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我最喜爱的音乐家——U2   U2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最受欢迎的摆滚乐团。 起源于爱尔兰的U2组合从1977年就开始了他们的音乐生涯。乐队由主幅Bono,吉他手David Evans,贝司手Adam Clayton以及鼓手Larry Mullen Jr组成。   U2乐队的音乐无法用语言描述,你只有把他们的幅片每一张翻出来去听,即使如此也是不够的,因为你不与他们成长在同一个时代,就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又与他们生长在不一样的天空下。U2今天己经是一个符号,一个永远无法被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8/n654859.html 我最喜爱的音乐家——布鲁斯·斯普林斯汀   Bruce Springsteen 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红大紫的摆滚乐巨星之一,号称&quot;蓝领之父&quot;。他的形象迷人,与之相匹配的是他更迷人的灵魂和思想。1984 年,(诞生在美国)(Born in the U.S.A) 在美国排行榜上停留了7周,销量超过了1200万张。在英国排行榜上停留了两年半之久。这首歌出版了十个年头之后我才听到,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对自己暗暗发誓,一定要写一首《中国制造》。1998年我在纽约写成了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7/n654525.html 我最喜爱的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   生于印度孟买,后在伦敦工作和生活,是当代雕塑范畴里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卡普尔的创作是形而上学的、超自然层面的探讨,涉及物质和非 物质、存在和消逝、空间和非空间等玄学问题。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思考, 结合西万艺术的形式和观念的表达,造就了这位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卡普尔的作品往往以简洁弧线的万式出现,配以简单、鲜明的色彩。他早 期的作品常常以彩色粉末的万式出现,随后的作品开始更多地运用固体。 石头类雕塑作品上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6/n654087.html 我最喜爱的音乐家——苏珊·薇格   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民谣运动复兴的领军人物,那时她经常怀抱着木吉他出没于Greenwich村的俱乐部,唱着那经由她自己改编的黑人布鲁斯歌曲及现代民谣歌曲。经过资料搜集才知道,她是在纽约 长大,几乎我喜欢的艺术家都与纽约有着不解之缘,即使他们甚至有些不是美国人。我曾被日本媒体称做中国的&quot;Suzanne &nbsp;Vega&quot;。好吧, 说回Suzanne Vega, 没奇听到她之前,我没有写(我的1997), 在听了她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4/n653031.html 我最喜爱的艺术家——尚·米榭·巴斯奇亚   一位对艺术和时尚影响极其深远的美国当代黑人艺术家。他先是以纽约涂鸦艺术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1981年,安迪&middot;沃霍邀请巴斯奇亚参加了名为&quot;纽约/新浪潮&quot;的展览,次年这位艺术的街头流浪 儿正式走进主流艺术圈。1982年,他在纽约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 这在当时艺术界算是一个奇迹。巴斯奇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愤怒、疯狂的形象,他的作品是繁杂、喧闹甚至野蛮与高超技艺的混合物。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3/n652574.html 我最喜爱的音乐家——辛妮·欧康纳   20世纪90年代最具个性并最富争议的流行音乐巨星之一。爱尔兰人特奇的倔强和灵性使她成为一位独具风格的惊世骇俗的摆滚女歌手,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谓享誉全球。 她的每一张专辑我都会听,她也是影响我的音乐风格形成的人物。在筹备我的首张专辑 (我的1997)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听她的音乐。她的MV(Nothing Compares to You)由一个镜头拍摄完成,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北京音乐圈中流传。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2/n652566.html 我最喜爱的艺术家——伊夫·克莱因   法国艺术家,是战后欧洲艺术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行为艺术最早的推动者,同时也被视为极简主义和波音艺术的先驱。1957年,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8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mdash; &quot;克莱因蓝&quot;正式亮目于世人眼前,从此,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 &quot;国际克莱因蓝&quot;(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克莱因目信,只高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此后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1/n652569.html 我最喜爱的音乐家——帕蒂·史密斯   诋毁者曾说她是&quot;不会幅歌的烂诗人&quot;。