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力:“85”精神只在特殊环境下产生意义和价值
【85人物】张培力:艺术始终不应成为一种工具 85亦如此
艺术家张培力
85三十年,再次回望那个没有画廊、美术馆的年代,上千名青年艺术家凭着一腔热情掀起了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他们彻夜谈论艺术,研读西方哲学著作,关心人类命运,思考艺术本质;几年间,上百个艺术团队先后成立,无数艺术宣言发表出来,无数展览随时被关闭,却也冒着危险举办……经历了85,艺术结束了红光亮的时代,拥有了自由,走向国际和当代。
如今,85已成为被崇敬的丰碑和被纪念的历史。在这个信息来的快去的也快的时代,眼花缭乱的艺术已经把历史淹没,对于当下青年人来说,85的确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却也仅此而已。在这个三十年的节点上,我们不禁发问:85精神到底是怎样的?85之于当下的意义?从85一路走来,那一代人经历了80年代的热血沸腾、90年代的社会转型和2000之后的市场洗礼之后,怎样面对时代的沉浮和身份认知?雅昌艺术网将带来这一思考:“85,现在还活着吗?”
艺术家张培力,从85至今,一直走在当代艺术的最前沿,他是杭州“85新空间”展览和“池社”的筹建者之一;1988年,他因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30》,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
对于85,张培力保持着艺术家应有的怀疑和反省,他始终认为:“艺术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解放,在于对权力、模式的消解。艺术一定是要呈现每个人最真实最本质最自由的那一面,艺术是多样的,所以自由是决定性的。”三十年来,张培力始终觉得艺术不应成为一种工具,85亦是如此。
85,不能被忽略的“欲望”
雅昌艺术网:在85三十年之际再回望您所经历的85美术运动,您觉得85精神是什么?
张培力:85精神是后来不断被书写、被描述、被阐释出来的,当时有一群年轻人在做了一些彼此有关系有趋同性的事情,后来被批评家和美术史家描述出来说是一种85运动和85精神,历史既然这样定义了,就是约定俗成。
85是由当时的时间来决定的,是不可复制的。85时期所有参与这些事情的人都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狂热的,把自己放很大,把这个群体也放很大,群体的力量就是彼此都是一种支撑。现在再仔细的理性梳理这段历史,我觉得即便在都很狂热的当时,不同艺术家和个人之间对于艺术、对于权力的态度差异还是挺大的。现在看来,从80年代走来的艺术家们依然各自都有对于85的不同态度,经过三十年的经历有些人的态度有所转变,有些人依然沉浸在原来85的热情中;有些人在85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如今特别愿意把85作为一种资源,似乎谈到85每个人的价值又回来了,这有点可笑。这样的意义过去就过去了,总体来说85只有在那个特殊的环境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在1989年之后,艺术界迅速的从热火朝天的群体性美术运动中转换出来,有些人转变成个人化的工作,另一些人转换成商业性或艺术权力,在当代艺术中从反权威到了建立一种新的权威。
从时间角度来说,85精神是有的,是一种群体,一种对抗,但从每个艺术家对于问题的不同态度上来说,真的85精神在哪里?我不知道。
雅昌艺术网:那作为一个个体而言,在您的成长中真正受到现代艺术的思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张培力:当我不是一个把所有事情都想清楚了之后才去做事情的一个人,艺术家所做的事情是由早期对他产生影响的基本因素决定的,比如说我在进美院之前就已经知道塞尚、莫迪里阿尼这些艺术家,所以在进学校之前就对苏派的列宾、苏里柯夫的欣赏有了巨大转变,后来变成了一个极不规矩的人,老是要折腾,骨子里有一种不够老实的性格,老是想干坏事儿。
而85正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刚好是在文化、艺术和思想上比较开放的时期,也是第一次在原有的环境中允许你能够做跟以往不同的东西,而且自己刚刚从学校出来,跃跃欲试,对老的艺术看不惯,也觉得没有出路。艺术家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名,要获得一种关注,这是最实在的、最基本的冲动。在做了一些新作品之后被当时的《美术》《美术报》刊登,收到一些反馈。
其实现在看85时期的艺术家做艺术似乎都很单纯,但我觉得欲望这个东西是不能被忽略的,欲望是没有对错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当时在媒体就是权力的背景下,媒体对于新艺术的刊登让青年艺术家们真的得到了满足,作品被《美术》刊登封面,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鼓舞。当然那时很多人看哲学、文学、思想史也受到影响,当我们突然有一天接触到这些跟以往学到的知识不同时,整个就乱了。
但你不能说个人的欲望在前面还是思想史在前面,两个东西是相互纠结在一起的,交错的,艺术家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圣人。现在很多人看老85们都像是圣人,没有人说达达艺术的艺术家们是圣人,他们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坏人”,他们也没有想过要拯救全人类,他们做的事儿好像是破坏的事儿,但客观上推动了艺术往前走。
- 雅昌专稿 | 中日韩17位录像艺术开创艺术家展2022-03-06
- 雅昌快讯|永乐2021秋拍:张培力《水上运动2021-12-03
- 中国当代理性绘画开端——张培力早期罕见系2021-11-03
- 快讯 | 张培力全新个展“身体数据2020” 呈2021-03-28
- 中国嘉德致谢|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及藏家捐赠2020-02-26
- 【雅昌专稿】对身体进行3次CT扫描后 张培2019-11-06
- 【展览预告】“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张培2019-10-11
- 开幕现场 | 《微纪元。中国媒体艺术展》9月2019-09-06
- 《微纪元。来自中国的媒体艺术》即将于9.4在2019-08-31
- 张培力个展“既然” 进入铁门背后世界的思考2018-10-2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