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诀别的话   14年前我已面临过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时刻,但医学、爱和各种不可知的力量使这个时刻推迟到现在,我不知道这是上天一种额外的恩赐还是一种未经准确计算的后果,所以,在需要再次面对这个时刻时我心里只有感恩和平静。   任何生命都是奇迹,这句话也适合我平凡的一生。虽然我没有创造任何成就,但我对我的一生并不后悔,我的一生亲睹过荒唐的革命丶丑陋的政治和各种贪婪的恶行,经历过各种无法言说的痛楚,但更多体会的是善良 http://news.artron.net/20160413/n830143.html 艺术是一种工作   如果需要寻找一个形容张培力的词,我觉得没有比&ldquo;工作&rdquo;更贴切的了。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是干&ldquo;行政工作&rdquo;的;他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是干&ldquo;教学工作&rdquo;的;当然,也许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职业艺术家,是干&ldquo;艺术工作&rdquo;的。的确,他的作品、文稿和谈话都会给我们一个印象:对他自己而言艺术不是一种义务、理想或者事业,艺术就是他力所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408/n828915.html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中国当代艺术一直缺乏一种政治思想基础,即缺乏一种独立的政治判断能力。80年代现代主义时期,所谓&ldquo;政治&rdquo;就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反叛,而90年代基本上是对传统意识形态和体制的解构、反讽或调侃,&ldquo;政治&rdquo;是在一个很狭隘、非历史化的状态中被理解的。实际上这两种态度和方式都没有体现出独立的政治思想品质。所谓独立的政治思想包含的内容,不应是对传统意识形态或制度的一种简单的否定姿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408/n828912.html 当代何以成史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第11次再版时增加了&ldquo;没有结尾的故事&mdash;&mdash;现代主义的胜利&rdquo;一节,在那里,他相当不安地讨论了艺术史描述&ldquo;当前故事&rdquo;的危险:   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hellip;&hellip;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对艺术的故事能够&ldquo;一直写到当前&rdquo;的想法感到不安。不错,人们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217/n808042.html 消费时代的“物”与“人”   1992年,中国消费时代的元年。   这一年,中国人刚刚走出轰轰烈烈的启蒙时代后的短暂迷茫期,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一个以&ldquo;物&rdquo;为中心的时代。正是这一年李邦耀创作了他的成名作《产品托拉斯》,并参加了同年举行的&ldquo;广州双年展&rdquo;。现在看来,这件作品完全可以作为那个历史开端的预言性图像:画面以广告性尺寸和构图,毫无章法地罗列了近乎满版的日用消费产品,硬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111/n808040.html 我们艺术中的“集体主义幽灵”   1944年到1945年间在新西兰走避战火的波普尔完成了他自称为&ldquo;写得最枯燥乏味的作品&rdquo;《历史决定论的贫穷》以及《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两部政治哲学著作没有一般的从道德角度谴责法西斯主义这种邪恶的政治统治形式,相反,却从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良善愿望,即从寻求&ldquo;子宫般安全社会&rdquo;这种普通心理上找到了极权主义观念的历史来源,正是人类这种向往自由而又畏惧承担责任的求生本能,使他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907/n774930.html 作为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   &ldquo;85新潮美术&rdquo;运动是一场理论运动,甚至可以说正是作为一场理论运动它才有可能获得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影响力。   伴随1989年事件戛然而止的&ldquo;85 新潮美术&rdquo;运动,随着中国社会由启蒙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迅速转型而成为一段被封存的历史。显然,要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逻辑,我们就无法省略这一思想史的时段,在它以前的几十年是政治强权统治思想的时代,而在这以后的十几年是经济强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805/n767184.html 创造历史——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的精神祭奠   不是什么时代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价值的时代才能进入历史;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能进入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时代,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时代。