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艺术边界的失与得   20世纪前卫艺术家致力于挑战艺术边界,艺术理论热衷于辩护这类艺术实践。但是,艺术家对艺术边界的消解并不彻底,因为艺术家挑战边界的效力来源于艺术家身份,而艺术家身份的获得建立在艺术边界的基础之上。真正消解艺术边界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工程师。在信息领域,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彻底模糊。通过艺术品来划出艺术边界已经变得不再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边界将彻底消失。或许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的角度来重新发现艺 https://news.artron.net/20171023/n963059.html 艺术与真实——从徐冰的《蜻蜓之眼》说开去   徐冰最近创作的《蜻蜓之眼》是一部奇特的电影。它不仅挑战对于电影的习惯看法,而且挑战对于艺术和真实的一般理解。与传统艺术侧重模仿和再现不同,当代艺术直面真实,现成品艺术就是直接采用生活中的拾得物的艺术。鉴于《蜻蜓之眼》采用的镜头都是拾得的,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现成品电影。由于采用的镜头全部来自监控录像,它不可避免会与真实发生关系,从而不同于从公映影视作品中选取镜头的现成品电影。但是,徐冰并没有留恋内 http://news.artron.net/20170815/n951105.html 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   有关艺术作品价值评价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当代艺术界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如果澄清了艺术作品的不同价值取向,有些分歧可能就可以避免。   其实,不同时代有关艺术作品价值争论的焦点不同。在18世纪确立起来的现代美学体系中,艺术作品价值争论的焦点,是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学在18世纪确立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得以与认识论和伦理学并列,这与康德的体系化的工作密不可分。康德将 http://news.artron.net/20161128/n887894.html 生动的气韵与虚待的平淡 作为中国美学核心的意境   从历史上看,西方美学长期专注于对美的研究。尽管18世纪以后,一些西方美学家开始将研究对象调整为趣味或感性认识,19世纪后有用审美经验研究来取代美的研究的趋势,20世纪后关于艺术定义的争论占据了美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从总体上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有些研究者认为,美既然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就应该是中国美学的核心 http://news.artron.net/20161021/n877596.html 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   陈铸从小喜欢国画,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有深厚的造诣。后来进入中央美院油画系材料工作室,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在材料工作室的学习,让陈铸掌握了一系列新材料的特性和用法,而且对于现代绘画的观念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但是,陈铸并没有走向现代抽象绘画,而是重新回到中国传统绘画。在陈铸看来,中国绘画对于意象的创造,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意义。基于意象和意境的中国传统美学,在今天依旧没有过时。于是,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923/n512398.html 回归至“美”——朱春林、王少伦作品品评   从世纪之交开始,就不断有人在预言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各种回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回归已然成了潮流。俗话说:&ldquo;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dquo;当代艺术领域中发生的风格轮换,周期比三十年要短得多,甚至有&ldquo;各领风骚三五年&rdquo;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放长眼光来看,就会发现,许多小的变化都在大潮流之中。这种大潮的变化,以一百年来计算,也不为长。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艺术大潮的变迁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819/n493268.html 中心与周边 ——谭平艺术的哲学解读   谭平的作品,经常将强烈的张力,蕴藏在单纯的形式之下。我较早接触到的,是他以癌细胞为题材的一批绘画。近乎极简的或红或蓝的颜色下面,半遮半掩着狰狞溃散的癌细胞。任何一个观众,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都会为这种表里之间的巨大冲突所惊骇,因为它们之间实在相聚太远。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202/n307467.html 秦风的后现代水墨   秦风的艺术,与水墨有关。他的许多作品,直接以水墨为媒介。