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姚谦:最后的收藏与Last Christmas   2016年两位英国流行音乐人David Bowie和George Michael,相继于年头与年尾离开了人世;2016年我55岁,也是我退休后的第三年,渐渐把许多工作停止,开始花费更多时间在旅行与阅读上面。   以往偶尔听到名人过世的消息,总本能的反应着对于长辈离开的再注视,只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现离世者已经都是长我不多的人,不免有些心惊。在2016年感受特别强烈,因为这两位同是音乐人,虽未谋面、先后也曾同属于一个唱片公司过;另外 https://news.artron.net/20190226/n1046247.html 姚谦:2018艺术感想   总是感叹着一年如此快的过去,进入新的一年之际,在期待未来的同时,总会回想着过去一年发生的种种。2018年的确是个看似无太多波澜,但其实内藏密码的一年。   对艺术市场来说,博览会如预期一样,如近亲繁殖般地在各个城市蓬勃蔓延,媒体平台仍然随拍卖会报喜不报忧的告诉你什么是世界纪录,个人即媒体的时代,一方面展现慧眼金睛,另一面又不免随主流意识起舞以免掉队。人人皆艺评,事事都可能是当代艺术,艺术家必然不能 https://news.artron.net/20190107/n1041420.html 姚谦:艺术的流量价值   伦敦艺术家Banksy在拍卖会上恶搞了自己的一件作品,促成了一次高成交纪录;在亚洲,名牌艺术家也以最大尺寸的画作再缔造了天价。抛开种种经济危机,彷彿金钱的富饶从未离开艺术圈;然而,让我有一个较有趣的联想是,这些高金额的交易与&ldquo;吃瓜群众&rdquo;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艺术商业以外,也一直有迹可循。成为吃瓜群众讨论激烈的关注点,似乎就代表着直指的事物有了高价值的可能。在这报喜不报忧的服务商业的媒体 https://news.artron.net/20181023/n1028117.html 姚谦:另一种收藏论   今年春拍媒体报导&ldquo;艺术市场回春&rdquo;,文中提到新见许多年轻的艺术爱好者进场,拍得他们喜欢的艺术品。的确,这真是个令艺术市场高兴的事,因为许多年轻人愿意把他们所得部份用来收藏艺术品,这也表达了艺术普及至新一代的群众生活中。   后来,无意间与拍卖公司的人聊起,他们表示这的确是真实的消息,确实有一批30、40岁的新艺术爱好者进拍,很多都是第一次进拍场,而且都集中在这些年来艺术圈兴起的艺术 https://news.artron.net/20180918/n1023375.html 姚谦:分享的艺术   随着年初《Ah-Art》在台湾公共电视台的播出,似乎,四年前我个人一厢情愿的热情也走到了划上句号的时候。这真是一段漫长却有收获的旅行。《Ah-Art》这六集纪录片算是我额外收获的一个作品,在拍摄《一个人的收藏》时,才意识到电影纪录片与视频纪录片应该有着两种不同的形式,在长达半年的拍摄过程中,我发现与艺术相关的人和事物,有许多素材适合以浅显有系统地说明,有些则符合导演创作表达,于是决定有两个版本。艺术圈 https://news.artron.net/20180809/n1016529.html 姚谦:数位的诚实时代   有的时候心中还是有些焦虑,虽然我已经努力的融入这一个数位时代里,多方阅读及时更新、接受变化。只是越来越多人群的活动弃实体平台转藉数位平台,在这个看似虚拟、却依然是由人的思考行为造成的新浪潮;如果还用虚拟来形容这个时代在数位平台上的所有活动,其实也未必是准确的,因为这些流动累积的数据都来自于人的意愿,只是&ldquo;人的行为&rdquo;成了手指按键,统计数字也从&ldquo;人次&rdquo;变成了以行为 https://news.artron.net/20180627/n1008415.html 姚谦:画作后面的秘密   在我的收藏人生里,除了艺术品本身给我的一些养份与乐趣之外,还有一个乐趣是我一直乐于与亲近的朋友分享的,那就是关于一幅画的故事与历史。在我收藏里没有国籍设限,较大部分是近当代艺术作品,和少部分的古典西洋画作,其中绝大部份是画作。而这些作品都是出自于我对这个世界和历史的好奇缘故;艺术作品对我最大的价值是: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在某个地方的一个人,他第一人称对这个世界的描绘与感想,透过他的作品或他 https://news.artron.net/20180522/n1002309.html 姚谦:收藏的意义   将在五月进行的The collection of Peggy and David Rockefeller 专拍,是这大半年来一直被许多艺术圈的人所关注的大事,除了拍品内容,洛克菲勒家族于美国的影响所造成的高知名度也是有关系的。洛克菲勒家族收藏有着相当仔细的分类整理和巨细无遗的出版记录,可见在他们收藏行为里,已经不是一件凭兴趣而为的结果,而有着核心思考与组织运作的局面,当然主角Peggy and David伉俪的个性喜恶与生命行履也如实反映在他们的收 https://news.artron.net/20180424/n997247.html 姚谦:循环的价值   在印度旅行的途中得到通知,一年多前拍摄的纪录片《Ah-Art 啊!