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四个贵州青年画家举办画展(图)
2005-03-01 09:32:44来源:《贵阳日报》
A-
A+
朱世伟的画:贵州的山与山中穿行的车。
当“酒廊+画展”、“仓库+画展”等形式在省外越来越多地被启用的时候,贵阳画界第一次接受了这样的形式,这种新兴的画展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贵阳画界对此有何感想,非传统中国画法又将面临怎样的现状?
“奇怪”的“四不像”作品展
2005年1月25日,贵阳德玛文化餐吧,一个名字奇怪的画展——“四不像”作品展在这里举行。
开展没有特定的仪式,在“德玛”小画廊似迂回的展厅里,画展显得随意而亲切,观展的主要是从事美术以及和美术有关的“圈内人”和记者,画展规模不大,来看画展的人却不少。
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圈内人”的亢奋和自己的困惑。原因是共同的——这种形式的画展、在贵阳甚至在省内,都是首次。
“圈内人”三五成群地在每一幅画前低声地交谈着。记者则在做着自我解惑的采访,面对媒体记者关于“四不像”作品一再的发问?作为作品展学术主持的蒲菱的回答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好像很简单又有些好笑——“因为四个人的作品一个不像一个”。
问与答之间表现出“异样”的原因是这种形式的展览不管是主创者还是记者都没有经历过。其实,对于如何看待这个展览,“四不像”作品展的主角——徐江跃、朱世伟、谷旭、夏炎认为:“‘四不像’只是个名字,就像大家看我们的画只是一种感觉,我们无法完全用文字去解释里面有什么内涵或者什么意图”。
然而,当我们真正的沉入其中就会发现,“奇怪”的“四不像”画展中有着更“奇怪”的共性。
徐江跃,1970年生于贵州威宁,毕业于贵州民院美术系,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2002年——2004年在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现正回国找工作。
朱世伟,1970年生于贵州正安,毕业于贵州民院美术系,现居贵阳,就职于某单位下属公司。
谷旭,1970年生于贵阳,毕业于贵州民院美术系,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现居贵阳,任教于贵州民院美术学院。
夏炎,1975年生于贵州铜仁,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9月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四个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都来自于贵州本土,都不以画画为职业,却都从开始接受专业培训的第一天开始,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画笔,他们画风不一,但都不成为一种定式,展现出一种新兴的画风———这些是他们的共性。
“四不像”画展的背后
在贵州省外很多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精神文化的丰富多样,不断举办的画展、音乐会、话剧表演等等,使得人们可以多层面地感受生活,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在贵阳,这些相对显得较为贫乏。是我们缺乏人才吗?答案似乎是这样的。45岁以上的贵州美术界知名人士之后,似乎找不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人,也数不出一场在全国业内知名的贵州个人画展,这个很明显的断层现象使得贵州画界在全国处于沉寂的尴尬之中。然而,与此同时是一批不以绘画为职业的年轻人在执着地进行着“地下创作”,他们以“单兵作战”的形式参加着国内的各种画展。
近年来,贵阳市举办过很多大型文化活动,但是对于本土美术界人才的展示,尤其是青年画家的展示显得很不够,同时也缺乏媒体的关注。
面对这样的困惑,身为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的青年画家董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也是我们圈内人的感受。并不是贵州画坛没人,而是很少有机会,没有平台,缺乏提供他们展示的活动,所以无法体现贵州青年画家的面貌,自然就会让大众感受贵州画坛后继无人。”
“此种类型画展的展出,在省外非常的普遍,临近贵阳的昆明创库就经常会有,这对于年轻画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而对于贵州,这是首次,于是我们年轻画家的感觉是很激动的。”
为什么会是“本土挣扎”?
