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质疑“如此‘鉴宝’真实性何在”
作者:靳志忠 2005-03-10 08:41:33
A-
A+
《艺术市场》2004年12期,发表了周立峰先生的“如此‘鉴宝'真实性何在?”一文,随后引起了全国各媒体的关注,央视国际、新浪等各大网站及全国数百家报纸转载,本人也接到全国各大媒体的电话采访。
一块田黄石的鉴定能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央视《鉴宝》节目已深入人心。时值盛事,收藏升温,每期有近千万个家庭收看,人数估计突破上亿人,这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安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是人们对田黄石文化的关注。田黄石极为珍罕,很多人一生根本没有见到过真正的田黄石。文章一出,即刻引起极大兴趣与关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我对周先生没有认真调查研究所发表的缺乏事实依据的观点质疑如下:
一、周先生讲,“当时的‘鉴宝专家'保险公司的靳志忠”,此说与事实不符,毫无依据。
为了弘扬我国特有的田黄石文化,本人於2003年6月辞去保险公司的职务,回到天津,在田黄石文化工作室专事田黄石的研究,而“清代橘皮黄田黄冻印石”的鉴定节目是2004年9月11日播出的,周先生对这一点了解不准确,便写文章发表,误导读者。
二、周文中又讲:他是一名“篆刻爱好者”,如果真是一名篆刻爱好者,他会知道,凡篆刻的人,工作作风是要周密而严谨的,你总不能把“汉隶”刻成“鸟虫”吧!而周文正是这样,看到《鉴宝》节目中那方清代橘皮黄田黄冻与我的拙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封面和内页中引用的该田黄石照片一样,即刻划等号,显然不符合事实。如果书中注明是靳志忠收藏这也罢了,但书中根本就没有注明哪一块田黄石是谁收藏的。按照周的推断,该书中介绍的近百方田黄石拍卖精品,如果有一天再被带到《鉴宝》节目组,央视请我再去“鉴宝”、估价,那岂不又如周先生所讲:“这是靳志忠的,因为和他书中的一模一样”。又如,在我的田黄石研究室中,有清代周尚均大师雕的《笑佛》田黄石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杨玉旋大师用鸡油黄田黄石雕的《观音》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还有北京荣宝斋的“田黄王”照片,如果哪一天这三方田黄中的某一件被请到央视《鉴宝》现场,而我又出任鉴定专家,那结论只能有一个:“我在靳志忠的田黄石研究室看到这张照片,自己的东西自己鉴”,这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三、关于价格,给180万元并不是高价。各位观众可能还记得,宝物持有者朱先生现场开价是500万元,如果有意开高价至少要给580万元或600万元。为什么才给了180万元呢?在正式出场前,几位专家也一起商量过,且央视《鉴宝》节目的制片人和主编也多次讲:“专家给价要实事求是,绝不能炒作。”所以专家鉴定团研究后,给了180万元这样的价格,当时持宝人非常不满意。那么这块橘皮黄田黄冻,如果进入市场,到底什么价格呢?我想至少应在300~400万元人民币。为什么呢?有实例为证:一是王敬之先生在《鉴识田黄》一书中,刊登了1998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一块田黄石摆件,约重140克,清代,成交价港币240万元。
另一个实例,北京翰海1998年8月拍出一块清代田黄石印章,尺寸是9×3.5×3.5厘米,重190克,成交价为人民币104.5万元。
第三个例证,《收藏·拍卖》杂志2004年第3期刊登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一块4.3×4.3厘米的乾隆“契理在寸心”田黄印章,重约140克左右,成交价格790.24万港元(约合人民币800万元)。
据此,难道说这块田黄冻石给180万元是高价吗?且业内人士都说此估价太低了。
再有周文中也讲,这是一方“少见的长方形”印石,应该说在所有拍卖田黄石的记录中,没有见到过,属稀世珍宝,如果该方田黄石拍卖,我预计价格远远高于180万元人民币。(责编:池亦欣)
背景资料链接(《艺术市场》2004年第12期杂志所刊相关文章):
如此“鉴宝”真实性何在?