那些以油彩和丙烯为媒介的绘画,也都是水墨精神的体现。即使是一些看似与水墨无关的装置,背后仍然隐藏着诸多与水墨有关的故事。尽管在当代艺术界水墨并不是一个时髦的标签,但是秦风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位水墨艺术家。当然,秦风既不是一位前现代的传统水墨画家,也不是一位现代的实验水墨画家,而是一位后现代的新水墨艺术家。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201/n306927.html 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几点体会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已经开幕三个多月了。中国馆的表现,在国际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海外媒体普遍关注。6月1日威尼斯双年展媒体开放日这一天,中国馆登上了&ldquo;新闻观察网&rdquo;(www.newsobserver.com)的&ldquo;该日最佳&rdquo;(The Day&rsquo;s Best)。[1]6月2日中国馆开幕这一天,中国馆成为&ldquo;过去24小时最受外媒关注的中国新闻&rdquo;。[2]随后,中国馆还被评为本届双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96288.html 平面的深度   在二维平面上制造三维图像的幻觉,是古希腊开创的绘画传统的目标。柏拉图(Plato)据此认定绘画就是欺骗,他说:&ldquo;凸的有时看成凹的,由于颜色对于视官所产生的错觉。很显然地,这种错觉在我们的心里常造成很大的混乱。使用远近光影的图画就利用人心的这个弱点,来产生它的魔力,幻术之类玩艺也是如此。&rdquo;画家因为有碍于追求真理而须被逐出理想国。在贡布里希(E.H. Gombrich)看来,整个西方艺术史,都是朝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84806.html 沉郁的风景——读张方白《故乡》组画有感   最近常见画家画以江南民居为题材的风景。从这些风景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它们通常将中国水墨与西方油彩结合起来,追求一种轻松、明快、舒展、优美的感觉效果,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引起我们对故乡、对故乡所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遐想。这种风景画差不多成了中国当代绘画中的一种模式,成为中西画法融会贯通的一个范例。毫无疑问吴冠中先生是这种模式或范例的集大成者。不过,老实说,当这类流行的风景反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77529.html “聚合的视野”艺术展在驻华韩国文化院开幕   2010年3月20日下午3点,&ldquo;聚合的视野&mdash;&mdash;国际青年艺术家联展&rdquo;在北京光华路光华西里1号的驻华韩国文化院开幕。此次展览由驻华韩国文化院主办,盛葳策划,彭锋担任艺术主持。参展艺术家包括申暎浩、黎旭、高翔、诗蓝、杜觉民、曾三凯、孙逊、蔡梦霞、袁野、雷子人、山孩子、吴立行、肖进、宋昱霖、饭田祐子。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现场   全球化时代,消解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中心。如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72928.html 从玩世现实主义到波普超现实主义   1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历了30个年头,反思这段历史的著作也为数不少。不过,这些著作多数是对事实的记录,尚未展示这段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激进解释学的历史观,将所有的历史视为解释者的历史;但是我也承认,如果有一个好的视角去整理历史,就有可能让历史变得更加便于记忆,让事实变得更加易于理解。这应该是写作历史的基本动机。   我尝试从&ldquo;走向真实&rdquo;的角度来整理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69087.html 雕塑中的超现实波普 相关联接: &ldquo;卓达杯&rdquo;雕塑的多样性展览开幕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诗与画之间的争论就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达芬奇认为,绘画比诗歌高明,因为绘画接近数学和几何学。莱辛认为,绘画和雕塑之类的造型艺术比诗歌更适合表现美。雕塑中的超现实风格之所以更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雕塑的媒介有关。   比较起来说,雕塑受到媒介的限制比绘画要大。受到崇尚自然、追求神似的美学的影响,中国雕塑家非常尊重媒介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64194.html 趣在法外   自从油画进入中国以来,如何将它成功地本土化,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给自己确立的一道难题。从全球范围来看,似乎只有中国艺术家面临如此难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强大且特征鲜明有关。那些文化传统不够强大的艺术家,惟恐自己的油画不够正宗,因此就不会遭遇这方面的难题。   国画与油画之间,除了题材和语言上的区别之外,还有趣味和格调上的不同。清代画家邹一桂在承认西洋画具有非凡的写真效果的同时,指出它&ldquo http://news.artron.net/20120723/n16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