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M50评选观察:成功的艺术家孵化器
2014-01-14 15:59:53雅昌艺术网专稿
1月13日晚6点,2013年度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下简称Creative M50)获奖作品展览,以及相关颁奖仪式在上海举办。经过评委会全面的考量与评定,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童昆鸟携其作品《撞ji》,荣获本届“评委会大奖”。武敏敏(作品《蒙太奇系列》)、余敏捷(作品《会议室系列》)以及王海龙(作品《低俗小说的零件》)分别斩获金、银、铜奖。昨日,27枚奖项正式颁发后,也标志着Creative M50告别了属于它的第七年。
目前,M50的主要租户依然是艺术家工作室与画廊,占了整体租户的80%,其中,这两类核心租户在数量上几乎持平。如何跳脱出单一的租户与“房东”的关系,为推动画廊整体发展,是金伟东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除Creative M50以外,自2007年至今,园区举办了首次M50联合开幕日。
一系列的活动、展览、颁奖盛典,无不体现了M50在推广艺术上的用心。不过,也有不少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培力说道:“奖项和展览都是激励年轻艺术家创作的方式之一,但关键要看艺术家们如何看待。如果艺术家特别看重某一个奖项,关注某一个赞美的声音,那么他可能会不断重复那个被赞美的形式,因而失去更广阔的空间。”他回忆起一位年轻艺术家的无奈境遇,不免感叹道,“曾经有一位同学,在大二时创作了一件作品,立刻被昆士兰美术馆收藏,但之后很长时间内,他几乎做不出任何作品了。”张培力认为,观察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追踪”他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我们看作品,最重要的不是看作品本身,而是追溯艺术家的态度,问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获奖作品的优秀与否,是有偶发性的,而长期投入某种创作,最终会形成鲜明的语言的线索。”他总结道。
同样,策展人鲍栋持相近观点。他说:“现在的学生,对艺术的语言形式的表达都有很高的自觉性,所以作品看起来都很‘当代’。不过他们可能过于依赖语言的阐释,一旦如此,作品内部的系统就不完整了。因为他们需要拿出游离于作品外部的元素来解释自己。其实,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代艺术方法上还没有完善。这个‘根’还扎得不深入。不少艺术家没有明白,其实作品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作品的背后,艺术家的意识是什么,这个,意识是如何而来的,他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意识。”
在鲍栋看来,当代艺术的核心要义与价值,在于用其他的方式,重新建构出理解世界的可能性,这些观察包括艺术史、社会经验、打破固化的概念、产生新鲜的观念和理论。他认为,孵化当代艺术,要明确其特性:“当代艺术没有审美标准,但并不代表标准低,反而它需要一个高度的思考,而非我们看到的,语言的封闭性。”
(责任编辑:董晓帅)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