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雅昌专稿|疫情下的美术馆:线上新常态 文|李家丽【编者按】疫情伊始,物理空间上的阻隔,使得建筑空间的功能性逐渐减弱。那时,美术馆的“在线状态”便已经提上日程,至今已经积累了两年的线上运营经验。同时,手机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体媒介,将人们的感官知觉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理空间无法在场的缺憾。上海疫情逐渐胶着,随之而来的严格管控,导致物理空间的阻隔达到极限。人们更加依赖互联网,以此作为身体不在场的重要补偿。而美术馆 https://news.artron.net/20220504/n1109307.html 雅昌专稿|“认知研究者”刘月:我把展览项目当作个人体验来感受 文|李家丽在香格纳M50空间最新个展“起源”的布展现场上见到刘月时,他浑身上下被素黑色的衣、裤、帽子、口罩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的信息,外面还套着宽松的工作服,正在七八米高的脚手架上安静的调整着作品。泥浆、油漆、石膏、面粉等污渍沾在工作服上,朴素的像个18世纪的无名手工业者。香格纳M50空间最新个展“起源”的布展过程刘月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保持这种朴素感,因此,他将作品的认知逻辑降低到思维的 https://news.artron.net/20220401/n1108337.html 雅昌专稿|上海画廊新势力:成熟商业体系中如何生长? 文|李家丽导言: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已经逐步拥有丰厚的艺术收藏土壤,及健全的艺术市场体系。与之同步的是画廊群落的逐步成熟,从老牌艺术街区M50,到后来崛起的西岸,上海画廊行业逐渐步入集群化/专业化轨道,近年来也吸引了不少资深国际画廊的入驻。在这种背景下,年轻态新生力量的加入,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之后,上海的画廊新秀们在传统画廊模式之外,逐渐形成了更为多元的运营模式和艺术活动形态,成为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25/n1108190.html 新画廊系列|何顿画廊主理人邹一智:创立画廊的初衷很“自私” 【编者按】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兴的当代画廊在北上广深创立,并逐渐呈现出较之传统画廊运作形式更为多元的艺术活动样态,悄然成为画廊行业的新生力量。为此,雅昌艺术网&amp;艺术头条面向2018年至今成立的画廊,发起“新画廊系列”,去发现、记录更加鲜活的画廊业态。这些新画廊有哪些?其发展背景、成长动因、运营模式是什么?又如何将自我的资源背景与艺术作品结合,产生效益?文|李家丽毗邻网红街区襄阳南路的何顿画廊,安静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23/n1108129.html 雅昌专稿|张维娜:书法如何走入当代日常? 文|李家丽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书法自诞生起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汉末三国之后,无数文人墨客以理入法,以法证理,将本属日常的书法编织在中国哲学与艺术的体系之中。这使得书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局面——作为日常书写的同时,又具备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的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书写工具的引入,使毛笔被束之高阁,当然也彻底打破了上述局面——书法脱离日常,成为艺术鉴赏的对象,书法家成为职业细分的门类之 https://news.artron.net/20220310/n1107746.html 雅昌专稿|秦修平:我追求的是锐度和真 文|李家丽【编者按】比起水墨艺术家,秦修平更像是一个行者——体格健硕,热爱拳击,不算太大的工作室里,除去空地,有将近一半的物品都是运动器材。硬朗的面部线条,长期运动带来的轻盈矫健的步伐,让秦修平自带一份侠者的英气,仿佛配上一把剑,就能浪迹天涯。这份飘然的侠气,或许正是我们理解秦修平作品的关键。它缠绕在所有或沉重,或尖锐,或冗余,或瑰丽魔幻的作品之中,成为潜藏于画面的挥之不去的基因密码。这种侠气从来 https://news.artron.net/20220223/n1107304.html 雅昌专稿|碧云美术馆:从在地展览到行动改变 都市型社区营造的新路径 文|李家丽20世纪20年代,社区营造最早出现在英国,七橡树小镇的多层次文化营造,至今仍是典型案例。自此,社区营造由英入美,后又经日韩,在中国台湾及大陆掀起阵阵浪潮。尽管目前学者对于社区营造并未有国际统一的定义标准,但对于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法——艺术进入社区,人们却有着共同的愿景——从熟悉的在地人文、土地与生态出发,建立一个永续经营的艺术理想环境,让艺术丰富社区,让土地生长出艺术,艺术与环境/群众形成一种交 https://news.artron.net/20220125/n1106669.html 雅昌专稿 | 黄俊伟:疏离感的背后,是当代水墨的更多可能 文|李家丽虽然是以工笔细勾,但黄俊伟的绘画总是迷雾一片,缥缥缈缈,虚虚幻幻,有一种模糊的空间感。重重叠叠的空间在画面中层层推进,不断延展,缺失了身份属性、社会关系的人物,或卧或立,或撑杆远游,或低首垂视;表征着传统的山水竹石与当代的封闭盒子同于绢素之上。人与物,物与物,呈现出极强的疏离与荒寂之感。