“四不像”画展中的参展者大多参加过全国各种级别的画展,然而在本土以这种形式展出,对于他们都是第一次。
“对我们而言,能够在贵阳作这样的展出,确实很高兴,我们也希望贵阳、贵州能有一个很好的艺术氛围与环境,让我们在本地就能够很好地参与全国的发展,而不是感觉贵州与全国是断裂的,感觉到贵州的文化氛围与其他城市有太大的差距”,画展参与者夏炎说。
四位年轻的画家在他们的画中或多或少地掺杂了本土因素,这是他们对于自己生长的家乡的一种回报。
在朱世伟的画中大量地表现贵州的山和山中穿行的汽车,说到以此为题材的原因,朱世伟解释说:“没有特定地想过要去画什么,我画的都是我平时非常熟悉的生活和事物。因为我住在王五,每天回家都会看到很多的山,尽管一直有人在画,但是我觉得没有画出它的特质,是弱的,并不是很秀美的那种,但贵州的山是非常有特点的,我看到很多被开采了一半或者是一部分的山,还有在这样的山中穿行的汽车,于是就把它画了下来,然后就一直围绕这个题材在创作。”
谷旭的画则不断地在反映贵阳城市的夜景。
“因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熟悉这个城市,它便成为我们很多时候创作的中心,城市中很多细微的思考被留在了画中,甚至很多时候是以我们自己都并不太明了的方式”。在夏炎的画室,还可以看到他用这种方式对城市进行思考的一些作品。
画展留下的思考
其实,凭心而论,这是一次很小规模的画展,是一次几个没有什么名声的画家的展出,但是,这是几个年轻人关注社会文明与本土文化的表现。
董重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进贵州青年画家共同发展,他谈到目前贵州画界现状时,认真地说:“贵州青年绘画能够共同前进,是我一个很大的心愿。平时经常听见很多抱怨,说我们本土缺乏文化,其实我们拥有很大的文化暗流,但是如何使之健康发展,丰富社会文化,为社会提供良好精神享受,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目前,省外在积极探索‘oft’形式,这一次画展也可以归入这种形式,它不仅依赖于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持,而是多方面寻求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四不像’画展最初确立今年3月份在昆明创库举办,计划之外提前在贵阳本地举办了一场,这是让我们感到欣喜的,贵州的‘loft’形式也开始初露萌芽,是本土青年绘画的新开篇,它体现了年轻画家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立体性地关注自己的家乡。”
在北京工作的贵阳籍知名画家任晓林在谈及贵州当代绘画时说,沉寂了好些年的贵州绘画艺术大概就在这一、两年要出头了。而“四不像”画展带来的业界波动究竟是什么?贵州美术的发展将何去何从?是否会有大的变化都有待进一步的等候。
loft原意是建筑中的阁楼,现在指将工厂厂房改造成的艺术家工作室,保留原来厂房的结构和外观,在内部的大空间中重新布局,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空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逐渐衰落,后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对节约能源的共识,建筑师提倡对旧建筑改造利用,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并能继续使用的建筑,loft也就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在纽约,从苏荷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Chelsea区;在柏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心区的奥古斯特大街和利尼大街迁移到现在的西莫大街;在香港,先有油街后有牛棚,同样的历史一再重演,总是一批艺术家先发现这些宽敞萧瑟的旧厂房,以低廉的租金住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为文化空间的现象。最典型的是两个同样以loft为英文名字的艺术空间:北京的藏酷新媒体空间和昆明的创库。前者改造了北京机电研究院的厂房,后者则改造了昆明机模厂的厂房。此外还有上海的比翼艺术中心,上海苏州河畔的东廊画廊及大批艺术家工作室。
当“酒廊+画展”、“仓库+画展”等形式在省外越来越多地被启用的时候,贵阳画界第一次接受了这样的形式,这种新兴的画展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贵阳画界对此有何感想,非传统中国画法又将面临怎样的现状?
