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65339
文 章:202篇
评 论:49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收藏史回顾之十一 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英国发表于2017-08-21
- 16世纪之前精致的中国外销瓷零星传入欧就曾引起贵族的追捧。1517年葡萄牙开僻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道到达中国广州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外销瓷开始运销欧洲,之后各国的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往欧洲运送瓷器供富有人士日用和观赏。贵族富豪则以积聚众多中国瓷器为风尚,他们的宫殿大宅中常常设立以中国瓷器装饰的中国厅,如伦敦西部泰晤士河边上的汉普顿宫中玛丽皇后的寝室。17世纪末到18世纪,对于东方风格装饰的热衷包含了许多&ldq...
- 赵半狄一瞥 当代艺术中的画家、诗人和文化英雄发表于2017-08-09
- 最近赵半狄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回顾展,让更多人有感触的可能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境况,十年一个轮回,它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似乎都进入了低潮期。而对这个展览,尽管私下里一些评论家、记者朋友对赵半狄的艺术作品尤其是近作没有多少好评,他表面上开跑车、爱造势的张扬生活方式创作方式也和许多人对艺术家的角色设定不同。我反倒觉得赵的作品以及创作方式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具有某些让我感动的独特性,在我看来,他...
- 收藏史回顾之十 当代艺术在中国还是“弱势群体”发表于2017-07-21
- 最近“当代艺术”的“正当性”似乎又遭受了一翻言语冲击,有意思是,质疑一方的背景各异,既有跨国进口的外国网红Paul Joseph Watson制作的视频,他质疑的主要是欧美所谓当代艺术大师的玄虚,也有国内跨界评说的著名自媒体作家顾爷的《看不懂的艺术,就是大便》,还有一贯把当代艺术当作西方文化战略阴谋的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回应的当然主要是当代艺术圈内的批评家、研究者。这种“观念”之...
- 收藏史回顾之九 百年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日本发表于2017-12-12
- 从颁给日本委奴国王这方《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开始算起,中国的艺术品、文物传到日本,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日本收藏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法隆寺所藏青瓷就是唐代传入日本,奈良大安寺附近村庄曾出土唐三彩瓷片。福冈的一家寺庙出土过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唐宋时期,大量日本遣唐使、僧人、留学生来华,将瓷器、佛像、王羲之墨迹摹本等带回日本。尤其是南宋茶道等宋代文人审美趣味对日本影响甚大,龙泉窑、吉州天目盏、建窑油滴...
- 收藏史回顾之八 20世纪后半叶艺术交易生态的变化发表于2017-07-03
- 海外的中国文物市场的最终大变化是随着上海、北京市场在1950年代的封闭和消失。随着由内地移居海外的政商、文化、书画各界收藏家、古玩商带去大批收藏,使得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再次活跃起来,并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伦敦市场上元明清珍品瓷器从几百英镑的价格上涨到数千英镑乃至上万英镑。伦敦、纽约、香港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交易中心。 香港开始还是为纽约、香港供应藏品,但是随着香港、台湾、东...
- 收藏史回顾之七 中国卷入印象派收藏的全球化循环发表于2017-12-21
- 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艺术家,莫奈、塞尚、梵高们为什么如此著名?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价格如此之高? 印象派画家在艺术上的变革和挑战官方沙龙的故事已经被大书特书,1874年开始他们自发举办的八次印象派画家群展以及自1884年起每年举办的非官方的独立沙龙展让艺术家们可以不经过官方沙龙展就成规模出现在公众面前,之后民间群展这种展出形式越来越普及,独立社团赞助的沙龙也多起来,刺激了新艺术创作的发生和新风尚的形成。保...
- 收藏史回顾之六 特殊时代的特殊收藏家发表于2017-05-24
- 如果说“文物属于国有”的理念在民国还是政界、学术界的一种理论说法的话,在实际推行层面受到军阀割据、连年战乱的影响而未能有效推行,在1949年以后则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全盘国有化成为一种现实机制。 1949年至1956年存在合法的古玩市场,非民生所必需的文玩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管制和限制,市场规模和经营品类大大压缩,中外贸易也趋于停顿,海内外市场关系断裂,很多古玩商改行、退出。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以...
- 收藏史回顾之五 文物商店和统购统销体制的建立发表于2017-05-16
- 现在清代文物也动辄百万千万,估计少有人能想到曾经有四十多年许多文物价格仅仅是几块钱几毛钱,而且普通人有钱也买不到、不敢买。 1949年以后艺术收藏的最大变化就是基于民间市场交易的市场经历了限制、改造以后几乎消失。早在1950年12月29日,新中国刚成立的政务院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初,则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公私合营,作为私有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