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女性艺术 何时形而上的有家可归   身份的概念涉及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问题,所以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标签。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身份建构性与开放性。比如,我们说王春辰是艺术批评家,当孩子的学校要开家长会,请学生的家长到场,此时作为学生家长的你说我不能去,我是艺术批评家只能参加艺术讨论会行吗?所以针对不同的公共诉求,身份的维度也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源自于身份的不确定性。可见我们一定要固化身份的标签,实际上否认身份的建构性与开放性。 https://news.artron.net/20180117/n981699.html 新丝路——再造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盛典   &ldquo;新丝路&rdquo;的提出是相对&ldquo;古丝绸之路&rdquo;而言。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ldquo;通&rdquo;与&ldquo;融&rdquo;。古丝绸之路告诉我们,&rdquo;&ldquo;通&rdquo;则达;&ldquo;融&rdquo;则进。在全球文明多级化的今天,中国的古今丝绸之路的再相遇,是&ldquo;通&rdquo;与&ldquo;融&rdquo;的再命题。如果说,&ldquo;通&rdquo;具有文化穿 https://news.artron.net/20171215/n975307.html 我研究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与艺术史有关   我一直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并在做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的研究,其中包括了女性主义艺术及批评的研究。其实,我所做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和艺术史有关。我们大家都知道,西方二十世纪60年代率先出现了女性主义艺术。与此同时,美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琳达&middot;诺克林写过一篇文章&ldquo;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rdquo;,也成为世界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文章。从此女性主义艺术及其批评纳入了艺术 http://news.artron.net/20170714/n944859.html 爱欲经验的悖论史   在古典的文化体系中,爱欲所涉及的问题是欲望本体以及欲望本体的文化建构。这里所说的欲望本体,是指的生命本能。由生命本能建构的爱欲文明史,却充满了曲折的文化历程。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历史就是被压抑的历史。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存,也压制了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1)   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那里,人的本能结构是二元的,即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而生命本能就包含着性 http://news.artron.net/20170410/n922431.html 爱欲经验的新文明史观   实景我们无力取舍,梦境我们无力保留,唯有意境会让我们的心如&ldquo;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rdquo;之烂漫。(1)   这是中国女艺术家申玲的一段文本性的独白。申玲在这里提到的诗句&ldquo;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rdquo;,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诗人欧阳修的诗词《生查子&middot;元夕》其中的一句。欧阳修在中国的农历的元宵节时,回忆往年这个时候曾与自己的恋人相约的甜蜜,同时伤感今天的物是人非。中国古 http://news.artron.net/20170410/n922389.html 材料即思想——中国女艺术家装置作品的前卫意义   在装置艺术中,材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任何可视、可听、可触等等物质形态均可纳入材料的范畴。但是,材料的选择及将材料的性能转换为有意味的形式,与时空建立一种关系,就装置艺术而言,材料既是艺术生产的基础,也是思想观念衍生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材料即思想的理念,是装置艺术的核心。具有后现代意义的&ldquo;二手现实&rdquo;材料应用的广泛性,为装置艺术观念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中装置艺术的二手现实 http://news.artron.net/20161226/n896889.html 性别政治、酷儿政治——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经验史   这里所说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经验史,是指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今天,近30年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创作历程呈现的价值体系,其中就包括了文化质疑性的艺术生产中的性别政治,以及身体快乐性的艺术生产中的酷儿政治。由性别政治与酷儿政治构成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经验史表明,跨越了两个世纪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生机制已经和世界接轨,其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本土的女性主义艺术与外来语境博弈与互融模式的 http://news.artron.net/20161205/n890608.html 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展览的机会很少   女性主义作为人类共同的话题与经验,已经成为全世界两性文明生存的基础。西方女性主义经历的两次浪潮,从十九世纪争取女性的工作权、教育权、政治权和选举权到二十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发生,把争取女性的权力到批判性别歧视以及男权主义等等列为主要议题,可以看出政治诉求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主要发生在二十世纪的9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艺术思潮的不断涌入,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形态也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623/n846802.html 阳光的介质 ——呼鸣当代艺术的多维视角   在中国的神话《山海经》中,有一个女子叫羲和,因为生了十个太阳被称为日神。随着母系进入父系社会,羲和不仅演化为了太阳的本身,而且最终演变为黄帝手下主管占日一个男性官员。不管日神的性别身份是什么,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和依赖不仅也源自于人类自身幻想的一种需要,也源自于人类对太阳作为生命物质现象的一种尊重。由聚合反应释放能量的太阳,根据波的长短,制造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谱,成为宇宙生命赖以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404/n827848.html 颂·谤·谏·诤·讽——文化批评的伦理考古   传统的中国文化批评很难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因为所谓的文化批评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权威机制的一个御用工具,也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一种伦理表述,然而却承载着人性与非人性博弈的道德负担。宋代文学家苏洵在他的《谏论》中说:&ldquo;欲君必纳,欲臣必谏。&rdquo;1作为一个有着朝廷官场体验的士大夫,提出了封建统治阶级政治伦理的基本理念:为君者,必须能够虚心诚恳地接受意见;为臣者,必须能够有胆识和勇气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213/n815521.html 当学术成为女性艺术批评的发声机制   中国女性艺术批评或者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是一种价值体系的表述方式?还是一种具有学科意义的认知方式?女性艺术三十年的学术梳理与总结的最大收获,是我们看到了艺术批评作为阐释文本,它的经验建立的广泛性与学科化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是未来女性艺术批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朝着学科化发展的动力。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1123/n793570.html 阅尽沧桑之后的一种呈现:从自然到人文——陈庆庆装置艺术解析   通常人们把自然的本真视为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但在中国的道家学说中,自然则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方式。道家曾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作为道家的核心在天地人与道之首,是指独立自在的自身法则。然而,在陈庆庆的装置作品中,自然意味着把尊重和超越物质存在方式的自身法则视为一种创作理念,实现了从存在物到异在物的一种转化。这种转化实质上也是从自然到人文的一种延伸。在庆庆的装置作品中,存在物是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25/n745020.html 政治的维度——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视觉经验史(下)   尽管性别的概念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女性的性别身份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她们在解构由男权话语制造了女性性别伤害的艺术图像中,以个人美学的当代艺术立场,作出的文化贡献和社会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妨把解构男权话语女性性别艺术称为性别政治。性别政治不仅是女性性别身份的强调,并且从女性性别身份出发,建立女性为主体的政治发声系统。而这个政治发声系统围绕着女性性别的权力话语方式展开的艺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25/n730258.html 政治的维度——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视觉经验史(中)   20世纪的90年代,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女性主义作为具有人文特征的世界性的艺术潮流,它影响并带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在借鉴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由本土发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实践,形成了多维度的政治理念。其中包括了前女性主义艺术的性别政治、身份政治的价值体系,以及后女性主义艺术酷儿政治的价值体系,并由此建立了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文特征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25/n730257.html 政治的维度——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视觉经验史(上)   今天要讲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女性艺术,所以在讲之前,先区分两个概念。第一,关于女性艺术。通常把具有生理性别特征的女性艺术家满足一般性的审美图式的生产与表达视为女性艺术。第二,关于女性主义艺术。首先,女性主义艺术是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生物性的认定以及女性艺术称谓的一种反动或者拒绝。与女性艺术不同的是女性主义艺术有着很强的政治诉求,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用来反思或者解决女性在历史与现当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25/n73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