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68937
文 章:62篇
评 论:8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2021再谈新绘画|王春辰:关于“新绘画”及其边界发表于2021-03-23
 - (本文为作者王春辰撰写于2009年)CIGE和艺术北京都举办完毕,看过它们之后,更加深了对我国的绘画问题的忧思。问题相当严峻,如果我们对于绘画的理解竟如此单一的话,那真是绘画思想的悲哀,也是我们对艺术理解偏差的悲哀,当然也是艺术教育不足的叹息。这教育并非是指学校,而是自我对艺术的阅读和多方位的深化。讨论中国绘画问题,应该是与世界绘画体系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中国之新绘画如何自成一体。绘画的命题是绘画问...
 
- 陈曦:规则之外发表于2021-03-10
 - 陈曦一直活跃在当代中国的艺术里,总是保持了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她从1987年考入中央美院读书开始,就没有停下过她的艺术创作和探索。在这三十年里,陈曦的每一个脚步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的每一次新作都获得艺术同行、艺术评论家、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她豪爽开朗,很有侠客的气魄;她充满激情,所以敢于、有能力突破一个又一个边界,从绘画的学习到绘画的实践再到绘画的突破,她都表现出一股豪气。对于艺术家而言,豪...
 
- 手稿的定义、边界与研究发表于2018-01-10
 - 在美术史、艺术研究中,手稿都是重要的材料。通过对手稿的研究,可以看到完成的作品的创作过程,或最初的构图与完成的作品的差别。对这些差别,研究者做出不同的解释,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历史作品,研究者都试图从手稿的角度去揭示作品所可能包含的密码,或不解之谜。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到底是来自于模特,还是另有原委。研究者通过达芬奇自画像手稿进行研究和对比,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X光扫描做验...
 
- 基弗展来了,真是一件好事发表于2016-11-24
 - 《纽约时报》在报道这次基弗展争议时用了“蓝筹股”(blue-chip)来定义基弗。而央美美术馆因为爱基弗的艺术和对著名艺术家的敬意,所以才接受办了这个展览。 世界是矛盾的,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贝亚特几年前在德国做过基弗的个展,基弗没有反对过,当她来中国做展览时,却反对了;当德国藏家买基弗的作品时,基弗没有反对过,当藏家收藏的作品来中国展时,基弗反对了。他们反对的不是基弗展,是不经画廊操盘的...
 
- 不放弃现代性 与当代性同行(三)发表于2013-09-12
 - 当代中国艺术是已经发生的艺术,无论从哪一个时间节点写起(1979年、85新潮、89之后等等),都是一个被部分看到和部分写到的故事,它的历史原委、现实发生、理论命题、批评叙事、形式维新、社会际遇、话语权力、社团群体、媒体出版、收藏积累、学术格局等等都有值得描述、阐释、辨正、梳理、论证的空间和课题。它首要解决的不是下一个定义,来确定“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而是来确定这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情,不是...
 
- 不放弃现代性 与当代性同行(二)发表于2013-09-12
 - 我们今天在这里说“中国当代艺术”似乎仅仅是国族内的一种艺术,在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概念在发生着社会-文化含义上的变化:生活在中国的艺术家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吗?生活在中国之外的呢?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又如何呢?目前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还没有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少,但这种现象成为不成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一种现象?从今天的全球状态看,各个国家的区域内都有大量不同国家-族裔...
 
- 不放弃现代性 与当代性同行(一)发表于2013-09-12
 - 对中国而言,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当代性都可以统一为中国的现代性[1]。中国的现代性不解决,后现代性与当代性在中国语境里都失去应有的历史参照、现实参照。对于欧洲已有三个世纪的现代性发展,哈贝马斯尚且认为没有完成现代性[2],那么对于中国,真实意义的现代性也并没有完成。现代性之复杂,已经是国内外的公案。对于中国,至少包含国家政治的现代性,这是民主化之路;在文化上,现代性也是多重矛盾,指向不一,但文化的根系夯...
 
- 什么是好的艺术发表于2013-06-17
 - 要想在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可谓是难上加难。不是说我们不能给出答案,而是当我们给出一个回答的时候,另一个答复又迅速出现,肆虐地反对着前一个。首先,“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已经被颠覆,迄今无法获得共同理解的“艺术”定义,那么在回答“什么是好的艺术”的时候就必然是歧义横生、百辩难清。但是,另一方面,被称作“艺术”的物品、行为、活动又满世界地到处出现,被称作“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