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观点频道]]> 收藏史回顾之十一 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英国   16世纪之前精致的中国外销瓷零星传入欧就曾引起贵族的追捧。1517年葡萄牙开僻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道到达中国广州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外销瓷开始运销欧洲,之后各国的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往欧洲运送瓷器供富有人士日用和观赏。贵族富豪则以积聚众多中国瓷器为风尚,他们的宫殿大宅中常常设立以中国瓷器装饰的中国厅,如伦敦西部泰晤士河边上的汉普顿宫中玛丽皇后的寝室。17世纪末到18世纪,对于东方风格装饰的热衷包含了许多& http://news.artron.net/20170821/n951910.html 赵半狄一瞥 当代艺术中的画家、诗人和文化英雄   最近赵半狄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回顾展,让更多人有感触的可能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境况,十年一个轮回,它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似乎都进入了低潮期。而对这个展览,尽管私下里一些评论家、记者朋友对赵半狄的艺术作品尤其是近作没有多少好评,他表面上开跑车、爱造势的张扬生活方式创作方式也和许多人对艺术家的角色设定不同。我反倒觉得赵的作品以及创作方式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具有某些让我感动的独特性,在我看来,他 http://news.artron.net/20170809/n949809.html 收藏史回顾之十 当代艺术在中国还是“弱势群体”   最近&ldquo;当代艺术&rdquo;的&ldquo;正当性&rdquo;似乎又遭受了一翻言语冲击,有意思是,质疑一方的背景各异,既有跨国进口的外国网红Paul Joseph Watson制作的视频,他质疑的主要是欧美所谓当代艺术大师的玄虚,也有国内跨界评说的著名自媒体作家顾爷的《看不懂的艺术,就是大便》,还有一贯把当代艺术当作西方文化战略阴谋的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回应的当然主要是当代艺术圈内的批评家、研究者。这种&am http://news.artron.net/20170721/n946077.html 收藏史回顾之九 百年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日本   从颁给日本委奴国王这方《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开始算起,中国的艺术品、文物传到日本,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日本收藏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法隆寺所藏青瓷就是唐代传入日本,奈良大安寺附近村庄曾出土唐三彩瓷片。福冈的一家寺庙出土过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唐宋时期,大量日本遣唐使、僧人、留学生来华,将瓷器、佛像、王羲之墨迹摹本等带回日本。尤其是南宋茶道等宋代文人审美趣味对日本影响甚大,龙泉窑、吉州天目盏、建窑油滴 http://news.artron.net/20170712/n944310.html 收藏史回顾之八 20世纪后半叶艺术交易生态的变化   海外的中国文物市场的最终大变化是随着上海、北京市场在1950年代的封闭和消失。随着由内地移居海外的政商、文化、书画各界收藏家、古玩商带去大批收藏,使得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再次活跃起来,并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伦敦市场上元明清珍品瓷器从几百英镑的价格上涨到数千英镑乃至上万英镑。伦敦、纽约、香港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交易中心。   香港开始还是为纽约、香港供应藏品,但是随着香港、台湾、东 http://news.artron.net/20170703/n942347.html 收藏史回顾之七 中国卷入印象派收藏的全球化循环   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艺术家,莫奈、塞尚、梵高们为什么如此著名?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价格如此之高?   印象派画家在艺术上的变革和挑战官方沙龙的故事已经被大书特书,1874年开始他们自发举办的八次印象派画家群展以及自1884年起每年举办的非官方的独立沙龙展让艺术家们可以不经过官方沙龙展就成规模出现在公众面前,之后民间群展这种展出形式越来越普及,独立社团赞助的沙龙也多起来,刺激了新艺术创作的发生和新风尚的形成。保 http://news.artron.net/20170621/n939608.html 收藏史回顾之六 特殊时代的特殊收藏家   如果说&ldquo;文物属于国有&rdquo;的理念在民国还是政界、学术界的一种理论说法的话,在实际推行层面受到军阀割据、连年战乱的影响而未能有效推行,在1949年以后则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全盘国有化成为一种现实机制。   1949年至1956年存在合法的古玩市场,非民生所必需的文玩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管制和限制,市场规模和经营品类大大压缩,中外贸易也趋于停顿,海内外市场关系断裂,很多古玩商改行、退出。