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藏家故事】喜马拉雅艺术行者李威:不疯魔不成佛 在看到《疯魔见佛》这本图录之前,对于李威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台湾偶像剧演员和歌手的身份上,更是和喜马拉雅艺术看似毫无关联。演员&amp;歌手&amp;喜马拉雅艺术行者:李威但正如李威好友一西平措所说的,在演艺圈中虽然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是从李威时而显露的忧郁中,可以察觉到他的缕缕孤寂,直至他和佛教文物的结缘,这种孤寂才骤然停顿。大约看过李威出演过电视剧的观众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无论是哪一个角色,李威 https://news.artron.net/20180128/n983521.html 雅昌专稿|抢滩上海!佳士得全球联拍新布局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艺术市场在过去两年所经历的巨变,是我们从未有过的体验,包括购藏视野、交易方式、拍卖门类等等。对于拍卖行而言,正处于一个全新且竞争更为激烈的赛道上,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改变未来最少十年的拍卖业态和格局。基于此,各大拍卖行摩拳擦掌。聚焦“外滩一号”佳士得重启上海拍卖例如,佳士得持续在全球各大艺术交易中心探索拍卖新形式,同时也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提供了最佳实验地。当然,数次全球联拍的战报证明,这不仅为疫情 https://news.artron.net/20220126/n1106703.html 【收藏寻城记报告之九】撬动辽沈收藏的“工业惯性” 导言:作为“共和国重工业长子”的辽宁省,从建国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一直有着其他省份难以超越的优越感。在特定时期,重工业的成功的确给这片黑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辽宁曾经被称为是美术大省,并在北京之后就举办了首场艺术品拍卖会,沈阳北站古玩市场曾经和北京潘家园、上海城隍庙、天津沈阳道齐名。但是正如辽宁省高喊的经济“颠覆式”转身的结果一样,艺术品收藏市场并未华丽转身,反倒陷入了“工业惯性”的漩涡。缺乏了 https://news.artron.net/20121020/n274125.html 藏家故事|赵华山:艺术品,商业地产新引擎 导语:他自称是一位艺术经纪人,但是却又不是买入卖出的艺术商人;他的第一件所谓的艺术品是装修使用,然而从艺术品作为装饰品到艺术品成为殿堂级藏品,赵华山的企业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次成功的三亚艺术季让他逐步成为了艺术与三亚的新名片;从经商中获得的市场敏锐度让他能够快速的找到艺术和商业合作之间的无限可能性。艺术的推动力,则让他在经商的道路上,从太原到三亚,一步步的和艺术无限融合。艺术抢滩三亚三亚是个不缺 https://news.artron.net/20130304/n313801.html 藏家故事|刘传生:中国当代家具的古典创造者 导语:艺术品收藏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选择的变迁而改变,利用资本和建立平台进行广泛运作的藏家逐渐形成新的收藏体系和社会功能。他们同时具备收藏、研究、推广运作等身份,除了个人的收藏之外,通过建立学术体系、运营模式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由资本的力量去推动,寻求建立新的平台和出口,成为突破传统藏家与投资者意义的“新”藏家。古董家具收藏家刘传生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伴随着中国古董家具收藏的三次热潮,三 https://news.artron.net/20130420/n439414.html 新藏家调查系列之一:家族传统影响下的藏二代 导语: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处在初期阶段,是以资本导向为主,发展到下一段是以专业为导向,而收藏最终是以文化为导向的。在这一步步的进步中,中国的收藏家群体也是在更新换代。在拍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身影,这些在新时期成长的年轻一代收藏家,他们有自己独特经历,有自己的资本、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藏品。他们对传统充满崇敬,但不会泥古不化;他们对时尚异常敏感,却最终在文化与收藏上殊途同归。在艺术的地平线上,可以清晰 https://news.artron.net/20130503/n444599.html 新藏家调查系列之二:新时代收藏趣味建构者 导语:在艺术品收藏的大军中,有一批“非专业”的收藏家,他们没有家族收藏的传统,专业多半和艺术类专业相关,从事的职业并不局限与收藏圈子,他们是实战派,在收藏的道路上属于自学成才,对于藏品,他们有着自己的品味,并且在圈子里正在逐步的形成话语权。从资金贮备的情况来讲,他们中有些人是可以在画廊和拍卖行一掷千金购买艺术品,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了收藏艺术品和看展览,不惜卖掉房子,辗转往返与各地, https://news.artron.net/20130504/n445177.html 新藏家调查系列之三:海外青年收藏新势力 导语:从画廊和艺博会介入收藏、用投资和金融的心态看待艺术品收藏、以跨界来布局收藏,这就是国际艺术品市场视野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收藏家,以周大为、宗龙为代表的青年人,他们在国外完成学业,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他们充满崇敬,基于美术史的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做收藏;对待时尚异常敏感,从传统字画到前卫多媒体作品,都出现在他们的收藏名录中;买卖之间非常关注市场,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还是成功的投资者。