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乙未观画记四则   2015年到2016年春季,世界范围内,各大博物馆先后推出重量级古书画展览,披露大量古书画,极大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   笔者先后前往参观,就北京故宫、苏州博物馆,台北故宫的几个展览,写了几篇参观笔记,现在汇集在一起,发表出来,以赞叹这个伟大的展览年。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307/n820182.html 宋画流行与学术展望   在美国过春节,比较清闲,但是屋外大雪,不能出门,只好在网上琢磨事。最近看到一些微信,都在谈宋画,似乎宋画有流行的趋势。最近如果不与人讨论一下宋画,似乎有点落伍,于是很多人看微信补宋画知识,期待不落伍。   我当然高兴宋画流行,原因很简单,我不愿意自己关心的东西成为冷门,何况宋画也值得热切关注,不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25/n724220.html 《甲午书画札记五则》(下)   虽然涉足鉴定很久,但是回想起来,在鉴定方面,我只有过一个老师,还是瓷器方面的,他就是上海的孙显堂先生,他教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帮我在市场上看真伪。   1999年到2001年,每周我们在逛晓市的地方碰面,当时他60不到,每周六天不亮,孙老师就到了市场,在黑乎乎的、充满各种味道的交易市场,我们每周至少实战一次,买了东西就回家研究,因为我们出的价钱都不算高,因此,不得不经常冒险买一些当时看不明白的东西,偶然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1223/n692860.html 《甲午书画札记五则》(上)   最近几个月,呆在上海,写了几篇有关书画鉴定的小文章,发在武英微信上,这几篇文章讨论了书画鉴定一些基本问题,而不是具体问题。现在汇集起来,加一个总标题,供大家参考。   一,书画鉴定不是难事   最近很多舆论以为,书画鉴定很难,很难,而且还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以我这个略具书画鉴定经验的人来看,书画鉴定并不难。西方学术界有一个说法,任何一个专业,学习1000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入门。从这个标准来看,每天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1222/n692195.html 淮安明墓出土书画再研究   1982年4月24日,江苏省淮安县明代王镇墓中,出土两卷共25幅书画,绘画24幅,书法1幅。在当时这也是一件重要的社会新闻,当地社会,纷纷传说发现了唐伯虎绘画。   淮安这一次书画出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淮安明墓出土书画》一书,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写了前言,徐邦达先生也撰文研究。现在这批书画收藏在淮安市楚州区博物馆。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731/n635886.html 揭开何绍基早期书法真貌   作为大书法家的何绍基(1799-1873),目前还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一个方面在于,以往总是把何绍基&ldquo;碑学化&rdquo;,把猿叟&ldquo;妖魔化、晚年化&rdquo;。这三个&ldquo;化&rdquo;的评价,始终干扰人们正确地看待何绍基的贡献。&ldquo;碑学化&rdquo;是动辄称何绍基为&ldquo;碑学大师&rdquo;,依据就是强调何绍基从汉碑中学习到的东西,强调何绍基26岁购买到的《张黑女墓志》,决定性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626/n620640.html 妄谈笔法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概念,传说中,有多个不确实的故事,什么钟繇求笔法等等,皆非史实,但是笔法本身的重要性,则是毫无疑问的。纵观书法史,凡是笔法失误的时代,就没有好的作品,只有重视笔法的时代,才会佳作频出。到目前为止,关于笔法问题,有很多零星文章,但是仔细考察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在&ldquo;就文献、谈笔法&rdquo;,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还有部分讨论,极力抓住细枝末节,忘记了书法与笔法的关系,也就是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604/n613193.html 山水正脉--八大山人《绢本山水条屏》解读   20世纪以来,对于八大山人(1626-1705)的阐述,海内外学者一直抱有巨大的热情,这使得有关八大山人出版物的数量,成为中国古代画家的第一名。显然,对于中国画研究来说,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是研究作品本身,一条是研究画家的社会背景。