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30711
文 章:135篇
评 论:42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专栏|何桂彦:四川美院的“新绘画”发表于2021-03-27
- “新绘画”是近年美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在于,绘画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家、新的绘画倾向;另一方面,关于绘画的认知与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变化,譬如,有的艺术家追求“坏画”,有的追求“非绘画”,有的主张“反绘画”。当然,对于绘画,人们的理解与阐释角度也是多样的,既可以作为一种技术表达,作为一种视觉认知手段,作为一种图像生产方式,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话语,一种视觉知识系统。因此,...
- 何桂彦:关于“新绘画”的一些思考发表于2021-03-21
- “新绘画”[1]是近年艺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在于绘画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家、新的绘画倾向;另一方面,关于绘画的认知与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变化,譬如,有的艺术家追求“坏画”,有的追求“非绘画”,有的主张“反绘画”。当然,对于绘画,人们的理解与阐释角度也是多样的,既可以作为一种技术表达,作为一种视觉认知手段,作为一种图像生产方式,也...
- 架上雕塑何以当代?发表于2018-07-16
- 讨论雕塑的“当代性”,我们首先需要在时间上有个界定,那就是在什么样的艺术史时期与情景下对其进行讨论。在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罗丹、布朗库西、塞拉等雕塑家身处的时代,雕塑不仅具备自身的当代性,而且在内涵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就风格形态与艺术观念而言,在古典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艺术史中曾出现过作为形式的雕塑、作为语言的雕塑、作为风格的雕塑;从现代到后现代阶段,也曾出现过作为结构的雕塑、作为剧场...
- 可为与不可为:“大数据”对美术研究领域的介入发表于2017-12-05
- 在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其带来的观念变化,都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透视法的发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摄影术的发明带来了印象派的反拨,色彩光学的研究影响了新印象派,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术影响了立体主义,电脑技术与机械复制催生了波普艺术,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像艺术的发展曾得益于数码技术与网络编程的发展,包括当下方兴...
- 情景与逻辑 朱伟的绘画历程发表于2017-08-25
- 在中国当代水墨领域,朱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个案,其作品涉猎多个主题,不仅有清晰的发展脉络与语言轨迹,而且,透过其作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当代水墨与工笔绘画,尤其是后89之后的变革与突破。譬如,在1980年代的水墨变革中,艺术家对传统水墨创作范式与审美趣味的颠覆与解构在当时是令人瞩目的;在后89艺术思潮与1990年代,中国当代绘画创作转向的背景下,朱伟对现实的关注,对鲜活的文化现场的把握,以及对当代人生存...
- 作为存在的肖像•作为精神的肖像发表于2016-10-12
-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是艺术家在赋予作品意义。因为,作品中的风格、形式、主题等均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但是,一旦作品离开艺术家的工作室,它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似乎并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它就会被纳入到不同的阐释与话语体系,或者放在时代文化的语境,或者置身于艺术史的上下文。同时,它还需要经历展示——批评——传播——出版——收藏——美术馆等等环节,...
- 抽象艺术会成为艺术市场“新宠”吗发表于2014-12-28
- 2012年以来,新水墨、新工笔相继成为不少藏家的追捧对象,2014年下半年,抽象艺术(主要指抽象绘画)紧随其后,尤其在几场重要的拍卖会上,大有取代新水墨之势,进而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在《新水墨何以新》一文中,笔者曾指出,与既有的水墨传统比较,“新水墨”的“新”又该如何呈现呢?是语言、修辞方式之新?创作方法论、媒介观念之新?观看方式、审美趣味之新?应看到,不管是水墨、工笔,...
- 拓展的边界发表于2014-07-27
- 美国批评家阿瑟·丹托在1984年曾提出了著名的“艺术终结论”。他认为,主导着西方现代主义近半个世纪的,以形式主义——现代主义叙事的线性艺术史发展逻辑走向了终结。实际上,在面对中国当代雕塑所呈现出的基本面貌时,我们很难按照古典——现代——后现代——当代那种西方艺术史意义上的形态学与文化学的分期方法对其进行梳理与归纳,也很难将其简单地划为某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