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明清藏佛是市场重头戏(中)

明清金铜佛像:藏传优于汉传

作者:武少中 2005-03-18 14:11:56来源:《宝藏》
A- A+
  明清肇始,藏传佛教在内地开始大行其道,连带着藏传佛造像也开始流行中原。再看今天的佛像市场,2004年秋拍各公司推出的近500件各类佛像中,明清两代的藏传金铜佛像就占了80%以上。以翰海公司2004年秋拍金铜佛像专场为例,藏传佛像有80余尊,应经占到了拍卖总数的十分之九。无论是市场上流通的,还是掌握在收藏家手中的,藏传佛像也明显多于汉地佛像。究其原因,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佛教研究专家黄春和先生认为:
“我看主要与这两类佛像的外观、造型、工艺和宗教内涵等特点有关。藏佛一般外表都做了镀金处理,看上去金光灿灿,亮丽悦目,做工精细,造型规矩,形态各异,姿势富于动感,题材丰富,每一种题材都具有丰富而神奇的宗教内涵。中原汉佛在这些方面就明显不及藏佛,而且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又主要是明清时期的汉佛,大多体态臃肿,造型呆板,题材单调,风格媚俗;特别是这些明清佛像过去外表都采用漆金手法处理,经过岁月侵蚀大多金已剥落,露出锈迹斑斑的黑色躯体,而比较有艺术价值的高年代的汉佛市面上很难见到。所以,可以说汉藏佛像各自不同的艺术、工艺和宗教特色直接决定了收藏家的兴趣和爱好。”

  西藏佛教直接传承了印度帕拉王朝盛行的无上瑜伽密教,并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了众多的西藏密宗教派。密宗修法注重像设,因此藏密神佛系统极为庞大,且造型复杂,既有源于印度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刚经、时轮乘、易行乘诸神,又有西藏原始本教神。蒙古、汉地诸神祗也都加入了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于是,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寂静像,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忿怒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极美与极丑,大善和大恶,齐聚一堂,这丰富多彩的藏传佛像远比那些造型单一、表情呆滞的汉地佛像更能勾起收藏家的购买欲望。但这些复杂的造型也让初入门道的买家头晕目眩,无从挑选,本期将有专文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种佛像造型的特点及市场行情。

  女神形象众多,是藏佛一大特点,数量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藏佛中女性神的发达与汉地佛像中的几乎没有女性神形成鲜明对比。

  藏佛造像还有几个独有的特点:其一,制作佛像是修习功德的一种行为。匠师须严格依照《造像度量经》的规矩制作佛像。将佛像,以雕塑与绘画的形式按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制作出来,这是藏传佛教艺术品制作中最重要的注意事项。如果制作错误,将使善业功德损失,失去神灵佑护。由于这个原因,依照固定程序重复制作,难免千佛一面,一个样式延续几个世纪,不敢有丝毫个人的艺术想象与发挥。所以藏传佛像工艺性强,艺术性弱。

  其二,同是佛教造像,汉地佛像多有纪年、供养人姓名,印度、尼泊尔佛像中也有不少有纪年的佛像。但藏佛则极少题记,偶有题记也多为六字真言、咒语,更罕有藏文纪年。这里说指的无纪年的藏佛主要指西藏本地制作的佛像,而明清宫廷作的藏传佛像很多还是有年款的。藏佛因直接纪年数据的缺乏,分期断代要比汉地佛教造像困难得多。

  存世藏佛基本为小型造像,2004年秋拍所推出的几百尊藏佛中多数都是尺寸20厘米以下,少数高有50厘米以上的佛像都取得了极好的价位,北京翰海所拍的一尊15世纪药师佛像,高达58.8厘米,最终以379.5万元成交也就不足为奇。香港佳士得在2004年秋拍推出的那尊以1906.2万元成交的明十五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像更是罕见地高105.4厘米,可以说,尺寸大小是决定佛像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小型佛像霸占市场的原因也在于佛像越小越便于保存。

  其三,西藏地接中亚、印巴次大陆,西藏的本教文化、印度文化、汉文化、中亚文化,都曾在这里交互影响。而汉地佛教造像艺术虽然也源自印度,但传入之后,很快被吸收融合于传统的雕塑艺术之中,发展成具有汉文化特征的造像艺术,其风格相对来说比较一致。而西藏因直接与环喜玛拉雅山各国接壤,外国工匠长期以来就在西藏制造佛像,并把技艺直接传给藏族工匠,大量的原产印度等地的佛像也不断流入西藏,所以西藏保存着大量的外来佛像。如果说汉地佛主要区别在于时代特点的话,藏佛则主要表现在不同产地的区域风格变化。藏中、藏西、青海、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风格都有不同。收藏投资者如能理清其中变化联系,对投资藏传佛像会助益不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