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看黄宾虹热闹之余……   黄宾虹晚年名作《黄山汤口》日前在嘉德拍了3.45亿。有文章说,黄宾虹通易经,曾给自己算过,说他的画要50年后的人们才会懂,果然,2005年,距他去世50年后,浙江博物馆展出了封存30年的黄宾虹捐赠作品。如今则距他去世62年了。这么玄的事,作谈资可以,未可深究。   有人说黄宾虹牛,有人说艺术品市场牛,也有人说央行牛&hellip;&hellip;我觉得都有些道理,倒不是开玩笑。   毋庸讳言,艺术品除了其精神层面的功 http://news.artron.net/20170627/n941077.html 陈逸飞的“代笔”之说   &ldquo;代笔&rdquo;的故事,陈逸飞健在时就早已流传了。没想到,他去世10年间,这个故事还不时有人拿出来做文章。&ldquo;爆料&rdquo;人又往往是陈逸飞生前的门生故旧。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怀念吧。   陈逸飞活着的时候,&ldquo;代笔&rdquo;的故事都是在私下流传。首次于大众媒体公开说事,是在陈逸飞去世后,有海归画家在媒体上公开承认他是陈逸飞代笔,并指出某幅陈逸飞名画上的皮鞋之类是他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1115/n793232.html 美术界的“两个极端”   如今的美术评论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学院派的,主要功能是写得让人看不懂和昏昏欲睡;另一种是微信微博上的,基本上以说滑稽清口的路数讲美术&ldquo;八卦&rdquo;。   若二者间非要我做个选择,我倒有点倾向后者,与其思想贫乏还装神弄鬼,倒不如用说学逗唱普及点美术知识来得可爱和有点营养。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1027/n787970.html 看不懂真的很重要吗?   我有时候挺想跟我版面上的作者&ldquo;较个真&rdquo;。譬如今天,大壶在文章里对看不懂抽象画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ldquo;土豪&rdquo;调侃得很爽。但,人家就一定要看得懂你画的符才算有文化?问问咋的?那叫不耻下问。   怎样通俗易懂地解答外行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考验,有助于促进自己把问题思考得更透彻。爱因斯坦也不一定看得懂你画的符,爱因斯坦就没文化了?也土豪了?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922/n779927.html 特别的展给特别的你   日前,策展人贾布出了本新书《特展时代2.0&mdash;&mdash;上海特展产业研究2014-2015》,第一次围绕方兴未艾的特展进行了一番系统化、数据化的梳理、研究。与此同时,围绕着同一位西方艺术大师,两个特展将一起在沪上亮相,未登场已是硝烟弥漫,可见激烈,也可见贾布具有预见性地抓住了热点。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902/n774968.html 洋豪家的莲花落盛典 &nbsp; &nbsp; 多年前,我第一次怀着憧憬去看威尼斯双年展,一连看了几天,几乎走遍所有展馆,受益匪浅。但渐渐的,它在我心里的迷雾也散去了,我似乎看到了高洋上 舞台背后的世俗本相。当我看着威尼斯岛码头上泊满的豪华游艇和一位身着白衣的行为艺术家像狗一样爬行穿梭于衣衫华丽的贵宾观众之间时,突然联想起中国古代 的土豪,他们寿宴喜庆时召集唱莲花落的乞丐来表演助兴,谁唱得好、唱得妙,就多打发几吊铜钱。只不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30/n745900.html 东宫娘娘烙大饼——我国现当代艺术与现实之误解   &ldquo;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rdquo;山东吕剧《下陈州》中的这段唱常被相声演员拿来逗趣。诞生于逃荒灾民中的吕剧,以自己的经验臆想着宫廷的美食,成了后人的笑谈。   我发现,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这种由于经验局限造成的误解比比皆是。但这种误解有它的荒谬性,也有它的合理性。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10/n740307.html 收了一屋子假古董怎么办?   刚看到一个收藏论坛上有人坦言自己曾经耗时3年,花了150多万元,收藏的&ldquo;红山文化玉器&rdquo;全军覆没&mdash;&mdash;全是赝品。好在自从他发现了这个悲剧,从头开始,总算走上了正途。   大多数人无法像这位收藏者那样面对自己的&ldquo;全军覆没&rdquo;。   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甚至极其惨痛的错误,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还有希望,还能重新崛起。