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495685
文 章:196篇
评 论:158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为什么当代更推崇写意画,而不是工笔画?发表于2017-07-21
- 工笔画,顾名思义就是用工整、严谨的技法来描绘对象,比较客观的再现物体,工笔分为白描和重彩两种。白描就是用墨线类似于现代的速写,它和重彩的区别既是无设色;写意画是相对于工笔来说的,写意注重用笔,比较注重“写”的痕迹,意就是以形写神,写意画在笔墨中表达作者的情感,是画家对事物的一种主观的表达。 工笔画主要用线、色等来描绘,注重形体准确、细腻,利用熟宣纸,水墨不外渗,整齐规矩,运用工整、...
- 哪些画是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发表于2017-07-19
- 阿姆斯特丹,参观完梵高美术馆,我马上就来到了相邻不远的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这是一幢华丽雄伟的红色砖瓦建筑。 阿姆斯特丹美术馆前身是皇家美术馆,荷兰王室为了防止所收藏艺术品散失,1800年在海牙设立皇家艺术展览室。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时,将其迁至阿姆斯特丹并增加了收藏,1808年建立美术馆,这时收到了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所赠的伦勃朗名画《夜巡》。最初以特利普家族在市中心运河上的宅邸为收藏之所,于...
- 范曾与史国良谁画得更好?发表于2017-07-17
- 著名中国人物画家范曾先生与史国良先生的艺术成长道路有一些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中国画人物画家:范曾为中央美院毕业,向蒋兆和和刘凌沧学习过:史国良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师从蒋兆和、黄胄和周思聪; 两人都擅长中国画笔墨,范曾尤擅长白描,史国良则擅长速写; 两人都曾有海外的游学经历; 以前范曾作品的市场价格比史国良的作品稍高,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如今两人作品的市场价格相差不多;...
- 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的中国国宝都是怎么得来的?发表于2017-07-07
- 1876年,波士顿美术馆正式开放民众参观。当年恰逢美国独立一百周年,费城举办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博览会有中国馆,也有日本馆。波士顿美术馆的创办者们都参观了这个博览会,当时就买了一些中国陶瓷。 在博览会上,大家对日本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决定去一趟日本,了解那里的文物状况。其中的几个人后来就在日本定居了,其中包括一位叫费诺罗萨的教授。他留在日本教西洋美术史,还在当地成立了艺术学院。在那里,费诺罗...
- 数据揭秘 今年京城春季拍卖究竟如何?发表于2017-06-29
- 六月初,京城举行的第一轮春拍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其中保利、匡时、东正、翰海和荣宝五家拍卖行成交额合计为51.59亿元,环比2016年秋拍该五家公司64.06亿元成交下降了19.47%;同比去年春拍64.35亿元的总成交也少了19.83%。 京城往年五月中下旬举行春拍的“第一梯队”今年因故推迟到了六月中旬。虽然拍晚了,成交反而不错,由此回补了“第一轮春拍”出现的大部分“亏空”。...
- 香港两家国际拍卖行春拍业绩纵横比发表于2017-06-05
- 佳士得香港2017年春季拍卖会5月31日收槌,经过6天十六场拍卖,总成交额达到了24.5亿港元。该业绩环比其2016年秋拍24.4亿港元成交总额略有增加,同比2016年春季28.19亿港元的成交额减少了13.1%。 这场春拍中,赵无极的一幅油画作品《29.09.64》以约1.53亿港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一件“雍正粉青釉双龙贴花盘口尊”以约1.405亿港元成交,创下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成交纪录;另一幅张大千的泼墨巨...
- 观潘公凯画展引发对历史上《快雪时晴图》的回顾发表于2017-04-01
- 近日,我跟随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潘公凯先生参观了他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潘公凯水墨艺术展》。当我一进入《课徒》部分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并排悬挂在展墙上的国画。其中左面第一幅是清初八大山人的《快雪时晴图》(复制品),中间一幅是我国近现代书画大师,潘公凯的父亲潘天寿创作的一幅《快雪时晴图》,最右边一幅是潘公凯先生自己创作的同名作品。 为什么要把三幅不同时代画家绘制的同名作品放到了一起...
- 文章挑起的古代书画几场真伪大论战发表于2017-03-07
- 最近,《收藏家》杂志刊登了一篇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撰写的鉴定论文《<唐后行从图>考析》,这篇万余字的文章思路缜密、论证全面、引经据典、出处明确,采用国际通用的论文写作模式,即说明了张葱玉、启功、徐邦达、傅熹年等鉴定大师的个人意见,也详细阐述了作者自己的鉴定观点,成为了一篇不可多得的古画鉴定的标准样本。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书法美学研究学者王冰先生读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