文/周立峰
央视二套的《鉴宝》争议颇多,我也想提一件值得怀疑的事。今年9月11日(周六)《鉴宝》的重头戏是天津藏友朱先生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田黄冻印石,我爱好篆刻,故特别专注观看。当时“鉴定专家”天津(同是天津的!)保险公司的靳志忠给出的是180万元人民币。但随后翻开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我发现封面和第29页上一模一样地刊有一件质地同为“橘皮黄田黄冻”、雕钮同为“三螭争雄”、底边同为未刻字且是少见的长方形(一般为正方形或椭圆形)4.5×3.8×9.5厘米、重量也同样“巧合的”352.5克的田黄印石!而该书作者及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当期《鉴宝》栏目的“鉴宝专家”靳志忠!自己的藏品自己鉴定估价,这种“鉴宝”价值何在?真实性何在?
央视二套《鉴宝》栏目对此方印石的鉴定过程。
藏品名称:橘皮黄田黄冻印石
收藏者:朱廷哲
藏品来历:家传之物
藏品特征:这件田黄印石,颜色为橘皮黄色,高9.5厘米、宽4.5厘米、厚3.8厘米,形态方正,重量为352.5克。印钮部分雕刻五龙,其中三条龙盘绕印石顶部,两侧借用皮子又雕出两条小龙。印石里面有一条很细的横向红线穿石而过。
相关资料:(略)
鉴定专家:靳志忠,天津市石学会会长,从事印石鉴赏工作30年。
专家评述:给180万元的价格主要有三点理由。第一点,这一块真品田黄石,而且是橘皮黄田黄冻,是属田黄石当中的极品。第二点理由它的年代,过去田黄石,像这样比较宽、高大的田黄石,都是御用的不可能在百姓家里,因为方田黄它是通过椭圆形的田黄切割下来,我们在近代根本就看不到这种东西。所以它的年份,石料的年份,大体是清朝的中后期。那么第三点理由,三条龙除了神态栩栩如生以外,很关键我们看它的龙的毛发,雕得非常精细,那种刻似刀法非常优秀,100多个毛发没有一个断的,没有很深的功力是雕不出来的。我给的价格应该是最低的价格,如果这块田黄石进入市场流通,它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专家鉴定团估价:180万元人民币
(以上所刊不代表本刊观点)
■2005年3期《收藏界》推介文章
■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收藏界》
一块田黄石的鉴定能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央视《鉴宝》节目已深入人心。时值盛事,收藏升温,每期有近千万个家庭收看,人数估计突破上亿人,这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安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是人们对田黄石文化的关注。田黄石极为珍罕,很多人一生根本没有见到过真正的田黄石。文章一出,即刻引起极大兴趣与关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我对周先生没有认真调查研究所发表的缺乏事实依据的观点质疑如下:
一、周先生讲,“当时的‘鉴宝专家'保险公司的靳志忠”,此说与事实不符,毫无依据。
为了弘扬我国特有的田黄石文化,本人於2003年6月辞去保险公司的职务,回到天津,在田黄石文化工作室专事田黄石的研究,而“清代橘皮黄田黄冻印石”的鉴定节目是2004年9月11日播出的,周先生对这一点了解不准确,便写文章发表,误导读者。
二、周文中又讲:他是一名“篆刻爱好者”,如果真是一名篆刻爱好者,他会知道,凡篆刻的人,工作作风是要周密而严谨的,你总不能把“汉隶”刻成“鸟虫”吧!而周文正是这样,看到《鉴宝》节目中那方清代橘皮黄田黄冻与我的拙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封面和内页中引用的该田黄石照片一样,即刻划等号,显然不符合事实。如果书中注明是靳志忠收藏这也罢了,但书中根本就没有注明哪一块田黄石是谁收藏的。按照周的推断,该书中介绍的近百方田黄石拍卖精品,如果有一天再被带到《鉴宝》节目组,央视请我再去“鉴宝”、估价,那岂不又如周先生所讲:“这是靳志忠的,因为和他书中的一模一样”。又如,在我的田黄石研究室中,有清代周尚均大师雕的《笑佛》田黄石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杨玉旋大师用鸡油黄田黄石雕的《观音》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还有北京荣宝斋的“田黄王”照片,如果哪一天这三方田黄中的某一件被请到央视《鉴宝》现场,而我又出任鉴定专家,那结论只能有一个:“我在靳志忠的田黄石研究室看到这张照片,自己的东西自己鉴”,这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三、关于价格,给180万元并不是高价。各位观众可能还记得,宝物持有者朱先生现场开价是500万元,如果有意开高价至少要给580万元或600万元。为什么才给了180万元呢?在正式出场前,几位专家也一起商量过,且央视《鉴宝》节目的制片人和主编也多次讲:“专家给价要实事求是,绝不能炒作。”所以专家鉴定团研究后,给了180万元这样的价格,当时持宝人非常不满意。那么这块橘皮黄田黄冻,如果进入市场,到底什么价格呢?我想至少应在300~400万元人民币。为什么呢?有实例为证:一是王敬之先生在《鉴识田黄》一书中,刊登了1998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一块田黄石摆件,约重140克,清代,成交价港币240万元。
另一个实例,北京翰海1998年8月拍出一块清代田黄石印章,尺寸是9×3.5×3.5厘米,重190克,成交价为人民币104.5万元。
第三个例证,《收藏·拍卖》杂志2004年第3期刊登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一块4.3×4.3厘米的乾隆“契理在寸心”田黄印章,重约140克左右,成交价格790.24万港元(约合人民币800万元)。
据此,难道说这块田黄冻石给180万元是高价吗?且业内人士都说此估价太低了。
再有周文中也讲,这是一方“少见的长方形”印石,应该说在所有拍卖田黄石的记录中,没有见到过,属稀世珍宝,如果该方田黄石拍卖,我预计价格远远高于180万元人民币。(责编:池亦欣)
背景资料链接(《艺术市场》2004年第12期杂志所刊相关文章):
如此“鉴宝”真实性何在?
