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藏传金铜佛像的造型品类之一
佛像价值判定“三原则”
作者:武少中 2005-03-18 14:29:25来源:《宝藏》
A-
A+
佛像各种变化万端的造型样式,吸引了无数有志于佛像的人,可也同时阻挡了许多对佛像了解不多的入门者。很多收藏者分得清佛、菩萨、罗汉,可佛是什么佛,菩萨是什么菩萨,罗汉是什么罗汉,却不甚了了。不但佛教知识不足备的收藏者如此,就是拍卖公司也经常张冠李戴。佛教造像有显宗佛像与密宗佛像的区别。藏传佛教即以密宗传承为主。而密宗佛像神怪众多,造型诡异多变,市场上又是藏传佛像远好于汉传佛像。在收藏金铜佛像时,就不能被繁多的品类迷失了双眼,要抽出其中辨别判定金铜佛像价值高低的基本原则,在这个指导下,分门别类,就游刃有余了。
佛像价值判定“三原则”
“忿怒相”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显宗佛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佛教。正因为有在佛教修习上的差别,显宗与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别。
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如最常见的佛祖释迦牟尼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于莲花,手结无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的明王护法类虽然也有多臂多面,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还是以一面二臂为主。
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静相”存在,但密宗有一个善巧方便的修习法门——观想,必须通过观想佛像本尊,密宗造像就更多地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理性成分,它必须用具体的形象将密宗修习的法门表现出来。所以,在藏传佛教密宗中,就会有那么多的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忿怒相”造像。如本尊、佛母、空行护法等皆多面多臂造型。按照密宗的说法,这是为了修习者的意念能够迅速地捕捉引起人内心烦恼的邪魔,所以常把这些邪魔描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供反思和修行。烦恼便是内心最大的敌人和邪魔。
例如,烦恼可能是由一个被踏在护法神脚下衰竭待毙的魔怪形象来表示。正如象征所暗示的那样,踩在护法神或是本尊脚下的非人形的邪魔,不是别人,就是人内心贪、瞋、痴念所引起的无尽的无明烦恼。密宗造像中被塑造的头颅、脑盖骨、胫骨、人的心脏、肠子等装饰物,都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假想的人类烦恼的种种象征与替代。
释迦牟尼佛在解释密宗教法时,用那些狂怒的形象作为激发信徒对烦恼产生憎恶的工具,这种狂暴的憎恶本身恰好就是灭除烦恼邪魔的工具,因而藏传佛教的密宗本尊造像令人恐怖的形貌表情,展现了本尊对烦恼的憎恶之情。理解了密宗的这些象征意义,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和欣赏密宗造像艺术的精髓所在。而正因为“忿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复杂,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存世的“忿怒相”要比“寂静相”少得多。还有一种造像,兼有善恶两种表情,如密集金刚、圣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怒相”与“善相”兼而有之,不仅在艺术上极具美感,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水火交融”使得此类造像市场价格极高,深受投资者的喜爱。
“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佛装”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另一原则。藏传佛教还将佛的形象分为两种:“佛装像”,即螺发,身披袈裟,无项链、璎珞装饰;“菩萨装像”,即头戴珠宝冠,身披绸衣,佩戴璎珞、项链等饰物。从市场分析,因为“菩萨装”的佛像纹饰复杂,为表现头冠及身上飘散的绸衣常用到镂空等技术,更增加了佛像的美感。
宫廷藏传佛像价值基本高过民间藏传佛像价值,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的第三个原则。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说明过了。
这些原则不是绝对的,在考察佛像价值时要注意,一般宫廷造佛像多以“菩萨装”为主,尤其明代宫廷如此,这就使得宫廷菩萨装像的价位是最高的。如果同为民间造像,“忿怒相”就比“寂静相”高了。
佛像价值判定“三原则”
“忿怒相”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显宗佛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佛教。正因为有在佛教修习上的差别,显宗与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别。
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如最常见的佛祖释迦牟尼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于莲花,手结无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的明王护法类虽然也有多臂多面,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还是以一面二臂为主。
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静相”存在,但密宗有一个善巧方便的修习法门——观想,必须通过观想佛像本尊,密宗造像就更多地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理性成分,它必须用具体的形象将密宗修习的法门表现出来。所以,在藏传佛教密宗中,就会有那么多的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忿怒相”造像。如本尊、佛母、空行护法等皆多面多臂造型。按照密宗的说法,这是为了修习者的意念能够迅速地捕捉引起人内心烦恼的邪魔,所以常把这些邪魔描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供反思和修行。烦恼便是内心最大的敌人和邪魔。
例如,烦恼可能是由一个被踏在护法神脚下衰竭待毙的魔怪形象来表示。正如象征所暗示的那样,踩在护法神或是本尊脚下的非人形的邪魔,不是别人,就是人内心贪、瞋、痴念所引起的无尽的无明烦恼。密宗造像中被塑造的头颅、脑盖骨、胫骨、人的心脏、肠子等装饰物,都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假想的人类烦恼的种种象征与替代。
释迦牟尼佛在解释密宗教法时,用那些狂怒的形象作为激发信徒对烦恼产生憎恶的工具,这种狂暴的憎恶本身恰好就是灭除烦恼邪魔的工具,因而藏传佛教的密宗本尊造像令人恐怖的形貌表情,展现了本尊对烦恼的憎恶之情。理解了密宗的这些象征意义,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和欣赏密宗造像艺术的精髓所在。而正因为“忿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复杂,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存世的“忿怒相”要比“寂静相”少得多。还有一种造像,兼有善恶两种表情,如密集金刚、圣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怒相”与“善相”兼而有之,不仅在艺术上极具美感,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水火交融”使得此类造像市场价格极高,深受投资者的喜爱。
“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佛装”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另一原则。藏传佛教还将佛的形象分为两种:“佛装像”,即螺发,身披袈裟,无项链、璎珞装饰;“菩萨装像”,即头戴珠宝冠,身披绸衣,佩戴璎珞、项链等饰物。从市场分析,因为“菩萨装”的佛像纹饰复杂,为表现头冠及身上飘散的绸衣常用到镂空等技术,更增加了佛像的美感。
宫廷藏传佛像价值基本高过民间藏传佛像价值,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的第三个原则。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说明过了。
这些原则不是绝对的,在考察佛像价值时要注意,一般宫廷造佛像多以“菩萨装”为主,尤其明代宫廷如此,这就使得宫廷菩萨装像的价位是最高的。如果同为民间造像,“忿怒相”就比“寂静相”高了。
推荐关键字:佛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传承文脉 薪火相续:八益文化艺术空间重装2022-03-26
- 盘点2021 | 年度瓷器杂项成交TOP 102021-12-29
- “鸣鹤清赏——鸣鹤雅集十五周年藏品展”即2021-12-18
- 雅昌快讯 | 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拍:清康熙铜2021-12-11
- 战报|永乐2021秋拍佛教艺术专场斩获3745.52021-12-02
- 北京保利2021秋拍 | 以明清宫廷艺术为主线,2021-12-02
- GFAA 2021 | 二十年的沉浮历练 携重磅展2021-10-21
- GFAA 2021 | 聚焦喜马拉雅 展示西藏本土2021-10-21
- 快讯 | 国家文物局成功从美国追索12件文物2021-09-27
- 2021敬和春拍 | 铜鎏金弥勒立像及迦楼罗佛门2021-07-23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