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化上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为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国家奠定了深刻的精神基础,而80年代在艺术领域发生的现代主义运动,不仅是这场变革在视觉领域的反映,也是它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713/n759725.html 山水画走向“现代”的三步   将百年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ldquo;观念史&rdquo;,并将它置于&ldquo;现代化&rdquo;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框架中去考察是本文的主题。山水画由一种古典画种向一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题材转换在20世纪经历了文化改造、意识形态改造和现代主义改造三个历史节点,尽管这三个历史节点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导因和矛盾关系,但追求&ldquo;现代化&rdquo;的观念则是贯穿这一过程的基本逻辑,所有关于山水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619/n751970.html 中国前卫艺术还有别的选择吗?   &ldquo;索斯比中国艺术品拍卖&rdquo;、&ldquo;北京艺术博览会&rdquo;成为几个月来中国艺术的关键词,我虽足不出户,也能从朋友的电话、短信和邮件中感受到空气中的热度,眼下的中国艺术,可以套用贡布里希谈论艺术的那句名言:实际上没有艺术或艺术家那种东西,只有市场和拍卖。   事实上它只是中国前卫艺术几年来在政治、经济、传媒上&ldquo;全面胜利&rdquo;的另一次小高潮而已。不知怎么,这类&a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520/n742751.html 图像就是力量   有两件事使女性艺术在20世纪的当代艺术中真正赢得了它应有的声誉和地位。一件是发端于70年代的&ldquo;图案与装饰&rdquo;(P&amp;D)运动,而另一件就是辛蒂&middot;舍曼(Cindy Sherman, 1954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摄影。   &ldquo;图案与装饰&rdquo;运动的领袖、美国当代女性艺术的代表人物米莉安&middot;夏皮罗(Miriam Schapiro)曾这样描述过70年代女性艺术在美国兴起时的情境: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416/n732267.html 什么人算是批评家?   《美术与设计》的编辑向&ldquo;著名批评家&rdquo;约稿,却张冠李戴地将约稿信寄给了我。我不够格称&ldquo;批评家&rdquo;,但约稿信却让我想了这样一个瞎扯的题目。   在我的印象中下列五类分子不宜算批评家:   1、为体制利益服务或随时准备为体制利益服务的人不宜算批评家;   2、以谋利为写作和工作目的的人不宜算批评家;   3、没有一些可靠的专业本领(如语言、写作、鉴赏、逻辑等等)的人不宜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25/n724224.html 差异性共存-亚太地区当代艺术的新现实   我很抱歉无法用大会规定的通用语言演讲,我想,我选择&ldquo;差异性共存&rdquo;这个演讲题目的部分原因是想为我的这种歉意寻找一个体面的借口。塞缪尔&middot;亨廷顿 (Samuel P. Huntington)说过,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他还预言随着中国文明优势的增强,汉语普通话将取代英语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老实 说,我对亨先生的这种预言并不心存感激,一是我恐怕等不到那样一天,二是我也不希望那样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20/n723091.html 艺术批评学科的规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讨论   1994年由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两家杂志组织发起了有关&ldquo;社会科学规范化与本土化&rdquo;问题的笔会讨论,这场由社会学领域引发的讨论具有 很高的学科认知起点,这不仅指它将讨论的核心集中在对&ldquo;知识论&rdquo;的态度和理解上,而且指它将&ldquo;清除伪学、创新秩序、全面建立学术规范&rdquo;作为我们这一代知识 分子&ldquo;当下最急迫的任务&rdquo;和&ldquo;对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301/n716528.html 当代艺术中的“意义”问题及相关的语言学讨论   1994年底由《江苏画刊》杂志发起了一场围绕&ldquo;艺术意义&rdquo;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中国美术批评界近年来少有的一种理论景观。这场讨论从艺术史和艺术实践命题开始,却以&ldquo;语言学&rdquo;讨论的方式展开。如果说,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中&ldquo;人文主义&rdquo;和&ldquo;国际身份&rdquo;的讨论源于西方文化权力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实践性压迫;那么,有关&ldquo;艺术意义&rdquo;及相关的 http://comment.artron.net/20150128/n70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