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3236
文 章:69篇
评 论:0篇
最新评论
没有相关内容!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雅昌专稿|疫情下的美术馆:线上新常态发表于2022-05-04
- 文|李家丽【编者按】疫情伊始,物理空间上的阻隔,使得建筑空间的功能性逐渐减弱。那时,美术馆的“在线状态”便已经提上日程,至今已经积累了两年的线上运营经验。同时,手机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体媒介,将人们的感官知觉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理空间无法在场的缺憾。上海疫情逐渐胶着,随之而来的严格管控,导致物理空间的阻隔达到极限。人们更加依赖互联网,以此作为身体不在场的重要补偿。而美术馆...
- 雅昌专稿|“认知研究者”刘月:我把展览项目当作个人体验来感受...发表于2022-04-01
- 文|李家丽在香格纳M50空间最新个展“起源”的布展现场上见到刘月时,他浑身上下被素黑色的衣、裤、帽子、口罩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的信息,外面还套着宽松的工作服,正在七八米高的脚手架上安静的调整着作品。泥浆、油漆、石膏、面粉等污渍沾在工作服上,朴素的像个18世纪的无名手工业者。香格纳M50空间最新个展“起源”的布展过程刘月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保持这种朴素感,因此,他将作品的认知逻辑降低到思维的...
- 雅昌专稿|上海画廊新势力:成熟商业体系中如何生长?发表于2022-03-25
- 文|李家丽导言: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已经逐步拥有丰厚的艺术收藏土壤,及健全的艺术市场体系。与之同步的是画廊群落的逐步成熟,从老牌艺术街区M50,到后来崛起的西岸,上海画廊行业逐渐步入集群化/专业化轨道,近年来也吸引了不少资深国际画廊的入驻。在这种背景下,年轻态新生力量的加入,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之后,上海的画廊新秀们在传统画廊模式之外,逐渐形成了更为多元的运营模式和艺术活动形态,成为...
- 新画廊系列|何顿画廊主理人邹一智:创立画廊的初衷很“自私”发表于2022-03-23
- 【编者按】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兴的当代画廊在北上广深创立,并逐渐呈现出较之传统画廊运作形式更为多元的艺术活动样态,悄然成为画廊行业的新生力量。为此,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面向2018年至今成立的画廊,发起“新画廊系列”,去发现、记录更加鲜活的画廊业态。这些新画廊有哪些?其发展背景、成长动因、运营模式是什么?又如何将自我的资源背景与艺术作品结合,产生效益?文|李家丽毗邻网红街区襄阳南路的何顿画廊,安静得有...
- 雅昌专稿|张维娜:书法如何走入当代日常?发表于2022-03-10
- 文|李家丽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书法自诞生起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汉末三国之后,无数文人墨客以理入法,以法证理,将本属日常的书法编织在中国哲学与艺术的体系之中。这使得书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局面——作为日常书写的同时,又具备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的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书写工具的引入,使毛笔被束之高阁,当然也彻底打破了上述局面——书法脱离日常,成为艺术鉴赏的对象,书法家成为职业细分的门类之...
- 雅昌专稿|秦修平:我追求的是锐度和真发表于2022-02-23
- 文|李家丽【编者按】比起水墨艺术家,秦修平更像是一个行者——体格健硕,热爱拳击,不算太大的工作室里,除去空地,有将近一半的物品都是运动器材。硬朗的面部线条,长期运动带来的轻盈矫健的步伐,让秦修平自带一份侠者的英气,仿佛配上一把剑,就能浪迹天涯。这份飘然的侠气,或许正是我们理解秦修平作品的关键。它缠绕在所有或沉重,或尖锐,或冗余,或瑰丽魔幻的作品之中,成为潜藏于画面的挥之不去的基因密码。这种侠气从来...
- 雅昌专稿|碧云美术馆:从在地展览到行动改变 都市型社区营造的新...发表于2022-01-25
- 文|李家丽20世纪20年代,社区营造最早出现在英国,七橡树小镇的多层次文化营造,至今仍是典型案例。自此,社区营造由英入美,后又经日韩,在中国台湾及大陆掀起阵阵浪潮。尽管目前学者对于社区营造并未有国际统一的定义标准,但对于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法——艺术进入社区,人们却有着共同的愿景——从熟悉的在地人文、土地与生态出发,建立一个永续经营的艺术理想环境,让艺术丰富社区,让土地生长出艺术,艺术与环境/群众形成一种交...
- 雅昌专稿 | 黄俊伟:疏离感的背后,是当代水墨的更多可能发表于2022-01-10
- 文|李家丽虽然是以工笔细勾,但黄俊伟的绘画总是迷雾一片,缥缥缈缈,虚虚幻幻,有一种模糊的空间感。重重叠叠的空间在画面中层层推进,不断延展,缺失了身份属性、社会关系的人物,或卧或立,或撑杆远游,或低首垂视;表征着传统的山水竹石与当代的封闭盒子同于绢素之上。人与物,物与物,呈现出极强的疏离与荒寂之感。除了画面不俗的格调,黄俊伟的创作也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水墨艺术家对传统水墨进行当代演绎的一个面向,当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