到1956年实行公 http://news.artron.net/20170524/n932982.html 收藏史回顾之五 文物商店和统购统销体制的建立   现在清代文物也动辄百万千万,估计少有人能想到曾经有四十多年许多文物价格仅仅是几块钱几毛钱,而且普通人有钱也买不到、不敢买。   1949年以后艺术收藏的最大变化就是基于民间市场交易的市场经历了限制、改造以后几乎消失。早在1950年12月29日,新中国刚成立的政务院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初,则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公私合营,作为私有形式存在 http://news.artron.net/20170516/n931025.html 收藏史回顾之四 邓石如作品收藏的三次潮流   2016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邓石如书匾《是清风明月之庐》以1552.5万元成交,创造邓石如书法最高成交纪录。拍卖公司透露这件作品送拍前曾是原上海市委副书记王一平的旧藏,还牵连出一段鲜为人知的邓石如书法在1961年后的&ldquo;内部走红史&rdquo;。1961年致力明清书法收藏的田家英在西泠印社得到邓石如的著名书法联作&ldquo;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rdquo;,****观后大为赞叹,曾经借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此事 http://news.artron.net/20170315/n915721.html 收藏史回顾之三 二战前经营中国古玩的美国古董商   19世纪末美国已经在经济上超越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富豪也开始如饥似渴的购藏欧洲艺术品。亚洲艺术品也在19世纪末进入美国藏家的视野,20世纪初则占有越来越显眼的位置。相比欧洲艺术品,它们更具有异文化的诱惑。古董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不仅仅出售古玩,还经常要向收藏家们讲述一个个神奇的异国故事,让他们遐想万千。 http://news.artron.net/20161214/n893609.html 收藏史回顾之二:日不落帝国的古玩商们   20世纪后期拍卖行崛起并几乎垄断高端文物艺术品经纪交易之前,古玩商们是这个市场的重要环节,他们不仅仅在本地买和卖,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卷入了全球市场的运作,中国文物艺术品也是在那时候大量进入欧美市场。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不落帝国也是中国艺术品最大的吸纳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古玩商包括: http://news.artron.net/20161130/n888449.html 收藏史回顾之一:20世纪中国书画市场的内外区隔   最近十多年因为艺术市场的大发展,许多文物艺术品出现在艺术市场上,各种有关创制、流转、交易的记录、故事层出不群,可惜多数都是就单个艺术品或某类型艺术品就事论事,似乎缺乏从历史的纵横坐标对新出现的艺术品、资料作全面的观察和回顾。我尝试写一系列文章,把艺术品收藏的关键时刻、事件放在大文化的视野中观察,呈现艺术品的创作者、收藏着如何在近现代中国时势的巨浪中颠簸起伏,人们的情怀、欲望为之如何变化,是什么 http://news.artron.net/20160922/n868506.html 资本出海 从投资艺术到投资艺术企业   8月份艺术圈轰动的大消息是中国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被披露已购买持有苏富比(Sotheby&rsquo;s)拍卖公司股份13.5%,成为这家有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拍卖公司的最大股东。这自然引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也是国内著名的拍卖行嘉德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两家拍卖公司今后的走向值得关注。   因为有共同的股东,人们纷纷猜测两家公司未来可能有更多合作。对中国艺术界来说这似乎算&ldquo;大新闻& http://news.artron.net/20160901/n863318.html 请留给涂鸦一点空间和自由   最新艺术家齐兴华创作的街头涂鸦作品成为许多媒体关注的对象,各种议论都有,关于他的涂鸦是否艺术上有创新或者美不美,关于涂鸦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涂鸦和商业等等的关系。我看了以后挺感慨,其实上面提到的都是&ldquo;老问题&rdquo;,2006年我在《新京报》担任记者时曾经采访撰写报道《涂鸦的北京式生存》,那时候已经涉及上述问题。后来我辞职去西班牙旅行,当地几乎所有城市都有丰富多彩的涂鸦,多数也出现在火车 http://news.artron.net/20160901/n863325.html 花与树的人文旅行   &ldquo;梧桐&rdquo;和&ldquo;法国梧桐&rdquo;如何上演文化的&ldquo;误会&rdquo;和&ldquo;交融&rdquo;,&ldquo;玫瑰&rdquo;和&ldquo;月季&rdquo;如何在爱情的路上分道扬镳?为什么不同的树都曾被佛教僧侣当作&ldquo;菩提树&rdquo;?作家周文翰在印度、西班牙、意大利、东南亚旅行两年,追寻从古到今有关植物的传播、认知历史;其新书《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以生动、有趣的细 http://comment.artron.net/20160805/n85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