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混在古玩市场之四

从海王村到琉璃厂

作者:马未都 刘静 2005-03-24 13:04:32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A- A+
从海王村到琉璃厂

  虽然现如今琉璃厂和潘家园都是名气响当当的古玩市场,但实在不能一概而论。琉璃厂历史几百年,故事连成串,怎么算也是潘家园祖宗辈儿的地界儿。难怪《琉璃厂传奇》、《五月槐花香》、《人生几度秋凉》等许多古玩戏都选择琉璃厂作为背景。

  琉璃厂,中国古玩业的发源地,现在东琉璃厂的海王村是辽代就存在的村子。元代时在此建了琉璃窑,所以得名“琉璃厂”。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派宫内太监掌管窑厂,扩大规模。明末一些年迈而不想回乡的汉官便在琉璃厂附近居住下来,有喜爱抚琴书画者便建起藏书 、藏画、藏帖等斋名堂号。汇集在琉璃厂附近会馆的各地应试的举人也经常携带书画法帖、文玩器物与琉璃厂附近的“闲居隐士”以文会友,互相鉴赏。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带动了古玩业的兴旺。同治、光绪年间,一些王府贵族、朝廷命官为了彰显权贵,大都以管家的名义聘请古玩行家开设古玩铺。上至公卿,下至士子,无不以琉璃厂为雅游之地。很多老店都是争着把自家收藏的名家书画悬挂在窗前,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人们即使不买,也愿意来此感受文化的滋养。

  自1855年至解放前夕,琉璃厂先后开设古玩铺133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60多家。琉璃厂的匾额都为墨地金字,像荣宝斋、宝古斋、韵古斋、一得阁、萃珍斋、青秘阁、观复斋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店一故事,一步一风景,一物一掌故。

  1980年,政府拨巨款重建琉璃厂,1984年竣工,基本上是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的油漆彩绘楼阁。
  
  “琉璃厂已经不是以前的琉璃厂了,味道没了。”一位在琉璃厂居住的老者说。“虽然还是同样的建筑风格,但水磨砖墙,朱红窗框,一切都是崭新的,就好比以前的柱子是木头的,现在是石头的,品不出原汁原味。”

  “而且过去的老字号,像韵古斋就是卖瓷器的,有很多好东西。现在一些店打着文物商店的幌子,挂着古香古色的牌子,进去一看,还有卖内裤的。”

  “外宾少了,内宾多了。”一位在琉璃厂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人如是说,“以前琉璃厂真东西多,好车在停车场都排不下,我们接待的大都是外宾。现在琉璃厂都快变成旅游市场了。”

  可能,就像一本书中写道:今天的琉璃厂已经不再具有以前的特色了,也许它将以崭新的面目以另外的方式出现吧。

推荐关键字:古玩市场 马未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