文/周立峰
央视二套的《鉴宝》争议颇多,我也想提一件值得怀疑的事。今年9月11日(周六)《鉴宝》的重头戏是天津藏友朱先生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田黄冻印石,我爱好篆刻,故特别专注观看。当时“鉴定专家”天津(同是天津的!)保险公司的靳志忠给出的是180万元人民币。但随后翻开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我发现封面和第29页上一模一样地刊有一件质地同为“橘皮黄田黄冻”、雕钮同为“三螭争雄”、底边同为未刻字且是少见的长方形(一般为正方形或椭圆形)4.5×3.8×9.5厘米、重量也同样“巧合的”352.5克的田黄印石!而该书作者及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当期《鉴宝》栏目的“鉴宝专家”靳志忠!自己的藏品自己鉴定估价,这种“鉴宝”价值何在?真实性何在?
央视二套《鉴宝》栏目对此方印石的鉴定过程。
藏品名称:橘皮黄田黄冻印石
收藏者:朱廷哲
藏品来历:家传之物
藏品特征:这件田黄印石,颜色为橘皮黄色,高9.5厘米、宽4.5厘米、厚3.8厘米,形态方正,重量为352.5克。印钮部分雕刻五龙,其中三条龙盘绕印石顶部,两侧借用皮子又雕出两条小龙。印石里面有一条很细的横向红线穿石而过。
相关资料:(略)
鉴定专家:靳志忠,天津市石学会会长,从事印石鉴赏工作30年。
专家评述:给180万元的价格主要有三点理由。第一点,这一块真品田黄石,而且是橘皮黄田黄冻,是属田黄石当中的极品。第二点理由它的年代,过去田黄石,像这样比较宽、高大的田黄石,都是御用的不可能在百姓家里,因为方田黄它是通过椭圆形的田黄切割下来,我们在近代根本就看不到这种东西。所以它的年份,石料的年份,大体是清朝的中后期。那么第三点理由,三条龙除了神态栩栩如生以外,很关键我们看它的龙的毛发,雕得非常精细,那种刻似刀法非常优秀,100多个毛发没有一个断的,没有很深的功力是雕不出来的。我给的价格应该是最低的价格,如果这块田黄石进入市场流通,它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专家鉴定团估价:180万元人民币
(以上所刊不代表本刊观点)
■2005年3期《收藏界》推介文章
■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收藏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天天鉴宝联手云南卫视《人间国宝》共同打造2020-02-17
- 数百藏家涌入海丝艺术品中心“鉴宝”2019-10-10
- 2019上海中福首届大型民间藏品交易会暨3·12019-03-14
- 在鉴定界,靠“道听途说”寻找佩奇是大忌2019-01-28
- 唐朝这位鉴宝名相,居然也收过赝品2018-08-02
- 赝品泛滥原因几何2018-04-26
- 北京市文物公司与中国书店联合开展公益鉴宝2018-03-30
- 大型鉴宝活动走进广州 央视鉴宝专家蔡国声亲2018-03-26
- 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推免费鉴宝 专家:收藏量力2018-02-28
- 如何区别仿古瓷器2016-12-0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