八大山人的社会背景,存在巨大的吸引力,研究八大山人的&ldquo;身世&rdquo;,以及把&ldquo;身世&rdquo;与&ldquo;作品&rdquo;联系起来的&ldquo;八大山人作品阐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412/n591677.html 舒卷《行穰帖》   王羲之传世唐代摹本,不过10多件,其中宣和内府收藏过的仅传世数件,《行穰帖》是其中之一(图1),也是欧美仅存的一件王羲之书法唐代摹本,其地位可想而知。数年前,曾有机会隔着玻璃看过一次,不是很真切,而且只看到本幅,没有看到董其昌题跋部分,当时隔着玻璃,望卷而不能舒卷,很是遗憾。今年11月初,我们再去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有机会在库房仔细观看了《行穰帖》原作(图2)。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1205/n542713.html 《照夜白》面对的旧学与新知   韩干《照夜白》是传世名作,原作在20世纪初流入英国,后来又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购藏。由于《照夜白》近百年间一直流传在英美,国内学者见到原作研究的机会不多,因此直接的学术评论、学术判断、学术解说都很少。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1121/n536507.html “艺术史环境逻辑”与本能逻辑   很多人问,书画鉴定的证据的基础是什么?书画鉴定的证据,不是依赖一般逻辑建立的,而是依赖艺术史环境逻辑。譬如说,一般人喜欢谈&ldquo;透视&rdquo;,认为中国画没有透视,西洋绘画有透视,但是大家还算理智,没有说不符合透视的绘画,就不是绘画。所以中国画至少目前不受到这一类低级攻击了。但是类似的荒唐,却是存在的。譬如说,早期绘画,显然不具备一些细腻的科学元素的,更加不可能像一张照片,&ldquo;像照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1031/n527926.html 艺术史的中庸视角   如果是一个试图完整理解艺术史的人,那么他在熟悉艺术史资料之后,需要做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采用合理的立场,分辨、处理好各种流派之间的关系,在自己心中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史。这时就需要有一个立足点,才可以观察出其他各种流派的特征。宋代绘画就是中国绘画史的这个立足点,在此之前,都是比较粗糙的绘画,在此之后,由于宋人已经足够精能,那么从元代晚期开始的各种艺术变化,其实都是&ldquo;反精能&rdqu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1016/n521468.html 唤醒清代美人图   9月24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我们参加了《红妆丽影&mdash;&mdash;中国清代美人图》展览的开幕式,事情源于我们今年春天在纽约苏富比买了一件美人图屏风,当时我仅仅是根据艺术史的直觉,发现这是一个与传统中国仕女技法、审美完全不同的、接近雍正皇帝审美的美人图,而且画中美人与真人同大小,极其动人,真是艺术史上罕见的东西,于是出手竞购,很幸运买下。买到之后,我自己研究这个屏风与故宫收藏的《十二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927/n514587.html 艺术品的主要魅力来源——价格   艺术品与价格是一体化的,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确实存在没有市场价格下,对艺术品具备本能的喜爱,但是对于一个社会现象来说,如果艺术品不具备价格,那么其魅力可能将消失70%,甚至更多。没有价格的艺术品,是不具备确定魅力的。艺术品的价格,主要是由三个来源决定的,第一种来源,是艺术家自己定价。第二种来源,是艺术家的签约画廊,进行定价。第三种,则是由拍卖市场决定。艺术家自己定价,在目前中国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熟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919/n511461_1.html 著录史的三个时代   把中国著名的书画,用书籍方式记录下来,前后共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可以称之为&ldquo;标题时代&rdquo;,从《历代名画记》开始,就记载了很多绘画名称,到了宋代,《宣和画谱》记载了6000多件绘画名称。元初有周公瑾《云烟过眼录》、明代有都穆的《铁网珊瑚》、汪珂玉《珊瑚网》、清初有吴其贞的《书画记》,都使用了这个方法,偶然记载题跋,极少数涉及了宋代印鉴。不少宋代名作,如马远《十二水图》,也是到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828/n50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