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仿制与鉴定:道高还是魔高

作者:策划 《宝藏》编辑部 2005-03-09 16:34:15来源:《宝藏》
A- A+
  瓷器作伪之法大体可以归为四种:

  一是整器作伪。后人根据前代器物,照原物或者文献图片仿制。为使所仿之器更酷似真品,往往来用烟熏(用香火烟熏做旧,但闻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造假者还发明用含有蜡僵石的杂土,粉碎成细面后裹瓷重烧,烧出来后新瓷火气全无,河北省邯郸一带用此方法烧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一度使众多藏家上当。

  二是部分作伪。后补或后配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安柄、镶流等。这一部分的器物在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过一段时间仍会显出原形。

  三是后加款识。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一种方法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有人就在宋影青瓷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无款的或者是有款但已损坏或者是款识普通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器底。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四是后加彩。具体表现手法有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这样康熙时脱釉的旧器,就被施描成了墨地三彩;还可以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最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瑯彩、金彩等更为名贵的品种。
瓷器作伪仿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鉴定、辨伪的难度越来越大。而鉴定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从瓷器本身入手,主要观察胎质、造型、釉色这三点。先说胎质,“瓷质之贵,在于瓷泥”,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烧制成器所表现出的胎骨各具特色。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区别就更大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很难找到与当时相同的瓷土。再看造型,历代仿制作伪之器,要么是照真品原物仿,虽然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不可能完全一致。要么,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相差的就更远了。而釉色上,历代瓷器的釉药多为瓷工经验所得而没有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仿古瓷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的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就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也是难度很大,这都为鉴定、辨伪提供了依据。

  除了传统鉴定手段外,科技鉴定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鉴定是用无损测试方法测定瓷器的化学成分,看是否有现代化工燃料在里面。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现在做高仿的人花钱做出样品来让仪器测定,测出后就知道配方是什么,哪种元素多哪种少,回去调整,结果调整出来后再去化验,仪器就显示全是真的了。这说明科技鉴定的结论也只是参考,不能作为依据。而用更先进的光谱技术,测定釉的老化系数,可以将器物的时间卡在一百年左右,再结合专家的传统鉴定,那高仿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推荐关键字:仿制与鉴定 宝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