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明清藏佛是市场重头戏(上)
早期汉传佛像:乏人问津
作者:武少中 2005-03-18 14:14:54来源:《宝藏》
A-
A+
“明清金铜佛像的市场不会遇到危机,在目前这个价位高下分布的基础上,投资者会逐渐意识到早期佛像应有的价值。”
——黄春和
金铜佛像市场在甲申岁末如滚滚长江在经过三峡的峭壁挤压下缩身蜗行后终于一片豁然开朗了。2004年11月1日,中国古代佛像市场传出了一个惊人天价,香港佳士得推出的一尊明十五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像以1906.2万元成交。像赶场似的,2004年秋拍各大公司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不约而同地为金铜佛像推出了专场,似受宠若惊要回报知遇之恩,4000多万元的内地秋拍金铜佛像总成交额回应了拍卖公司们当初一致的市场决策,好像连佛陀一贯庄严的面相上也露出了笑脸。金铜佛像不再从属于铜器杂项之下做个“小弟”,收藏金铜佛像也不再是旁门左道,在多年不温不火的沉寂之后,发力如此迅猛,市场前景之好出乎投资人士之意料。
所谓金铜佛像,可泛指一切金属质地的佛像,它可以是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甚至纯金,一般特指鎏金铜佛。佛教以感化世人、普度众生为宗旨,佛教经典也宣称佛陀法身不灭,只要在修行时观想佛的庄严宝相,吟诵佛号,佛便与你同在。而为彰显佛像的耀眼灿烂,金色便必不可少。但由于金过于珍贵,所以很少有直接用纯金来铸造佛像的,而且因为镕金流动性的问题造成纯金冷却后极易出现裂缝,以汞镀金法在铜佛表面贴金就成了佛教造像中常使用的方式,这些金铜佛像被各地寺庙供奉,辗转百年之后,大部分流落民间,也构成了今日佛像市场的蔚为大观。
早期汉传佛像:乏人问津
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我国,佛像制作是从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的,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像高39.7厘米,现存于美国旧金山艺术馆。留存下来的十六国金铜佛像数量稀少,基本都收藏于国内外的大型博物馆中。
到北魏时金铜佛像数量开始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太平真君四年菀氏家族为东宫太子所造的铜佛像,像高53.5厘米,背后铭刻有发愿文。此像面相方圆,垂肩大耳,浅波浪状发髻,手施无畏印,立于大莲花之上,下有四方台座,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拍卖市场上也偶能见北魏的金铜佛像,200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时就有一尊北魏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以156万元成交。但在国内,北京翰海2004年迎春拍卖会上北魏铜鎏金一佛二菩萨像仅卖到3.96万元,虽然有这套佛像尺寸小,时代不能完全确定的客观因素在,但一件历经千年的古代艺术品仅能兑换如此面额的人民币,相比较有些人吃喝玩乐一掷千金,今人的欣赏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了。
隋唐是金铜佛像发展的高峰,传世精品颇多。1998年秋拍时香港佳士得以398万元拍出一尊晚隋鎏金铜佛坐像,此佛通高32.4厘米,螺发,衣纹上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手施无畏印,最独特的是脚踩两只小莲花,金水保存较好。也因为它是一件造型独特,不可多得的隋唐金铜佛像精品,才取得如此高的价位。而在国内,一般早期的,如隋唐辽金时的金铜佛像却价格不高,在拍卖市场上偶尔出现也没有勾起买家的兴趣。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佛像专家金申先生认为,辽代的金铜佛像精品存世至今多流落于美国、英国、日本的大博物馆中,尺寸一般在20厘米左右。199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尊辽鎏金铜佛坐像以101万元成交。
宋代以后,佛教造像的风格日趋世俗化,更加贴近民间了,而世俗化也意味着庸俗化。《宝藏》所采访的多位佛像专家均表示,宋代以后的中原佛像无论是技法,还是神态上,都开始逐渐衰落。保利艺术馆馆长蒋迎春先生说:“唐以后,由于铜的缺乏,中原地区的金铜佛像制作也几乎处于停顿的状态。”
概括来说,国内买家对于早期的汉传金铜佛像的价值普遍认识不足,这些佛像的市场也远不如明清藏传佛像,这都与早期佛像在国际市场上的热卖形成鲜明对比。
——黄春和
