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仿制与鉴定:道高还是魔高
作者:策划 《宝藏》编辑部 2005-03-09 16:34:15来源:《宝藏》
A-
A+
瓷器作伪之法大体可以归为四种:
一是整器作伪。后人根据前代器物,照原物或者文献图片仿制。为使所仿之器更酷似真品,往往来用烟熏(用香火烟熏做旧,但闻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造假者还发明用含有蜡僵石的杂土,粉碎成细面后裹瓷重烧,烧出来后新瓷火气全无,河北省邯郸一带用此方法烧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一度使众多藏家上当。
二是部分作伪。后补或后配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安柄、镶流等。这一部分的器物在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过一段时间仍会显出原形。
三是后加款识。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一种方法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有人就在宋影青瓷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无款的或者是有款但已损坏或者是款识普通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器底。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四是后加彩。具体表现手法有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这样康熙时脱釉的旧器,就被施描成了墨地三彩;还可以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最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瑯彩、金彩等更为名贵的品种。
瓷器作伪仿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鉴定、辨伪的难度越来越大。而鉴定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从瓷器本身入手,主要观察胎质、造型、釉色这三点。先说胎质,“瓷质之贵,在于瓷泥”,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烧制成器所表现出的胎骨各具特色。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区别就更大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很难找到与当时相同的瓷土。再看造型,历代仿制作伪之器,要么是照真品原物仿,虽然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不可能完全一致。要么,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相差的就更远了。而釉色上,历代瓷器的釉药多为瓷工经验所得而没有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仿古瓷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的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就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也是难度很大,这都为鉴定、辨伪提供了依据。
除了传统鉴定手段外,科技鉴定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鉴定是用无损测试方法测定瓷器的化学成分,看是否有现代化工燃料在里面。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现在做高仿的人花钱做出样品来让仪器测定,测出后就知道配方是什么,哪种元素多哪种少,回去调整,结果调整出来后再去化验,仪器就显示全是真的了。这说明科技鉴定的结论也只是参考,不能作为依据。而用更先进的光谱技术,测定釉的老化系数,可以将器物的时间卡在一百年左右,再结合专家的传统鉴定,那高仿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是整器作伪。后人根据前代器物,照原物或者文献图片仿制。为使所仿之器更酷似真品,往往来用烟熏(用香火烟熏做旧,但闻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造假者还发明用含有蜡僵石的杂土,粉碎成细面后裹瓷重烧,烧出来后新瓷火气全无,河北省邯郸一带用此方法烧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一度使众多藏家上当。
二是部分作伪。后补或后配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安柄、镶流等。这一部分的器物在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过一段时间仍会显出原形。
三是后加款识。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一种方法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有人就在宋影青瓷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无款的或者是有款但已损坏或者是款识普通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器底。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四是后加彩。具体表现手法有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这样康熙时脱釉的旧器,就被施描成了墨地三彩;还可以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最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瑯彩、金彩等更为名贵的品种。
瓷器作伪仿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鉴定、辨伪的难度越来越大。而鉴定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从瓷器本身入手,主要观察胎质、造型、釉色这三点。先说胎质,“瓷质之贵,在于瓷泥”,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烧制成器所表现出的胎骨各具特色。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区别就更大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很难找到与当时相同的瓷土。再看造型,历代仿制作伪之器,要么是照真品原物仿,虽然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不可能完全一致。要么,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相差的就更远了。而釉色上,历代瓷器的釉药多为瓷工经验所得而没有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仿古瓷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的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就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也是难度很大,这都为鉴定、辨伪提供了依据。
除了传统鉴定手段外,科技鉴定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鉴定是用无损测试方法测定瓷器的化学成分,看是否有现代化工燃料在里面。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现在做高仿的人花钱做出样品来让仪器测定,测出后就知道配方是什么,哪种元素多哪种少,回去调整,结果调整出来后再去化验,仪器就显示全是真的了。这说明科技鉴定的结论也只是参考,不能作为依据。而用更先进的光谱技术,测定釉的老化系数,可以将器物的时间卡在一百年左右,再结合专家的传统鉴定,那高仿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宝藏-万竹精舍臻品展 | “多元化和国际化视2021-08-01
- 现场 | 在历史长河中去感受艺术 宝藏-万竹精2021-07-25
- 丹麦传奇国王宝藏出土2018-05-03
- “阿富汗国家宝藏”亮相郑州博物馆2018-05-30
- 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力邀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唤2017-03-21
- 成吉思汗陵墓找到了?传言有宝藏2017-03-09
- 【雅昌快讯】福运到 宝藏到:浙江自然博物馆2017-01-18
- 有迹可寻的10大宝藏 找到任何一个都能一夜暴2016-01-12
- 神秘宝藏何处寻?黄金列车藏山洞 海底沉船文2015-09-17
- 迈克尔·杰克逊家族财产拍卖 低价起拍宝藏2014-09-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