然而时至今日,她己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的符号性人物。她的音乐影响了其后的 R.E.M 乐队、史密斯乐团等重要的摆滚力量;她的肖像成了罗伯特&middot;梅普尔索普、安妮&middot;莱博维茨等大牌摄影师的代表作;而她的风格和形象也成了其时尚设计师朋友阿尼亚斯贝(Agn&egrave;s B)等人的灵感来源。她是朋克教母、纽约先锋艺术的第一夫人,更是诸多艺术家的缪斯和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11/n652564.html 我最喜爱的艺术家——路易丝·布儒瓦   法裔美国女性艺术家,直到 90 岁还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童年的成 长记忆一直是布儒瓦创作的灵感来源,她自残式地挖掘童年经验以及 与父亲之间爱欲与仇恨的交织,将梦魇似的骚动与不安反映在她的作 品当中。布儒瓦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焦虑感,时常以死亡、孤独和背叛 作为主题。1945 年,她在纽约举办第一次个展,之后不断地以新的 材质与形式发展自己的艺术语言,她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1982 年, 纽约现代美术馆大批展出她的艺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04/n650329.html 我最喜爱的音乐人——尼尔·杨   1945年11月12日,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我却总以为他是美国人。他尖亮的嗓音、高大的身材和宽厚的肩膀,走路摆摆晃晃步履蹒跚,踌躇满志,像是从森林里走来的普通农夫,然而他的手里拿着的是一把吉他或者一瓶酒。他是提出问题的人,坚韧细腻。尽管他的第一张专辑诞生之时,我才刚刚出生,我却一直追随他的音乐脚步。喜欢他与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那张专辑,大约在2003年看过他在纽约麦迪逊广场的演唱会。2010年在纽约看了他的纪录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03/n650315.html 我最喜爱的艺术家——杰夫·昆斯   美国当代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其作品往往由极其单调的东西堆砌而成, 比如不锈钢骨架、镜面加工过的气球兽等,常常染以明亮的色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名以来,杰夫&middot;昆斯创作的作品多达20多个系列,数量上万,他几乎每年都在不停地推翻自我,重新进入新的语境和创作形态。即使20世纪80年代受到严重质疑,但今天评论界很肯定杰夫&middot;昆斯艺术史上的地位。杰夫&middot;昆斯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悬挂的心》曾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02/n649472.html 我最喜爱的音乐人——贾尼斯·乔普林   1943年1月19日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这位20世纪60年代的迷幻女杰,曾以真自信、性感、直率、嘶哑,甚至邋遢肮脏的方式以及 触电般的舞台表真,征服了亿万观众,迄今无人能比。她被称为最伟大的白人摆滚女歌手和伟大的布鲁斯歌手。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北京听到她的音乐,她的音乐由台湾己故才女林维带来大陆,由黄晓茂推荐给我。那个时候我正在中戏表演系进修,同时在筹备我的首张个人幅片(我的1997),她的音乐和她沙哑的嗓音来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901/n649460.html 我最喜爱的艺术家——马克 罗斯科   马克 罗斯科生于沙俄时代的拉脱维拉,1910 年移民美国。他的作品和画风被认 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 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巴们漂浮在 整片的彩色底子上,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颜料是被 稀释了的,很薄,半透明,目亘笼罩和量染,使得明与音、灰与亮、 令与暖融为一体,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这种形与色的目亘关系, 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830/n647661.html 我最喜爱的音乐人——平克·弗洛伊德   是英国摆滚乐队,他们最初以迷幻与太空摆滚言乐赢得知名度,而后逐渐发展为前卫 摆滚言乐。平克&middot;弗洛伊德以哲学的歌词、言速实验、创新的专辑封面艺术与精致的现场表真闻名。1979 年,Pink Floyd 让世界震惊,(The Wall)诞生了。这是一张 摆滚歌剧性质的双幅片,总长一个半小时,大部分由 Waters 撰写。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829/n647660.html 我最喜爱的艺术家——安迪·沃霍   安迪&middot;沃霍是美国波音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因展出汤罐和布利各肥皂盒&quot;雕塑&quot;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那些取 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 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被当作基本元素在画面上重复排列。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殊的呆板效果。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827/n64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