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淘宝第三城”进入休闲时代

2005-03-07 08:53:14来源:《四川日报》
A- A+
  忽如一夜春风,收藏这个原本“小众”的爱好,在传奇的升值潜力与漫天的舆情宣扬中成为热点。

  目前省内有收藏爱好者160万,成都就有80万,国内收藏市场交易总额远在百亿元之上。透过收藏品市场的喧嚣,一幅热热闹闹的“藏宝图”跃然眼前,其中,不乏动人故事、凡人情趣,也不乏乱相丛生———

  盛世收藏日渐升温

  “乱世散藏,盛世收藏”,对国人来说,收藏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来临。

  一些简单的数字可以证明收藏已成为投资热点:2004年,苏富比香港春拍成交额达4.45亿港元,创历年之最;中国嘉德春拍入账3.6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多年的“霸主”地位丝毫不颓。2004全年,中国各大拍卖行的总成交额高达69亿元人民币。业内估计,加上民间交易,全年的收藏市场交易总额远在百亿之上。

  在收藏惊爆巨额成交的同时,广泛的民间收藏热正在兴起。据有关部门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收藏爱好者,目前已不低于6800万人。

  在四川,收藏市场同样一日千里。据省文物总店副总经理李天勇介绍,仅仅十几年前,成都古玩艺术收藏市场还是一个沉寂的市场,敢于跻身这个市场的人相当有限,许多现在已经难得一见的好东西,以相当低的价格就卖给了外地客商。但最近几年,尤其在新《文物法》2003年7月1日实施以后,在个人保存文物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的情况下,收藏大行其道,本地购买力明显增强。据李天勇估算,成都某古玩市场以前一年的交易额不过一两千万元左右,但去年却已在5000万元以上。

  专家分析,有三个原因,促成了收藏热的一再升温。一是闲时怡情。如今的普通百姓,有了闲钱,也有闲暇。“有钱有闲”的人群,成为收藏大军中的主力。二是“热钱”入市。国内甚至海外一些大亨级人物打着各自不同的算盘,以巨资介入收藏市场,金钱堆砌出一个又一个“神话”。三是“财富”示范。媒体开办藏宝节目的热浪一波接着一波,天价竞拍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财富传奇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跟风。

  也是在同样复杂的原因促成下,玩家与日俱增的这一市场,从一开始就显得鱼龙混杂、“乱相”横生。

  收藏市场“乱相”解析

  乱相一

  “热钱”乱打广告

  2004年6月,北京翰海春拍会。南京一家公司在拍卖师落槌前的最后一次举牌,令业界瞠目结舌:6930万元拍下海派国画家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创下新的中国书画拍卖记录。这一轰动事件,事后引来各种猜测,一种有意思的说法是,此举醉翁之意不在“画”,而是别有一番“深”意。“这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广告手段的崛起。”艺术品评论家传智这么分析,“或许是在提示这幅画在今后的岁月中,还有不可低估的升值潜力。”如同当年的股市一样,不断地制造涨停,可以吸引不明就里的人盲目跟风。

  强势资本介入收藏,在今天已经算不上新闻。“热钱效应”,近年来吸引了流失海外的大批藏品回流。这虽然是盛世收藏的标志,但也有藏家不无忧虑地说:“部分古玩一步登天的价格,或许早已高到提前预支20年增值潜力的地步!”

  在如今的收藏界,流行一种观点,只要货真,就不怕价高,买了肯定会升值。但专家认为这种判断不尽正确:“价高也有个限度,脱离了藏品本身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而炒作出来的离谱天价,谁也不敢肯定在接手之后不会被‘套牢’。古玩艺术品市场所泛起的泡沫,最终也会有吹破的一天。”

  乱相二

  赝品搞乱市场

  新年伊始,在由四川天意拍卖公司和陕西文达拍卖公司联合主办的今年四川第一场大规模书画拍卖会上,名家大师的手笔纷纷流标。标的总数280幅,最终成交的作品只有50多幅,成交总额不到18万元。拍出藏品中单价最高的是一幅傅抱石山水册页,价格也不过5.5万元。

