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陈克:古典的眩晕发表于2012-02-18
陈克《后文艺复兴-大卫》玻璃钢 150×130×90cm   将陈克视为中国最为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许是合适的。这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的艺术家,并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而是在广泛的媒介领域里(行为、影像、装置、综合材料、雕塑)进行当代艺术的实践。在广东乃至中国的雕塑界,陈克显得十分突出,他敏锐思考,勇于探索,在近几年日益市场化、符号化、犬儒化的中...
心远城静——王玉平近作欣赏发表于2012-02-03
王玉平《地安门鼓楼大街》2011年   多年以前,我还在外省的一个省会城市当美术老师。记不清是在《世界美术》还是《美术研究》杂志上看到马克西莫夫画的油画《前门》,高高的箭楼上,那种高雅的灰蒙蒙的调子中,早晨的太阳如咸蛋黄一般,融化在北京灰霾的天空里。对于我来说,这大概是记忆里最为深刻的北京景象,然而它却出自一个俄国老头的笔下。虽然以后我见过不少以北京为题材的有组织的北京风景画展,但都没有感动,似乎那...
中国古代画史中的品第与写作发表于2012-01-13
顾恺之(东晋) 女史箴图(局部) 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相关链接:   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   我一向认为,艺术批评的写作可以为艺术史的写作提供一种最初的文本,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可以视为一种“史前史”,由此艺术史家对于艺术...
白云千载——刘知白先生的水墨艺术发表于2011-12-30
刘知白《泼墨山水》2000年   时光荏苒,不觉中刘知白先生(1915—2003)已经仙逝8年了。5年前我有幸一睹先生手泽真迹,叹为观止,心中顿生愧意,与李可染先生当年见黄秋园作品后的感慨相似,国有知白而吾不知,是可愧也。   这些年知白先生的笔墨图像每每在脑中萦回,总想写些什么去捕捉这种感受,但又不知从何处落笔,一如先生晚年的泼墨,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但又难以言说。   想到知白先生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的贡...
关于艺术批评与油画的答问发表于2011-12-11
  一、您对当前批评界的现状怎样看法?   答: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中国美术界涌现了一批学养扎实、眼光敏锐、志向远大、富于献身精神的中青年批评家,为中国美术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做了许多工作。最近一些年来,批评界比较沉寂,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批评家的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较之80年代后期,批评界有一些重要变化:一、理想主义精神逐渐为务实态度所取代;二、群体性的合作逐...
尊重材料——关于金属雕塑的思考发表于2011-11-24
毕加索《吉它》191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 林岗《琴声》2009年   这里所说的“尊重材料”,受到王林先生1996年在成都所做的雕塑展览“敬畏生命”的启发。在我看来,“尊重材料”应该是雕塑艺术家“尊重自然”的一个基本艺术态度。围绕我们生活的所有材料,无论是自然界的原始材料...
扩展的影像——颜开的影像艺术发表于2011-11-09
颜开《秋江渔隐图》2008       研究青年艺术家颜开的创作,有助于深化近年来当代艺术中有关影像与图像关系的讨论。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关注影像的“艺术身份”问题,即影像何以能成为艺术,更重要的是,影像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它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衍生出的多种可能性。这里所说的“影像”,主要指由摄影、电视、电影、数码成像、电脑绘画、网络影像所形成的复制性影像世界。它们与艺术的关系主...
深化与拓展—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若干反思发表于2011-10-19
杨剑平《贯胸人》2011   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雕塑的发展做一个梳理和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回望来路,反省自我,从历史中学习并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和信心,北京寺上美术馆在创立之初,举办中国当代雕塑展和学术研讨活动,恰逢其时,也是中国雕塑界所十分期待的。   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的发展,我曾在2002年为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画集所撰写的《边缘状态与文化关注——90年代以来的装...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