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104131
文 章:110篇
评 论:71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不“裸”谁知苏紫紫发表于2011-01-11
- 苏紫紫画《就让我哭泣》 最近,又有一个女孩在网上一夜成名,她叫苏紫紫。这个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学生为维持学业,课余去当裸体模特挣钱。媒体报道后,万众瞩目。骂她的人和挺她的人都多。 假作真时真亦假,被网络时代的炒作折腾多了,难免患上疑心病。当我听人传说这则新闻时的感觉是“八卦”。继而看到她裸体接受采访的图文报道,觉得其“创意”“策划”的痕迹显而易见...
- 让孩子们走出美术圈的“模仿秀”吧发表于2011-01-06
- 从昨晚到今夜,我都在床上。因为我习惯于在床上写作。这两天2010年度《上海文化漫步》“美术篇”的交稿期限已到,不得不硬着头皮赶。 我已经为由上海文联主编的这本“上海文化白皮书”的美术部分,当了9年“枪手”了。 有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件是,正是在2006年的《上海文化漫步》中,我最早提出建议,将上海展览中心改建为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这个建议后来不断获得各界有识之士和媒体的...
- 吴绮莉画册之序发表于2011-01-05
- 只有生活在自己精神家园里的人才会画出吴绮莉这样的画来。 她的画笔不是蘸着颜料,而是蘸着童话梦想的色彩。 大多数人一旦长大,就把童真童趣当作是无用的累赘抛弃了,甚至把自己的挫折也归咎于自己的“天真”。 只有经历过种种磨难,依然灿烂,依然梦想,依然真诚,依然自说自话……这就接近艺术的天性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都能拿得起画笔,但力能扛鼎的人却未必敢有这样的心性。 ...
- “亿元时代”的狂热和美术原创的羸弱发表于2010-12-30
- 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获得了一顶“亿元时代”的桂冠。但这顶桂冠下却是羸弱的中国美术原创力。 围绕着“亿元时代”,不管是兴奋还是质疑,从收藏界、艺术界到大众传媒,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投资。人们好像没有注意到,轰轰烈烈的“亿元时代”与平淡无奇的当代美术创作现状形成了强烈对比。尽管这一年里也有一些看上去级别很高、规模很大的展览,然而其内容大多平淡无奇。正如一位观众说的...
- 佳联如佳人发表于2010-12-28
- 苏州虎丘我只去过一次,那还是十多岁的时候。至今犹记得山脚下一座亭子上的一对楹联:“梦中说梦原非梦,圆里求圆便是圆。” 这副对联将少不更事的我引入了周庄梦蝶的奇境。它那有趣的逻辑关系和玄妙的哲理,让我玩味无穷,似乎由此悟到了混沌人生的一丝玄机,又似乎什么都没明白。 喜欢对联,觉得它是在中国古老学问中最可爱的。它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和才情却很知趣的人,没有喋喋不休的啰嗦,更没有汗牛充...
- 指尖的渴求——赵尔俊的“黑白系列”之序发表于2010-12-25
- 人是孤独的。 只要看看人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有多孤独,就不难想象人有多孤独。 同一幅画,或许因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心绪来,我看赵尔俊的“黑白系列”人体作品,首先漫上心头的是大雾般无边无际的孤独感。 如果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张晓刚画的“旧照片”系列时,感到了中国人曾经有过的孤独和惊惶,那么赵尔俊的“黑白系列”让我感到了人类共同的孤独和惊惶。 赵尔俊把这孤...
- 率性如花——《杨正新画册》序发表于2010-12-25
- 女性的花容月貌从来是文人墨客笔下之最爱。可谓诗歌文赋,“罄竹难书”。 同样,女性的身姿美貌也是画家笔下挚爱。然而,一旦美女没了衣服,情形就大不同了。 西方画家历来喜爱描绘裸体女性,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除了一些秘藏的春宫图,女性裸体向来不登画坛的大雅之堂。获得描绘女性裸体的自由,中国画家走了很久。 如今,中国画家不必像刘海粟那样冒着巨大风险来争取画女裸体的自由了。甚至有人...
- 永远面对一张白纸——《张雷平画册》序发表于2010-12-24
- 这些年来,张雷平不断以她的新作令人们对其日益显露的艺术才情刮目相看。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画的巨幅红芦苇时,心中不禁有被撞了一下的感动。这之前似乎也零零碎碎看过一些她的画,譬如她那出名的白玉兰。上海的市花在她笔下被重新进行了艺术组合,那一朵朵由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的花儿在画面的舞台上欢快地合唱。但我还仅是感到了视觉的愉悦,麻木不仁的心却还没有触动。我至今不知道这幅红芦苇的名称,但它的画面分明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