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学术研究

贾方舟

贾方舟

RSS订阅

1940年5月生于山西省壶关县,曾任内蒙古美协副主席。1982年转向美术理论与批评,19...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201257

文  章:50篇

评  论:11篇

 
吴冠中油画的分期与艺术成就发表于2010-06-28
  关于吴冠中艺术的分类   在我来看,吴冠中的艺术是不易以画种来区分的。因为以吴冠中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他面对的艺术客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所使用的媒介材料。他在不同媒介之间自由转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水陆兼程”,要到达的目的地是一样的。在他的画中,从没有某一画种的独特领域而别的画种不可涉猎的。水彩、油彩、墨彩,他都能自由驾驭,自由转换,自由发挥各自不同媒介的个性,在表达同...
批评家的人生——《批评与我》文集序言发表于2009-11-24
  作家写作总免不了写自己的经历,许多小说都带有自传体性质,诗人写作大多也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同样是爬格子的批评家,毕其一生的写作生涯,却始终面对着的是一个外在的批评对象,他们很少将笔锋转向自己,甚至没有机会谈自己。他们常常接受媒体采访,但采访的内容同样是谈艺术问题或艺术家。不只批评家自己忽略了对自我的关照,也不大有人去关注批评家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他人似乎成为他们的天职,被他人忽略似乎天经...
男性视角:欲望主体的自我叙事发表于2009-10-29
陈丹青    《春宫与山水》   前不久,陈丹青在一个名为“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展览中展出了的一组油画作品:《春宫与山水》。将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正宗的山水画画册与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春宫画画册放在一起,正好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两面:一面是作为主脉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的正面,一面是作为潜流一直延续着却又一直禁忌的背面。当陈丹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存的这两种视觉图...
我的批评观发表于2009-07-17
  “思想在运作中意识到它的行动本身。走向对象,乃是走向自身。”   乔治·布莱的这段话道出了批评行为的内在真实。批评家评述的虽然是别人的作品,但从这个“别人的作品”中发现的却是批评家自己。他对作品的评述过程,同时也是他的心灵自由创造的过程,是他的心智和潜能充分发挥的过程。诚然,批评不能离开作品说话,但它也绝不以解释作品为目的。特别是在现代,批评意识愈来愈成为一种“增...
章华雕塑的精神诉求发表于2009-06-25
  海风(雕塑)     章华   雕塑在中国真正进入生活领域,还是近代以来的事。在城市这个巨大的空间中,雕塑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的亮点或标志,并与当代人的生活发生广泛的联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雕塑家,思考的重心也从架上和私人空间转向更能施展才智的公共空间。日新月异的都市建设和环境改造为雕塑家提供了实现各种梦想的机会。青年雕塑家章华,正是在这...
关于姬子近期的“墨道山水”发表于2009-06-04
  姬子先生的画室曾一度在上苑,我们常有接触。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时我曾去他画室看画,那时他的山水画已经探索墨道山水多年,显露出一些大的气象,但手法上仍然属于传统。但近两年姬子先生的画风突变,真让我刮目相看。先生已是近70的年龄了,在艺术上尚如此精进不懈,很是让我感慨。   姬子的新作主要体现在《墨道系列》和《构成系列》中。在这两个系列中,画家突破了山水画的传统格局和惯常手法,放弃了以往那种对物...
新时期的形式启蒙发表于2009-03-11
  《批评家》在其创刊号上将“旧话重提”这个栏目的内容设定为“现代批评史上的经典话题回顾与再认识”,并将第一个“重提”之“旧话”确定为80年代初吴冠中引发的关于形式问题的讨论,无疑是恰当的。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现代批评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而促成这一转折的第一个话题就是由吴冠中引发的关于形式问题的讨论。1983年我曾应《美术》约稿以“扬帆”为笔名撰写...
读李东霞作品发表于2009-02-09
  午(油画)       李东霞   李东霞所学专业是油画,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研习版画,在版画创作上有很突出的成绩,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版画联展。但她同时又一直在坚持油画创作。   看李东霞的画,油然而生一种纯净和空灵之感,从而使我联想到“净土”这个词。净土是佛教用语,其所指是佛陀的世界而非现实的世界,它是修道者体验出的一种境界。如星云法师所说,“心净国土净,...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