艺术》公共电视已确认了在元宵前播出时间,忽然觉得过完了年,春天一到,许多事情都有尘埃落定重新要开始之感;经过半年与衣淑凡女士、施俊兆先生的讨论和企划,在诚品画廊的&ldquo;细看常玉&rdquo;也在我从印度返回台北的当天开展。现在回想仍有点恍然感,因为这两件事都不属于原定计划内的事,忽然就发生了,而且成了这段时间心里最惦记、也最花心思考与 https://news.artron.net/20180320/n991597.html 姚谦:Ah-art 就是缘   我完全的相信,艺术品与收藏人之间的缘分应该是注定的。在我的收藏中那张 Chaïm Soutine《风景》就是一个缘分的证明。我还记得第一次遇到它时有多么欢喜,那是我最喜欢的年份和主题,但是那年份几乎都是较大尺寸的创作,对于刚收藏不久的我,预算不多,难得遇到的苏丁画作,并且正好符合我的预算,怎能不欢喜。   当时电邮还不发达,纽约拍卖公司很仔细地把整张画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包含画框各细节都拍下,冲洗成照片 https://news.artron.net/20180208/n986766.html 收藏得跟自己的阅读有关,艺术就是最好的穿越   很多人了解姚谦,可能是通过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歌词作品,像《鲁冰花》《我愿意》《味道》《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爱》等,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热爱收藏并具有三十余年收藏资历的当代艺术收藏家。11月4日下午,姚谦在上海艺术博览会艺博讲堂举行了一场题为&ldquo;一个人的收藏MY DEAR ART &rdquo;的讲座,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从对于藏品的选择开始,姚谦表述了他对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看法,谈论了艺术和生 https://news.artron.net/20180118/n982003.html 大数据于个人与群体的判断   2017年北京几场集体延后的秋拍,在他们欢声鼓舞的报喜声浪中结束了。这些年来,拍卖公司举行完拍卖之后,总会以一波宣告此季达到如何辉煌成绩的报道作为句点;在这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建立替自己发声的平台,所以许多点状宣告经过一波主流媒体的扩散,几乎分分钟就可以被各种改装复制于各方自媒体者转述而出,流量若如泡沫漫涨,短时间就成了一个集体印象。这一点与时尚产业很相近;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消费来自于印象, https://news.artron.net/20180115/n981195.html 艺术三角习题   秋拍接近了尾声,不久前阅读了一篇艺术圈朋友的微信,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同时也引发了我连续的思考。依我的观察整个秋拍的结果,其实并不如拍卖公司公布出来的创新高价纪录那么的欢快,拍卖公司报喜为宣告的唯一方式,慢慢的大家都看得更清晰。其实这也没有错,受严格业绩要求和投资人的监督,如何达到最高的成交金额,似乎是他们艰辛的一次一次达成目标最大原因。这也反映着资金统治的当代,投资方与被投资方面对自己的价值 https://news.artron.net/20171220/n975694.html 双人画像的联想   去年一张失之交臂的古典绘画Circle of Robert Peake the Elder,虽然作者与内容都还需要考证,然而绘画本身的力量却让我与许多人着迷,因此拍价较高,我也把这份念念不忘发展成了音乐、影像、摄影与绘画的艺术延伸。也因为这一次的相遇而好奇了&ldquo;双人肖像绘画&rdquo;这个主题,西方古典绘画里双人肖像绘画,与比较常见的个人肖像相比,多了社会、时代,甚至心理因素的对照可读,其中的内容更加丰富。   回 https://news.artron.net/20171113/n968035.html 买一件艺术品的原因   最近在脸书流传着一段视频,转自英国电视台拍摄的影片,关于当代艺术市场,里面用深入浅出的说段子方式,讲了一回现今当代艺术市场里运作与交易的另一面,把平时不容易看明白的事,说得逻辑分明又快狠准。这是一个让我看得笑声连连的有趣视频,真亏了编导可以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说清楚了当代艺术市场的营销方法,和这些事件背后的人群众生,果然顺利散播引起许多回响,特别是把艺术市场新闻当作茶余饭后的圈外人。大部分人看完 https://news.artron.net/20171025/n96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