周大为 https://news.artron.net/20130507/n446487.html 藏家故事|吴跃坚:深度挖掘专题性收藏 编者按:专题性收藏对于一个能称之为收藏家的人来讲,是从业余收藏到专职收藏的进阶,对于藏家吴跃坚而言,更是在收藏之初就规划藏品的专题性,从长沙窑专题到中国银器,以及后来的一些小型杂件藏品的专题性归类。吴跃坚认为,这对于以后的藏品专题性研究更有帮助,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两本重要的长沙窑专题性研究的书籍,是一本对于长沙窑研究以及藏品的集大中的书籍,这得益于他最早就开始的深入专题性收藏的规划。吴跃坚雅昌 https://news.artron.net/20140226/n574565.html 藏家故事|许礼平:一个香港文物商的翰墨甘苦 导语:在近现代字画收藏界,许礼平不仅仅是一位收藏大佬,更是在艺术界一位响当当的文化人士。其实不为人知的是,他的身份是及其多元化的,金融家、投资家、著名编辑以及媒体人等,但是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对于出版事业的坚持,以及他作为收藏家的严谨态度。在许礼平的世界里,他成就了《名家翰墨》,但是更多的是因为《名家翰墨》,让他接触到了真正的近现代字画名家巨作,并且长期坚持把这些名家翰墨通过杂志进行出版普及。许礼平 https://news.artron.net/20140218/n568208.html 藏家故事|海岩:我要完成王世襄先生的构想 海岩导语:作为公众人物的著名作家海岩,亦是从来不避讳自己对于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的热爱,甚至海岩一度笑谈,收藏古典家具的功效还能抵抗自己的抑郁症。“四流的室内设计师,四流的职业经理人,四流的作家和四流的编剧,九流的收藏家”,这是海岩对于自己多重身份的调侃,但是熟悉海岩的人都知晓他的这种多重身份,他给观众奉献了《玉观音》、《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重要剧本;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他手下的昆仑饭店经营的有声有色; https://news.artron.net/20140228/n572503.html 藏家故事|张锐:中国当代艺术的埋单者 导语:他被评价为一个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个人贡献的收藏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最早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中的本土收藏家,更是因为他并不是艺术品商品经济中的投资客,而是缘于他对于藏品的责任和担当,收藏多年从未出让过任何一件藏品。他也曾经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是响彻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老张”,时至今日,浮华退去,他已然成为这场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而当他被冠以各种重要的收藏家头衔时,他却形容自己是中国 https://news.artron.net/20140412/n591100.html 藏家故事|张铁林:每日一札一思 编者按:在张铁林北京的家中见到他时,已经是他当天第三拨接待的媒体采访了,这对于这位娱乐圈的影视明星而已,早已经是家常便饭。张铁林很早就接触到雅昌艺术网,并且经常会有重要藏品的出版复制业务上的往来,但是这样的一次开诚布公的关于收藏的对话,却是和雅昌艺术网作为媒体的第一次交流。首次见面时,依然能够感觉到影视明星的距离感,但是张铁林的家中,处处流露出收藏者的熟悉气息,门口摆满的拍卖图录、会客厅的香台以及 https://news.artron.net/20140528/n609489.html 藏家故事|乔志兵:国际VVIP收藏家的气场 导语:七月的北京城午后,处处散发出人们焦躁的气息,北四环的五洲风情KTV尚未到营业时间,和一切的娱乐场所一样,每一个房间都遍布着金碧辉煌的装饰,更是挑动了午后燥热的敏感神经。和顶级收藏家乔志兵约定的采访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娱乐”的场所,但初次的见面却是别样的清新。艺术品的魅力能让一个人时刻充满青春的朝气,而眼前的乔志兵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一身藏蓝色的衣着更是洋溢着艺术的热情,而这一切又和这一间KTV包 https://news.artron.net/20140722/n631237.html 藏家故事|黄建华:引发“侨福艺动”共鸣 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圣诞老人”黄建华之前,是在侨福芳草地一周年庆大party的手包上,穿梭在各色人群之中的唯一一个统一的元素就是印制在手包上的“黄建华”,其实更为直白的是他的看似不羁的手势,一张竖中指的印图,当晚的大趴中,作为主人的黄建华并没有举行诸如开幕式之类的仪式,这一次的匆匆“一见”,就是黄建华留给众人的印象——不羁的摇滚“青年”。黄建华侨福芳草地欢迎你——侨福当代艺术收藏展开幕之后,终于见到了真 https://news.artron.net/20140728/n63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