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陶咏白:中国的女性艺术   为什么用&ldquo;女性艺术&rdquo;命名?有人说,&ldquo;不存在女性艺术,只有女性主义艺术&rdquo;;又有人说,现在所谓的&ldquo;女性艺术&rdquo;,就是&ldquo;女人艺术&rdquo;、&ldquo;女工艺术&rdquo;,诸如此类对&ldquo;女性艺术&rdquo;的的质疑,也说明了从上世纪90年代沿用至今的&ldquo;女性艺术&rdquo;名词的认识还存有诸多的异见,这不奇怪,一个新生事物在成长过 https://news.artron.net/20180919/n1023527.html 大禅法师的莲花图   自去年见到大禅法师的莲花图后,我总在寻思,为什么禅师的莲叶是用笔线转着圈画,象运动着的车轮;花蕊象那伞形的葡公英,似乎一口气它们就会四处飞扬,这别样的莲花图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视觉经验。我们所见过的荷花图,有风荷、残荷、雨荷、雾荷、梦荷&hellip;&hellip;还有那世界名画莫奈的《睡莲》,也有抽象画的荷,穷尽千百样,也没有大禅师的莲花图样式。为何大禅师能超越众人而独具一格?他的荷花图中又藏有什么样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221/n570004.html 于振立,我眼中的老相识   我也有9年没有去于振立工作室了,大概2002年来此,只见几间简陋的房子,觉得他生活得很艰难。这次来参观则是另外一种感觉,这座屋给我有种神秘而又有点辉煌的感觉。我跟老于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是很难忘的日子。我们曾在一起渡过了1989年的&ldquo;六&middot;四&rdquo;之夜,那是个很难忘的日子,我们在一起看DVD《甘地传》。1989年我还在《中国美术报》当编辑,参加过于振立等人的&ldquo;八人画展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922/n512103.html 一次难忘的采访--- 79年访吴大羽   1979年我临时受命于文化部,作全国艺术研究规划调查到上海。工作间歇,顺便开垦我自己研究的&ldquo;自留地&rdquo;--- 搞油画史料的收集和现状的调查。当时拜访了已 87岁的颜文梁,还有俞云阶、周碧初,通过朱朴了解林风眠。也与当时有些争议的青年画家陈逸飞、孔伯基以及俞晓夫、魏景山、王永强等分别作了座谈。从众多人的介绍中,得知吴大羽是中国早期新派油画的重要人物,但又一一被告知要见吴大羽很困难,他是不轻易接待来 http://contemporary.artron.net/20130711/n475932.html 走近赵兽   1982年春,我为收集油画史料到广州,在广州美院拜访了杨秋人、胡一川、王肇民、梁锡鸿等老油画家,又在史论系黄渭渔老师的陪同下,拜见了冯刚百、吴根天、赵兽等前辈,他们是中国早期西画运动的亲历者,每谈起三、四十年代风云激荡的画坛岁月,他们依然激情满怀,滔滔不绝地给我这个后人讲述着、描述着&hellip;&hellip;。冯刚百老人讲他进加拿大海关时,如何做了一首打油诗而蒙混过关;杨秋人院长给我细细介绍《决澜社》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37.html 色彩的乐章,生命的咏叹—赵友萍的油画   赵友萍,是我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画家。她成名于上世纪的60年代,那时她的《代表会上的女委员》、《百万农奴站起来》以及《卡佤族的少女》(又名《李小二》)、《民兵扎西次典》等等作品,以其生动的写生色彩,明丽,优雅的画风,为时人所赞赏。&ldquo;文革&rdquo;后,她的&ldquo;肖像系列&rdquo;、&ldquo;风景系列&rdquo;、&ldquo;静物花卉系列&rdquo;,其造型的严谨,运笔的潇洒、灵动,色彩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36.html 为了不再“缺席"的历史   以性别观念研究绘画史,作为一种立场,一种角度,一种方法,这是与传统绘画史研究不相同的领域,其中也包含着对传统绘画史的僭越和颠覆。提出&ldquo;女性绘画史&rdquo;这一新概念,无可避免地引起了不少争议。人们质疑到底有没有&ldquo;女性绘画&rdquo;?认为女人画的画和男人画的画没什么区别,提出&ldquo;女性绘画&rdquo;纯属多此一举。我们所以提出&ldquo;女性绘画&rdquo;并为其编写史书,是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35.html 邵晶坤的艺术人生   我与邵晶坤30多年前曾同在中央美院附中任教,也算是老相识了。我是文化课教师,她是业务课教师,隔行如隔山,彼此没有什么交往,只知道她是美术界出名的&ldquo;美人&rdquo;,还听说她的婚姻生活挺失败。不知怎的&ldquo;红颜薄命&rdquo;这个宿命观常常让我对她生发出几多怜惜和同情。长久以来,我对她的感觉也仅此而已。后来,我转行从事油画研究和女性绘画的研究,对她才逐步有了新的认识。