除了画面不俗的格调,黄俊伟的创作也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水墨艺术家对传统水墨进行当代演绎的一个面向,当然也 https://news.artron.net/20220110/n1106172.html 雅昌专稿&视频 | 两幅画作同时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中共一大纪念馆”永久收藏,靳文艺:从西南到上海不断“试验”的人生 文|李家丽2020年的中华艺术宫“上海抗击疫情专题展”,一幅以超写实手法创作的主题作品,引起了观众的围观。画面中,戴着护目镜的护士眼含热泪,镜片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一束光从前方照在她的脸上。甫时,人类正共同遭遇着无形的未知的敌人——新冠疫情,逆向前行,生死未卜。观者纷纷为中国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打动,一位观众甚至拿起纸巾为画中女护士擦起汗水。2021年国庆前夕,这幅由靳文艺创作,感动了千万观众的绘画《抗 https://news.artron.net/20220110/n1106151.html 雅昌专稿 |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在重庆:钩沉一代巨匠的磐溪生活 文|李家丽1937年10月,当徐悲鸿随中央大学内迁重庆时,中国正处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满腔热血沸腾,深忧国难民生的徐悲鸿以笔为刀,以墨为枪,在重庆坚持创作,为中华民族英勇奋起的精神之火添薪加火。曾经的石家花园如今已经成为徐悲鸿美术馆(重庆),沿着长长的石阶拾阶而上,枝桠随冬风摆动,熹微的晨光照下来,使人仿佛成为透明,望见徐悲鸿拿着画具,从居所缓缓走来,到江那边写生画画,又望见他从江那边拿着画具和画好的 https://news.artron.net/20220101/n1105791.html 雅昌专稿 | 田亮:绘画就是捉迷藏 文|李家丽“田亮身上有一种如今十分少见的赤诚,一个问题抛过去,满腹经纶的他总是引经据典,坦率地和我分享自己的看法。不矫饰,不伪装,不逢迎,不表演,依凭着真的力量,田亮以中国思维展开着艺术实践,在绘画中袒露着自己的内心与思考。真实率性的性格,使田亮在画布上得以营造自由洒脱、潇洒灵动的场域。但在这个盛行自我推销的年代,田亮的不逢迎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的知名度与在艺术市场上的表 https://news.artron.net/20211221/n1105489.html 雅昌专稿 | 汪正虹:不倒翁娃娃精神 “9个不倒的娃娃,在各个角落里,制造一种包围式的体验。这种池山洞天一般的体验,有一种游戏感,一种特殊的嬉戏的感受。那不锈钢的镜面里,照着每个孩子的笑脸,荡漾着孩子们的欢叫。但不倒的钢娃娃们却紧抿着嘴,表现出一种悯然的姿态。愿不倒娃的洞天,不仅唤来欢快,而且唤来人性绵长的相思相照”。——许江汪正虹记忆中的第一个不倒翁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处于人生低谷的父亲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拿出三个鸭蛋,一根蜡烛 https://news.artron.net/20211212/n1105141.html 雅昌专稿 | 从宝龙艺术大展,看中国艺术创作与收藏的现代性之路 文|李家丽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这三股文化思潮历经分合嬗变,互为砥砺,互相修正、支持,在复杂多样、急遽速变的中国近代史上,共同推动着中国艺术创作与收藏格局的新衍变,也促使着中国艺术史现代性的诞生。事实上,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一场展览中,以作品为题眼,在看似平淡天真的作品背后勾勒这风云诡谲、气势恢宏的剧变,确是不可多见。展览海报2021年11月19日至2022年5月18日,上海宝龙美术 https://news.artron.net/20211212/n1105134.html 雅昌专稿 | 2021苏州国际设计周:如何在“复苏”语境下做好城市微更新? 文|李家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中国文人都有一个“江南梦”。而自明清以后,当人们提到江南的时候,几乎是特指苏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画舫楼阁,吴酒微醉。伍子胥临死前的铮铮之言“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是苏州;宏阔平和、清逸散淡的吴门画派是苏州;轻和柔缓、婉转含蓄的评弹是苏州。浑厚的历史使苏州人在面临当下的文化语境时,往往十分踌躇——一方面是耀眼的文化赋予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又是快速更迭的各方边界逐渐模糊 https://news.artron.net/20211206/n1104888.html 雅昌专稿 | 王智一:将展场空间创作成一幅巨大的长卷 文|李家丽1991年出生的王智一对空间和色彩格外敏感,在最新的个展上,他不仅将原本是平面的绘画拉入到三维的展场空间内,还通过避开空间干扰,将展场变成了一幅巨大的长卷。11月9日至12月19日,“一以贯之•王智一/2021上海”在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王智一的首个美术馆级别个展,展出了其架上绘画、空间壁画、灯光装置、观念摄影、草图和文献等不同类型的百余件作品,全方位和多维度地呈现艺术家近八年来的主要艺术 https://news.artron.net/20211124/n110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