所以往往年轻能赚的收藏者比较能够听真话。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423/n734119.html 上海艺博会不可失去属地优势   上海艺博会该怎么办得更好,这个话题自从有上海艺博会以来就一直被人们讨论。这说明人们对其期待颇高,没希望的东西有什么好说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五花八门的艺博会就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圈子。其中当然有几个高洋上的国际范圈子,大家挤破了头要进去。高洋上的圈子自有成就其地位的道理,但这些圈子也不尽如外人所见那么神秘。不管什么圈子,它都有它的属地和人脉关系。你贸贸然要像推销员那样敲门进这个圈子,颇不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09/n719269.html 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模式亟待改变   如果我们去做一个调查,问现在的成年人是否觉得自己懂得欣赏艺术,估计十有八九会回答不懂。但他们小时候好像都上过美术课、音乐课之类。   效用微乎其微   问题在于我们中小学普及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用微乎其微,既不足以培养艺术人才,也未能起到普遍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的作用。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712/n632975.html 别只看钱看不到她的痛   英国艺术家翠西&middot;艾敏一张脏兮兮的床卖了天价,于是很多人有点想不开。钱是个好东西,它让芸芸众生如此广泛地关心艺术了。钱也是个坏东西,它让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艺术品的标价,而疏忽了艺术的内涵。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705/n632979.html 随机应变   记得有一次在欧洲接连周游了两、三个大型的新潮艺术盛会,然后走在马路上见到垃圾堆都觉得是装置艺术。上海街头刚刚竖起的一件用无数&ldquo;小黄鸭&rdquo;沾覆的大型雕塑&ldquo;大鸭梨&rdquo;,被路人剥得光了下半身。这样的&ldquo;非礼&rdquo;事件,被方翔先生看成了&ldquo;行为艺术&rdquo;,大概也是因为他在艺术圈呆得时间多了些造成的。然而他也确实道出了艺术创作的一个要诀&mdash;&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609/n614555.html 筱原一男的46.24平方米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筱原一男》个展,这是该馆本年度第一个为单个艺术家策划的展览。但筱原一男是谁?不要说在中国,即使是在日本,这个名头也是小众化的。2010年,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之纪念奖第一次破例颁给去世的建筑师,那就是筱原一男。他被认为当代建筑学上丰碑式的日本建筑师。多位当今的日本建筑大师出于其门下,对其推崇备至。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519/n606094.html 中国陶瓷艺术须脱离低级审美   中国古代陶瓷从未自我标榜为艺术,但它在世界艺术史上的贡献举世公认。而当今中国陶瓷界无不高举艺术旗帜,名家大师更是比肩接踵,却不仅无法跻身国际陶艺之高端舞台,还可能是中国陶瓷史上审美水准最低的阶段。子曰:&ldquo;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rdquo;中国古代陶瓷在审美上历来重视&ldquo;取法乎上&rdquo;。代表当时社会最高审美的文化阶层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设计和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512/n603804.html 不解风情的“戆大”   朋友告诉我,有位富豪近来玩起了香道,手笔很大地置办了上万平米的园林大宅,开办豪华&ldquo;香堂&rdquo;。我才疏学浅,也不明白&ldquo;香堂&rdquo;这种说法的渊源,倒听说过旧时帮会组织收受门徒的仪式叫&ldquo;开香堂&rdquo;。玩香是否需要像帮会组织搞&ldquo;大型活动&rdquo;那样的阵势,也是因人而异的。夸张如隋炀帝,所到之处,必焚沉香数十车,香飘数十里。不过,这在史上向来属于& 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504/n59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