金铜佛像市场在甲申岁末如滚滚长江在经过三峡的峭壁挤压下缩身蜗行后终于一片豁然开朗了。2004年11月1日,中国古代佛像市场传出了一个惊人天价,香港佳士得推出的一尊明十五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像以1906.2万元成交。像赶场似的,2004年秋拍各大公司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不约而同地为金铜佛像推出了专场,似受宠若惊要回报知遇之恩,4000多万元的内地秋拍金铜佛像总成交额回应了拍卖公司们当初一致的市场决策,好像连佛陀一贯庄严的面相上也露出了笑脸。金铜佛像不再从属于铜器杂项之下做个“小弟”,收藏金铜佛像也不再是旁门左道,在多年不温不火的沉寂之后,发力如此迅猛,市场前景之好出乎投资人士之意料。
所谓金铜佛像,可泛指一切金属质地的佛像,它可以是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甚至纯金,一般特指鎏金铜佛。佛教以感化世人、普度众生为宗旨,佛教经典也宣称佛陀法身不灭,只要在修行时观想佛的庄严宝相,吟诵佛号,佛便与你同在。而为彰显佛像的耀眼灿烂,金色便必不可少。但由于金过于珍贵,所以很少有直接用纯金来铸造佛像的,而且因为镕金流动性的问题造成纯金冷却后极易出现裂缝,以汞镀金法在铜佛表面贴金就成了佛教造像中常使用的方式,这些金铜佛像被各地寺庙供奉,辗转百年之后,大部分流落民间,也构成了今日佛像市场的蔚为大观。
早期汉传佛像:乏人问津
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我国,佛像制作是从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的,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像高39.7厘米,现存于美国旧金山艺术馆。留存下来的十六国金铜佛像数量稀少,基本都收藏于国内外的大型博物馆中。
到北魏时金铜佛像数量开始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太平真君四年菀氏家族为东宫太子所造的铜佛像,像高53.5厘米,背后铭刻有发愿文。此像面相方圆,垂肩大耳,浅波浪状发髻,手施无畏印,立于大莲花之上,下有四方台座,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拍卖市场上也偶能见北魏的金铜佛像,200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时就有一尊北魏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以156万元成交。但在国内,北京翰海2004年迎春拍卖会上北魏铜鎏金一佛二菩萨像仅卖到3.96万元,虽然有这套佛像尺寸小,时代不能完全确定的客观因素在,但一件历经千年的古代艺术品仅能兑换如此面额的人民币,相比较有些人吃喝玩乐一掷千金,今人的欣赏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了。
隋唐是金铜佛像发展的高峰,传世精品颇多。1998年秋拍时香港佳士得以398万元拍出一尊晚隋鎏金铜佛坐像,此佛通高32.4厘米,螺发,衣纹上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手施无畏印,最独特的是脚踩两只小莲花,金水保存较好。也因为它是一件造型独特,不可多得的隋唐金铜佛像精品,才取得如此高的价位。而在国内,一般早期的,如隋唐辽金时的金铜佛像却价格不高,在拍卖市场上偶尔出现也没有勾起买家的兴趣。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佛像专家金申先生认为,辽代的金铜佛像精品存世至今多流落于美国、英国、日本的大博物馆中,尺寸一般在20厘米左右。199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尊辽鎏金铜佛坐像以101万元成交。
宋代以后,佛教造像的风格日趋世俗化,更加贴近民间了,而世俗化也意味着庸俗化。《宝藏》所采访的多位佛像专家均表示,宋代以后的中原佛像无论是技法,还是神态上,都开始逐渐衰落。保利艺术馆馆长蒋迎春先生说:“唐以后,由于铜的缺乏,中原地区的金铜佛像制作也几乎处于停顿的状态。”
概括来说,国内买家对于早期的汉传金铜佛像的价值普遍认识不足,这些佛像的市场也远不如明清藏传佛像,这都与早期佛像在国际市场上的热卖形成鲜明对比。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宝藏-万竹精舍臻品展 | “多元化和国际化视2021-08-01
- 现场 | 在历史长河中去感受艺术 宝藏-万竹精2021-07-25
- 丹麦传奇国王宝藏出土2018-05-03
- “阿富汗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2018-05-30
- 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力邀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唤2017-03-21
- 成吉思汗陵墓找到了?传言有宝藏2017-03-09
- 【雅昌快讯】福运到 宝藏到:浙江自然博物馆2017-01-18
- 有迹可寻的10大宝藏 找到任何一个都能一夜暴2016-01-12
- 神秘宝藏何处寻?黄金列车藏山洞 海底沉船文2015-09-17
- 迈克尔·杰克逊家族财产拍卖 低价起拍宝藏2014-09-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