不知为什么,一个的女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34.html 研究者的艺术——与秦宣夫的两次访谈   我有幸于1979年两次访问过秦老先生。那时我刚涉足中国油画史的调查研究,为搜集史料拜访了一些油画界的老前辈,那年9月在南京秦宣夫寓所,11月在北京四届文代会之间隙。秦先生届时74岁,清癯的面额,两眼炯炯有神,谈起昔日艺术界的种种事件,个个老友,他依然是激情满怀,以异常清晰的思维,从李叔同、李铁夫、李超士、李毅士谈到到丁悚、张聿光、江小鹣、再谈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吴大羽、倪贻德、庞薰琴、常书鸿、方干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33.html 于质朴中尽显大美——单应桂的艺术人生   单应桂,是我在上世纪60年代任教美院附中时,常听到女同事们提起的一个名字,她们总是带着几分崇敬、几分惋惜地惦念着远在山东的单应桂大姐,说她人好,业务好,但命不好。15岁就参加革命了,不满18岁就无奈地早早结婚生子,上美院读书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体弱得&ldquo;人比黃花瘦&rdquo;,但非凡的努力,出众的成绩&hellip;&hellip;,一位在苦难中挣扎的女人,一位在自强中创造业迹的优秀女人。作为女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31.html 杨佴旻与他的新水墨画   杨佴旻的画,以那恬静而又温馨,优雅而又隽永的画面氛围让人流连忘返。在他那华丽而恬淡,纷繁而又单纯的绘画中,兼有西画的格体和中国绘画的神韵,在中西艺术的交融中,他把自己的水墨画推进到了现代的格体中。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是世纪难题,中国传统绘画高度的完善和规范化,形成了一个封闭型的体系,因而只有对自身的突破和超越,才能有生命的活力。为此,这个难题困扰了几代画家,又有多少画家为中国画走向现代披荆斩棘,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913/n509580.html 生命激情的变奏--罗尔纯与其艺术   年近古稀的罗尔纯,他的名字,在前三十年的画坛上几乎是悄无声息,却于七十年代末声名鹊起并持续至今,人们爱他的画的热情依然不减。但这并不是靠名人效应,而是他的那些藉乡土风情而讴歌生命的画,象醇厚芬芳的葡萄美酒那样醉人。他的画,就象一首首生命的赞歌,虽没有高亢激越的颂歌,但有情真意浓的吟唱,那缤纷灿烂的画面是他生命激情的流淌。他那朴拙而俏皮的形象、那明丽而斑烂的色彩,那洒脱而又酣畅的笔触,就象在生命的琴弦上跳跃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913/n509577.html 罗莹 颠覆与创造·意义的追寻   虽然我与罗莹从未见过面,但怎么也忘不了她90年代的《花花世界》系列作品给我那种怪异的印象。我纳闷,一位在学院的中国画专业毕业的女子,竟敢如此放肆地颠覆原来的造型规则,把那严谨的工笔绘画的手法画出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图象,在这些图象中还穿插着无数莫名其妙的形象,让你揣摩。但当你解读明白其中含义时,你又恍然感到,她是何等勇敢地在挑战传统,在中国画走向&ldquo;现代&rdquo;,不,是转换为&ldquo;当代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913/n509575.html 终南雅集——文化之旅   彭德,这位我感觉中的小老夫子,他虽曾在85美术新潮中,办起《美术思潮》为新潮美术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当过勇士,但他时不时的谈古论今,引证据典,似乎有一肚子四书五经可以随时搬出来,提升谈话的文化学术含量。他兴致来时还会给你算命占卜,把在场的人说得惊诧不已。他为人低调,却常常语出惊人,时不时报出一奇文,搅动着沉寂的美术界。他往往做非常之事,为写一部史书声称&ldquo;三年不下楼&rdquo;,在这声色喧嚣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30.html 心灵的风景——王景岚的油画   王景岚的油画,乍看,缤纷灿烂,细读,奥妙无穷。在那朴朔迷离的神奇境界中,透着无尽的魅力,让人追寻。景岚成长在艺术封闭的年代,却又执教于开放的时代。在封闭与开放两种思维模式的纠结中,她是从单一的艺术模式突围出来创建自已审美&ldquo;王国&rdquo;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为《当代中国女画家》大型画集作序时,就发现了她的油画与众不同的画风。她出格于惯性的具象的艺术形态,用夸张变形,表达对大自然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30711/n47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