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空气污染侵蚀秦俑 中美专家联手救援(图)
2005-03-18 10:40:43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A-
A+
秦始皇死后留下的兵马俑,度过滚滚历史洪流,却抵不住2000多年后的空气污染,出现严重侵蚀。日前,中科院邀请美国专家及我国香港理工大学的专家,到西安追寻腐蚀气体、降尘等污染的变化,力保这片庞大古迹群免受侵蚀。
秦朝兵马俑正遭受严重空气污染
馆内白纸24小时变黑
据香港媒体报道,兵马俑出土后,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满布炭微粒,变得灰黑。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
不过,兵马俑墓地将首次出现一支中美专家组成的科学家队伍,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兵马俑面对的大气污染变化,着手令墓地空气变得更洁净。
中科院牵头研究腐蚀成因
该“治污”项目由中科院相关部门及秦兵马俑博物馆牵头,邀请我国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沙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参加。负责参加该项目的香港理大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李顺诚,过去亦曾替其他古迹做过类似研究。
该小组人员将从本月起,在未来两年内观察兵马俑受大气污染的情况。他们希望最终掌握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和降尘的变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掌握文物如何受到腐蚀。
在文物保护界眼中,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影响,犹如火上浇油。香港大学建筑学系讲师何志清指出,当人类掘出埋藏地下千年的文物时,它们一遇空气,就有被氧化的危险,不少文物正因氧化原理,令表层的色彩走样以至消失。若空气受到污染,酸雨亦将令文物遭受更大损害。
专家将制文物保护数据库
“最难的一关,是资源。”香港大学建筑学系讲师何志清表示,将建造一个专用的文物环境实验室,还要制造一个包括室内微气候、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以及降尘的庞大数据库。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指出,这个研究将为中国日后的博物馆铺路,提供一套防治大气污染的先例,供后来者借鉴。《新快报》文并图
【新闻链接】
彩绘兵马俑脱离“病魔”
历时多年的秦兵马俑彩绘陶俑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秦兵马俑二号坑和秦陵陪葬坑出土的10余尊彩绘俑全部保护完毕,这批珍贵的彩绘陶俑终于远离了“病魔”,重现风采。
据了解,兵马俑发掘出土后,面临许多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兵马俑表面彩绘的保护。由于埋藏了两千多年,地下多种有害因素导致大多数兵马俑的彩绘消失殆尽。因此,二号坑和秦陵陪葬坑出土的10余尊彩绘俑就显得弥足珍贵。
彩绘陶俑出土后,秦俑馆就专门成立了专项攻关研究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他们终于研究出了两种成功的保护方法,一是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方法,一是采用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固化的加固方法。
文物保护专家接着又进行了多项试验,终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保护工艺,并先后运用于10余尊彩绘陶俑的保护。实践证明,这套保护工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华商报》
秦朝兵马俑正遭受严重空气污染
馆内白纸24小时变黑
据香港媒体报道,兵马俑出土后,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满布炭微粒,变得灰黑。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
不过,兵马俑墓地将首次出现一支中美专家组成的科学家队伍,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兵马俑面对的大气污染变化,着手令墓地空气变得更洁净。
中科院牵头研究腐蚀成因
该“治污”项目由中科院相关部门及秦兵马俑博物馆牵头,邀请我国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沙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参加。负责参加该项目的香港理大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李顺诚,过去亦曾替其他古迹做过类似研究。
该小组人员将从本月起,在未来两年内观察兵马俑受大气污染的情况。他们希望最终掌握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和降尘的变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掌握文物如何受到腐蚀。
在文物保护界眼中,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影响,犹如火上浇油。香港大学建筑学系讲师何志清指出,当人类掘出埋藏地下千年的文物时,它们一遇空气,就有被氧化的危险,不少文物正因氧化原理,令表层的色彩走样以至消失。若空气受到污染,酸雨亦将令文物遭受更大损害。
专家将制文物保护数据库
“最难的一关,是资源。”香港大学建筑学系讲师何志清表示,将建造一个专用的文物环境实验室,还要制造一个包括室内微气候、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以及降尘的庞大数据库。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指出,这个研究将为中国日后的博物馆铺路,提供一套防治大气污染的先例,供后来者借鉴。《新快报》文并图
【新闻链接】
彩绘兵马俑脱离“病魔”
历时多年的秦兵马俑彩绘陶俑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秦兵马俑二号坑和秦陵陪葬坑出土的10余尊彩绘俑全部保护完毕,这批珍贵的彩绘陶俑终于远离了“病魔”,重现风采。
据了解,兵马俑发掘出土后,面临许多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兵马俑表面彩绘的保护。由于埋藏了两千多年,地下多种有害因素导致大多数兵马俑的彩绘消失殆尽。因此,二号坑和秦陵陪葬坑出土的10余尊彩绘俑就显得弥足珍贵。
彩绘陶俑出土后,秦俑馆就专门成立了专项攻关研究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他们终于研究出了两种成功的保护方法,一是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方法,一是采用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固化的加固方法。
文物保护专家接着又进行了多项试验,终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保护工艺,并先后运用于10余尊彩绘陶俑的保护。实践证明,这套保护工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华商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专家发现秦俑彩绘易于脱落或与胶料有关2019-06-16
- 秦兵马俑都是单眼皮?2017-02-09
- 从技工到“大国工匠“:秦俑文物修复师2016-10-18
- 举手枪的秦俑与艺术想象边界2016-09-08
- 科技保护 为秦俑“定妆”2015-11-30
- 英女王陪****参观皇家藏品曝光2015-10-21
- 秦俑“基友”被分离 千年“基情”遭曝光2014-03-22
- 秦陵博物院: 秦陵考古没有最新发现2013-12-20
- 袁仲一:与秦俑的不解之缘2013-09-29
- 秦始皇帝陵文物展:秦俑文物穿着圆泡泡2013-06-0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