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艺术号·专栏 | 吴笠谷:研史最忌捕风捉影式诛心之说——《清异录》砚史文献综考 关于《清异录》的史料文献价值,笔者在本系列综考首编《〈清异录〉是研究唐五代砚史的重要文献》一文中已有较完备地论述。该文刊发后,有论者以西南交大罗宁先生《制异名新说应文房之用——论伪典小说的性质与成因》一文,对《清异录》一书的真伪提出质疑。有鉴于此,为使更充分地辨析此书的文献价值,再作一篇续考。当代对《清异录》的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张子才先生所撰《陶谷的〈清异录〉》、辽宁大学文学院辛毅女士所撰《陶谷研 https://news.artron.net/20210318/n1092929.html 艺术号·专栏 | 吴笠谷:《清异录》为什么是研究唐五代砚史的重要文献? 引言五代宋初陶谷所撰《清异录》,约成书于宋初开宝三年(970年)之前。作为文言琐事小说笔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一半以上的条目分别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其古文献价值可见一斑。《清异录》书影(内页)《清异录》不仅是中国古代文献史上的名作,也是中国砚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该书收入多条砚事,为后人研究唐五代及宋初的砚文化提供了史料佐证。尤其对于歙砚史而言,具有极其重要 https://news.artron.net/20210312/n1092638.html 吴笠谷:确定砚学概念的重大意义   ​确定砚学概念,意义重大。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砚为文房四宝之首,并不需要正名,在此我要阐述的是:亟须将砚的学术研究明确定义为&ldquo;砚学&rdquo;这一专门学概念。因为砚学概念的确立,将使砚的研究活动更加学术化,是复兴砚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界定&ldquo;砚学&rdquo;概念之前,先须界定什么是&ldquo;砚文化&rdquo;。因为许多砚界人士,甚至对砚有相当研究的专家学者,恐怕对&ldq 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5/n1071171.html 吴笠谷: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慎采精刻是当代艺匠善待珍稀原料的历史担当   所谓工美业界被资源枯竭&ldquo;无物可雕&rdquo;所困扰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分两个层面讲&mdash;&mdash;一是普通原材料并不稀缺,稀缺的只是名贵材质的原材料,比如说玉雕中的和田玉,印材中的田黄、鸡血,家具中的紫檀、黄花梨等。下文就本人熟知的制砚行业来谈谈这个问题。   缺的只是珍材稀材   就砚石原材料而言,名砚中的几个老坑,因为采石条件艰难,加上一些当地政府出于资源保护而禁止采石,以及藏 https://news.artron.net/20200204/n1069857.html 吴笠谷:论当代砚文化式微的成因及复兴的机缘——《名砚辨》自序三   以博以深&nbsp;&nbsp;砚之亟定专门学   与可将砚上升到&ldquo;道器&rdquo;之高度相似,在此尤要指出的是,复兴&ldquo;砚文化&rdquo;的又一重要举措,是须将砚的研究明确定义为&ldquo;砚学&rdquo;此一专门学概念。   在界定&ldquo;砚学&rdquo;之前,先须界定何为&ldquo;砚文化&rdquo;。&ldquo;文化&rdquo;概念,人言言殊,梁启超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中称:& https://news.artron.net/20190808/n1058123.html 吴笠谷:论当代砚文化式微的成因及复兴的机缘——《名砚辨》自序二   争居奇货&nbsp; 炒古岂是真赏古?   相较昔日玩古主体之文人士大夫阶层,今日玩古或曰收藏群体之缺乏渊源,亦是致使今人之赏古难达一定高度之要因。   灿烂之极归于平淡方为真平淡,不为名利所囿之好古方为真好古。今日&ldquo;玩砚文人&rdquo;群体的消失,其实质,亦可谓世家或曰旧家的风流云散。 https://news.artron.net/20190808/n1058121.html 吴笠谷:论当代砚文化式微的成因及复兴的机缘——《名砚辨》自序一   今夕何夕&nbsp; 梦里不知身是客   2001年秋,我应韩国大韩佛教天台宗有关方面邀请,旅韩月余。   甫至东国,承好友汉学家金君雅意,偕游汉城(首尔)文化街仁寺洞。小街书铺古肆,朴实无华,仿佛江南寻常老街旧巷,颇富人情,令我讶异,盖与帝京琉璃厂文化街的新亮光鲜,绝然别调。   游览一过,金君携我登街边一木阁茶肆少歇。室内陈设简而不陋,古色古香,令我心生欢喜。须臾,楼梯响处,二人入室,长者美髯,少年 https://news.artron.net/20190808/n1058119.html 吴笠谷:意在象外 情在境中——论砚雕艺术“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灵魂;缘于此,一件砚刻作品的意境深浅与否,体现了作者本身审美情趣的雅俗和艺术修养的高低,也决定了这件砚刻作品的艺术品味和思想格调。   所谓意境,是指主观的文艺作品或客观的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代诗人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说:&ldquo;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rdquo;我国古典美学关注心与物的关系,认为人的情感是外物感动的结果,强调艺 https://news.artron.net/20190808/n1058114.html 吴笠谷:稀缺的是名贵材质   对于工美行业被资源枯竭&ldquo;无物可雕&rdquo;困扰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层面看,普通的原材料并不稀缺,稀缺的只是名贵材质,比如说家具中的紫檀、黄花梨等。下面以笔者熟知的制砚行业来谈这个问题。就砚石原材料而言,名砚中的老坑,因采石条件艰难,当地政府出于资源保护而禁采,以及藏家、石商的囤积,确实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名品砚材越来越少,并造成它山之石伪冒品充斥市场。但是名砚中的&ldquo;杂坑&rdqu https://news.artron.net/20180327/n992511.html 非遗保护之殇——有感“国家级非遗”乌龙砚展   个人认为,非遗,既是人类社会共享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共生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因为政府的倡导、扶持,社会上形成了一股&ldquo;非遗热&rdquo;,好事。但和以往国内各种&ldquo;风潮&rdquo;一样,&ldquo;非遗保护&rdquo;似乎已变成了一种大呼隆式的运动,各个级别、各种名目,纯公益的、商业性质的非遗项目遍地开花,于是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从课题、项目、到传承基地、传承人,各种异化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617/n845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