  一边天价不断,一边冷冷清清。行家说,这不是偶然的“滑铁卢”。“近年来成都组织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基本上是拍一场,亏一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鲁先生分析,成都艺术品拍卖的冷清,当然有“热钱”冷落的原因,而根源则在于赝品泛滥。目前伪造字画主要有临摹本、仿本、假字画真题跋、改添款等几种,造假工艺发达,赝品越来越多,相当程度上打击了收藏爱好者的信心。

  在成都送仙桥,有位非常特别的“民间鉴定专家”,他的座右铭是永远说“假”。别人请他鉴定的东西基本上只有两个字:“假的!”他向记者袒露:“市场上来路不明的所谓精品,十有九假。我压在‘九’那边,错的概率当然不高!”因为会说“假”,他竟然在业内有了些名气。

  困扰收藏市场的一大难题正在于,由于收藏品的特殊,几乎不可能有统一的鉴定标准,更缺少令人信服的权威鉴定机构,在“人治”的状况下,很难避免出现这样的怪事:专家鉴定过的藏品到了拍卖公司被斥为赝品,而拍卖公司推出的拍品又被专家认为是假货,面对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藏家不知所措。

  “在文物鉴定这个圈子里,其实也不乏与某些股市评论家相似的人,别人的金元指挥棒挥向哪里,他们就鉴定到哪里。”一位老玩家说。

  乱相三

  真品价格混乱

  黄金有价玉无价。在收藏界,同样流行这样一句话,古玩真伪好鉴,价值难估。这恰恰为收藏品市场价格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不久前,清初王原祁(“四王”之一)的一个扇面在京拍出48万元。成都某藏家也有一幅王原祁的扇面,尺寸仿佛,且经启功、谢稚柳等名家鉴定为真迹,于是他联系上一家拍卖行,对方先是估价7万,见藏家不愿出手,估价一下飙升为20万。面对飘浮不定的估价,藏家只能望而却步。

  同一件作品,前后两次估价差距如此之大,背后藏着什么玄机呢?业界人士一语点破。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估价很低,拍卖行完全可以自己吃进;二是高估价,流标,但拍卖行照样可以抽取占估价10%的利润。

  去年12月6日,四川已故知名画家苏葆桢先生的作品《红棉蕉雨八哥颂》,在上海以110万元的天价成交,创下近年来川渝两地国画作品拍卖纪录。家藏一幅苏葆桢水墨纸本《黑葡萄》的成都藏家,遂多方联系出手,所得最高开价却不过10万元。

  王原祁、苏葆桢作品的“价格剪刀差”遭遇,实际上折射出当前收藏界内的价格无序。记者采访中还得知,成都一位瓷器收藏玩家,几年前花3.6万元买了个清嘉庆年间的淡描绣凳(属于瓷器),前年以6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另一个藏友。不久后即有买家找上门来,想以8万元的价格吃进,他顿感遗憾。而这遗憾在去年再次被放大,该绣凳出现在北京一次大型瓷器专卖会上,成交价格28万元。

  四川收藏鉴定家成勇评价:“价格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收藏者目前的一种浮躁心理,投机气氛太浓,冲淡了收藏的真实意义。”

  乱相四

  媒体胡乱吹风

  看着一些媒体关于收藏品的报道,专业人士常常笑得合不拢嘴。就在不久前,成都传出某地惊现唐代韦驮菩萨佛头的消息,让专家特别纳闷:韦驮的造像在宋元后才定型,唐代韦驮佛头怎么看都有早生的嫌疑。还有一家媒体为了一套民国石印的《增图全像三国演义》大做文章,不惜以“惊现百年善本”的慷慨之辞赠予,却不知这套书在旧书市场上,最多也就值三四百块钱。

  采访中,记者还偶遇一个声称有数幅“徐悲鸿真迹”的藏家,热情地邀请记者为他的藏品宣传。记者请上专家一同前往,结果见他拿出的所谓“画作”恶劣不堪,奔马肥胖有余,健俊难当,尤其是马臀部,画得跟犀牛一样。同去专家趁藏家不注意,手指沾点口水,轻轻一蹭卷末印章,指上立刻沾上些微殷红,原来是新钤之印。

  后来记者才得知,这位藏家早有利用媒体炒作的“习惯”。数年前不少媒体曾热炒的“八大山人精品惊现成都”,就是这位先生的“得意之作”。

推荐关键字:休闲时代 淘宝第三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