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侯登科奖十年回访】张晓:从2009-2013《海岸线》完整的走了一遍   &ldquo;侯奖&rdquo;和别的奖不一样的是:它是一个&ldquo;项目奖&rdquo;,不是给摄影家、艺术家成就评定的奖,既然是项目奖就有一个项目最后的成果。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宗旨是希望有学者、专家对于摄影家们的工作进行追踪与交流。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722/n762399.html 【侯登科奖十年回访】张晓:海岸线之后的创作与转型   2015年7月正值第五届&ldquo;侯登科纪实摄影奖&rdquo;开始评选,同时也是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第十年,做&ldquo;十年回访&rdquo;系列的目的不光是对获奖项目的追踪,同时还是想透过项目把获奖者自己的工作的经历以及项目的传播、社会反响,文本形态等做一个回访。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722/n762402.html 【侯登科奖十年回访】李江树访谈(一):《老北京》回顾北京古建历史   &ldquo;侯登科奖&rdquo;今年第五届了,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我们想把十年来的获奖者做一个回访。&ldquo;侯登科奖&rdquo;是项目奖,不是给人的奖。李江树是第一届第一个获奖者,就是说李江树是侯奖获奖的第一人,从他开头是最合适的。并且我们今天还要了解一下李江树的项目,他拍摄的北京那些文化名人的故居,建筑遗产等内容的完成情况、传播情况、社会反响。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26/n744788.html 【侯登科奖十年回访】李江树访谈(二):那些文物建筑老四合院都已成为记忆   今天,四合院的数字仍在迅速逐年递减,大量的王府、侯门、抱鼓石上雕有小趴狮的簪缨世家的豪宅、庙宇、寺院等文化景观被铲除。据2004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调查,方圆62.5平方公里的北京古城,历史风貌保留较完整的空间,包括水域和公园,已不足15平方公里。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26/n744789.html 【侯登科奖十年回访】李江树访谈(三):利用影像的能力还原历史现场   明代制绳匠聚居的绳匠胡同几经改名:清乾隆改为&ldquo;神仙胡同&rdquo;,后又叫&ldquo;丞相胡同&rdquo;,1965年更名为&ldquo;菜市口胡同&rdquo;。这条胡同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在此居住人数最多、最集中的一条胡同,总数达三十余位。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26/n744813.html 【侯登科奖十年回访】李江树访谈(四):侯奖的初衷:对一个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ldquo;苦雨斋&rdquo;是当时京城文化人聚集的重镇,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叶圣陶、郑振铎、沈雁冰、郁达夫、许地山、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耿济之、陈大悲、萧友梅、孙伏园、熊佛西、许寿裳、钱稻孙、马幼渔、俞平伯、废名、张中行、叶公超、邓恭三等都曾造访。他们经常在这里纵论文学,直陈政治,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哀吾国吾民,给看不出前途的中国开出各式药方。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26/n744817.html 李媚:庄学本与民国时期的图像语境之庄学本与民国教育   2009年,庄学本诞辰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度,&ldquo;庄学本诞辰百年回顾展&rdquo;与《庄学本全集》的出版相继实现。庄学本研讨会也在世界人类学大会在昆明召开之际召开。2009可以说是庄学本之年,这位远去的摄影大师以及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者的容颜,终于基本展现在公众面前。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庄学本与《良友》画报,对于形成这幅摄影图景的社会环境以及摄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浅探究。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421/n733568.html 李媚:庄学本与民国时期的图像语境之《良友》杂志中的图像环境   庄学本的浮现,不仅为我们的摄影史增添了一位重要的大师,同时,庄学本具有作为一个个体指引我们进入民国时期摄影生态的意义。没有人是从天上掉下来,正如没有人能够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庄学本、沙飞、方大增,以及我们在《良友》画报上看到的王小亭、魏守忠等关于社会民生以及人文地理的专题摄影,遗憾的是后面这两位前辈的照片我们所见非常有限,但是,他们正好从不同的方向上,形成了除我们熟悉的沙龙摄影之外的摄影面貌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421/n733587.html 庄文俊访谈(一):记忆中的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   这是一篇搁置了5年的访谈,原是为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庄学本研究》提供的,但是这本书一直没出来。庄学本是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是中国摄影大师,他的贡献无论在人类学还是影像艺术领域都是具有非常珍贵价值的。让这篇对于前辈大师的访谈与去年对年青艺术家们的访谈形成一种回应,也算是对两个不同时代的比较吧。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19/n722695.html 庄文俊访谈(二):10岁那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李媚:我觉得早一年晚一年倒不是特别重要。我想听你谈一谈,你对父亲的记忆。因为你还没出生,你父亲就离开家了嘛。你对你父亲的记忆是哪年,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你父亲的场景你还记不记得?或者你母亲有没有跟你说起过你的父亲?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19/n722701.html 庄文俊访谈(三):父亲的“西藏”情结   庄文俊:十一国庆节,报纸上登的有哪些人参加新中国成立大会,父亲看到吴波了,吴波是护送班禅行署的工作人员,可能他们俩人还是合得来的,卢沟桥事变后,吴波上延安,他跟我父亲说,我要上延安去,咱们俩一块走吧,我父亲说他还要上西藏去,没有去延安。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19/n722703.html 庄文俊访谈(四):广结中国文人的父亲   庄文俊:解放以前的日记,我记不太清了。父亲给我的东西除了有些照片,解放以后的日记是挺全的,都是小本,活页的。一撂,有一尺高。那时候我的条件确实很差,人都没地方撂呢。去年我看到有人拍卖叶浅予送给我父亲的画,当然不是大画。当年我对我父亲说,你这些东西我都管不过来,你这几幅画有哪个朋友喜欢的话,你就送给人家好了。完了我父亲就把他的那些画送人了。送给谁我也不知道。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19/n722709.html 李媚对话黄丽平(一):“国家记忆”展 珍贵的历史图片   11月16日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开馆,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以历史影像为主旨的影像馆。影像馆最重要的使命是寻找和努力还原被遗忘或被遮蔽的历史,家史、国史,大史小史都在影像馆的注视范围。真的很期待这个历史影像馆能够踏实而有效地成为中国民间历史的搜寻的担当者。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1231/n697403.html 李媚对话黄丽平(二):“越众影像馆”一个有生命的影像馆   影像馆是因为&ldquo;国家记忆&rdquo;做下来之后越来越发现更多的资料,后来慢慢想自己应该建立一个能够系统地收集这些资料的影像馆。最先想做影像博物馆,后来是注册下来的时候,因为博物馆在中国是文物局下属管理的,我们是从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单位,后来不叫博物馆,就叫&ldquo;影像馆&rdquo;。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1231/n697411.html 李媚对话黄丽平(三):历史影像收藏 现在还都来得及   关于历史影像的收藏,现在还算来得及,因为真正有影像的历史也就一百多年,而且我们又不会说全世界历史都收,我们就锁定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又锁定缺失的那一块,更重要的是民间的角度去收,权威的和官方拥有的,我们相对花的力气少一些。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1231/n69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