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陈丹青:退步集
作者:潇潇泥 2005-03-27 17:02:58来源:国际在线
A-
A+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可谓嘈嘈切切错杂弹,而自云“退步”,则颇堪回味。
首先,可将“退步”理解为作者对回国五年来光阴的小结。依序言所说,这二字得自一张小字条的启发:“两年前一次与年青人的座谈中,有张小小的字条几经转手递过来:‘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我似乎有所触动了……”从开篇那张“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的照片,到文集末尾的辞职报告,似乎勾勒出一条多少有些无奈的轨迹,而其间的追思、指陈与议论,读来令人唏嘘,掩卷终究枉然。
然而作者又说:“广义而言,‘进步’之说原本即可疑。”看来这“退步”二字又别有所指。陈丹青作《西藏组画》而得名,随即出国意欲瞻仰大师原作,却迎头撞上千万件摄影作品,同时接触到中国古典绘画真迹,其震惊效果,或许可用“历史感的降临”来形容。中国绘画绵延千年的传统与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相交汇,而作者固守的油画亦被历史化,而获得更为清醒的自我认识。无疑,这其中是有彷徨的。“新”与“旧”,“进”与“退”,不过姿态,不过策略,重要的是在历史中领会自身。于是陈丹青谈绘画,谈的是图像时代的绘画;议论城市与建筑,议论的是历史与记忆脉络下的城市与建筑;论及教育,则有对师友往事的追思为铺垫。
然而历史并非唾手可得的。赵无极被问到中国画家如何面对东西方传统时说:“拥有两个传统,要比只有一个传统好。”陈丹青则意识到,这两个传统一在欧美,一在中国历史的深处,并不属于我们。我们所有者为何呢?我们所记忆的还剩下什么呢?天地悠悠,逝者如斯。个人记忆总会随时光而冲淡,因死亡而终结,但若能进入公共记忆,则有可能成为构建历史的素材。作者呼唤“常识与记忆”,呼吁“向那位大清国老兵丁学习”,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吧。
在文集中,作者两次引述了英国批评家约翰·伯格的同一段话(见“常识与记忆”与“山高水长”两篇):“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动的权力,远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理由——所有过去的艺术,都已成为一个政治的问题。”(语出《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约翰·伯格师承本雅明,本雅明在论及克利一幅名为“新天使”的水彩画时则说:画中天使面朝过去,被“进步”的风暴吹向未来。这或许是本雅明的“自画像”,放在这里与《退步集》倒是相映成趣。
陈丹青:1953年生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