传统,这也是传统文人画的一个基本的体系。所以,画面和题跋文字相互附着和依赖,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媒介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 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4/n1071083.html 于洋: 艺术、时代与修身   一、&ldquo;中国本土文化的当代转化需要跨越表象,走向深入。&rdquo;   幺幺:面对今天这个多样化的时代,各种艺术媒介形式层出不穷,您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于洋:其实我们当下的课题仍然是一个恒久主题的延续,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其实继承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在今天当我们面对传统的时候,继承也好,延续也好,如果你不在当代生活的场域里面去进行,就好像 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4/n1071082.html 于洋:中国革命美术史 人民意志与历史的图景   面对近现代美术史上灿若星河的艺术家、作品与艺坛现象,我们今天该如何梳理和回望一百年来中国革命美术的发展历程?如何解析美术创作的精英诉求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的互动关系?如何理解美术作品&ldquo;艺术真实&rdquo;与&ldquo;历史真实&rdquo;的辩证关系?近读尚辉的学术新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的《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深感以上这些学界未曾正面触碰、亟待切实解决的问题,在这部宏论中 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2/n1070882.html 于洋:“抗疫”时期的创作与研究是新课题   雅昌艺术网:最近疫情期间在干嘛?   于洋:疫情期间,闭门伏案。自己的文案工作主要分为三块。一是梳理自己近些年来写作的文章和策划的展览,一直匆匆行路,一些过往所做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和记录,得到一段难得的空档时间可以补上。二是消化堆积成山的文债,推进手头的三本书稿的写作进程。三是尽己所能,回应时艰,同时也从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角度,思考艺术家回应家国重大灾难、助力克艰的方式。   我认为& https://news.artron.net/20200227/n1070735.html 于洋:共存与博弈——当代语境下“中国画”与“水墨”概念之辩   在当下的创作实践、学院教学与展览生态中,&ldquo;中国画&rdquo;&ldquo;水墨&rdquo;两个概念一直相伴相生、互为影响,又似乎纠缠不清、难以尽述,其间有概念的混用、逻辑的交错,也有边界的模糊、语境的共存。这一现象的背后,又浮现出两条不同的创作路径与价值取向,一个主要指向传统、学院与经典,一个更倾向于当代、社会与新潮,两条脉络的交织、碰撞与激荡,成为当下画坛的一大景观。那么,&ldquo;中国 https://news.artron.net/20190615/n1054619.html 于洋:以史诗建构精神高度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   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如何以视觉图像的叙事方式再现过往历史、表现当代社会?如何将国家、民族意志的维度与艺术家个体图像叙事的能力有机结合?如何以视觉艺术特有的魅力感染观者、回应新的时代课题?主题性美术创作的&ldquo;广大&rdquo;与&ldquo;精微&rdquo;贯穿于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中。 https://news.artron.net/20180829/n1019843.html 于洋:一带一路的图像表达与展陈之道   作为超越地缘政治的开放性合作架构,&ldquo;一带一路&rdquo;不仅是社会经济层面基于互利共赢理念的务实合作平台,也是以和平、交流与共享的方式重新缔结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积极实践。当我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视域审视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知其他地域国家的历史文明,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口吻与语气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在视觉艺术表达领域,应该以什么样的图像叙事手法、题材内容选择,乃至展览呈现手段,向世界 https://news.artron.net/20180430/n999240.html 于洋:融入与自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美术学及其困境与机遇   &ldquo;美术学&rdquo;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学科之一,自其正式建立至今已走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整合发展、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及西方艺术史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等方法论的引入,&ldquo;美术学&rdquo;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果我们将对于中国美术的考察研究放置于当下的世界格局之中,则会显现出学科体系与价值标准的差异、研究方法与观念的抵牾、 https://news.artron.net/20170911/n956234.html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适逢宗其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17年6月2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宗其香百年诞辰纪念展&ldquo;共美其香&rdquo;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三个单元板块完整展示宗其香先生的创作轨迹、独立品质与艺术理想,系统梳理回顾了宗其香的艺术探索之路。在20世纪中国画的整体视角下,本次展览试图通过全面展示、深入研究,将一位名师大家重新拉回关注视野。展览期间,中央美院艺讯网采访展览执行策展人、中央美院中国 https://news.artron.net/20170724/n946509.html 于洋:夜色墨章 共美其香   在百年以来中国画的发展与衍变历程中,融合中西、以西润中成为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方法路径。而面对那些贯通中西画学的创作践行,和那些历尽磨难坎坷与世间甘苦的艺术人生,当我们将其放置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整体视角来加以观照,重新建立起艺术家个人史与社会编年史的关系,我们对于艺术史就越会获得某种还原性的语境感知,在知人论艺的线索中拂去历史的浮尘。总有些艺术家,曾以一腔热血投入艺术,以赤子之眼观看世 https://news.artron.net/20170628/n941334.html 于洋: 从万物的角度看花鸟画范畴   当我们今天站在时代坐标时再回看20世纪的花鸟画,尤其是近现代的塑形过程,会发现其实花鸟画从艺术本体的现代程度来说实际上最深入。回看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家,三位都是花鸟画大家,花鸟画创作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实花鸟画在古代传统里面形成了格物传统,经常被认为是玄虚精神的发源,对物与我的反思。这样的一种认识,包括我们以往对写意的认识,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一个巨大的靶子。今天,对于学院式的、写意式的教育 https://news.artron.net/20170320/n917146.html 于洋:唤醒写意花鸟在当下的活力与生命力   雅昌艺术网:请您先介绍一下这个展览是怎么发起的。   于洋:&ldquo;齐物见心&rdquo;的展览是在2014年由我和阴澍雨两个人来商量的,初衷是想把70后的这一批中青年写意花鸟画家,相当于掐个尖,邀集一些最好、最有成绩的这一批花鸟画家,做一个专题的展览。   那时没有想到做第二、第三回,当时在琉璃厂的正观美术馆做了这么一场展览,效果还不错,收到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和关怀。之后才有了天津三远当代艺术中 https://news.artron.net/20170223/n91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