“奇怪”的“四不像”作品展
2005年1月25日,贵阳德玛文化餐吧,一个名字奇怪的画展——“四不像”作品展在这里举行。
开展没有特定的仪式,在“德玛”小画廊似迂回的展厅里,画展显得随意而亲切,观展的主要是从事美术以及和美术有关的“圈内人”和记者,画展规模不大,来看画展的人却不少。
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圈内人”的亢奋和自己的困惑。原因是共同的——这种形式的画展、在贵阳甚至在省内,都是首次。
“圈内人”三五成群地在每一幅画前低声地交谈着。记者则在做着自我解惑的采访,面对媒体记者关于“四不像”作品一再的发问?作为作品展学术主持的蒲菱的回答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好像很简单又有些好笑——“因为四个人的作品一个不像一个”。
问与答之间表现出“异样”的原因是这种形式的展览不管是主创者还是记者都没有经历过。其实,对于如何看待这个展览,“四不像”作品展的主角——徐江跃、朱世伟、谷旭、夏炎认为:“‘四不像’只是个名字,就像大家看我们的画只是一种感觉,我们无法完全用文字去解释里面有什么内涵或者什么意图”。
然而,当我们真正的沉入其中就会发现,“奇怪”的“四不像”画展中有着更“奇怪”的共性。
徐江跃,1970年生于贵州威宁,毕业于贵州民院美术系,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2002年——2004年在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现正回国找工作。
朱世伟,1970年生于贵州正安,毕业于贵州民院美术系,现居贵阳,就职于某单位下属公司。
谷旭,1970年生于贵阳,毕业于贵州民院美术系,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现居贵阳,任教于贵州民院美术学院。
夏炎,1975年生于贵州铜仁,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9月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四个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都来自于贵州本土,都不以画画为职业,却都从开始接受专业培训的第一天开始,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画笔,他们画风不一,但都不成为一种定式,展现出一种新兴的画风———这些是他们的共性。
“四不像”画展的背后
在贵州省外很多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精神文化的丰富多样,不断举办的画展、音乐会、话剧表演等等,使得人们可以多层面地感受生活,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在贵阳,这些相对显得较为贫乏。是我们缺乏人才吗?答案似乎是这样的。45岁以上的贵州美术界知名人士之后,似乎找不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人,也数不出一场在全国业内知名的贵州个人画展,这个很明显的断层现象使得贵州画界在全国处于沉寂的尴尬之中。然而,与此同时是一批不以绘画为职业的年轻人在执着地进行着“地下创作”,他们以“单兵作战”的形式参加着国内的各种画展。
近年来,贵阳市举办过很多大型文化活动,但是对于本土美术界人才的展示,尤其是青年画家的展示显得很不够,同时也缺乏媒体的关注。
面对这样的困惑,身为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的青年画家董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也是我们圈内人的感受。并不是贵州画坛没人,而是很少有机会,没有平台,缺乏提供他们展示的活动,所以无法体现贵州青年画家的面貌,自然就会让大众感受贵州画坛后继无人。”
“此种类型画展的展出,在省外非常的普遍,临近贵阳的昆明创库就经常会有,这对于年轻画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而对于贵州,这是首次,于是我们年轻画家的感觉是很激动的。”
为什么会是“本土挣扎”?
“四不像”画展中的参展者大多参加过全国各种级别的画展,然而在本土以这种形式展出,对于他们都是第一次。
“对我们而言,能够在贵阳作这样的展出,确实很高兴,我们也希望贵阳、贵州能有一个很好的艺术氛围与环境,让我们在本地就能够很好地参与全国的发展,而不是感觉贵州与全国是断裂的,感觉到贵州的文化氛围与其他城市有太大的差距”,画展参与者夏炎说。
四位年轻的画家在他们的画中或多或少地掺杂了本土因素,这是他们对于自己生长的家乡的一种回报。
在朱世伟的画中大量地表现贵州的山和山中穿行的汽车,说到以此为题材的原因,朱世伟解释说:“没有特定地想过要去画什么,我画的都是我平时非常熟悉的生活和事物。因为我住在王五,每天回家都会看到很多的山,尽管一直有人在画,但是我觉得没有画出它的特质,是弱的,并不是很秀美的那种,但贵州的山是非常有特点的,我看到很多被开采了一半或者是一部分的山,还有在这样的山中穿行的汽车,于是就把它画了下来,然后就一直围绕这个题材在创作。”
谷旭的画则不断地在反映贵阳城市的夜景。
“因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熟悉这个城市,它便成为我们很多时候创作的中心,城市中很多细微的思考被留在了画中,甚至很多时候是以我们自己都并不太明了的方式”。在夏炎的画室,还可以看到他用这种方式对城市进行思考的一些作品。
画展留下的思考
其实,凭心而论,这是一次很小规模的画展,是一次几个没有什么名声的画家的展出,但是,这是几个年轻人关注社会文明与本土文化的表现。
董重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进贵州青年画家共同发展,他谈到目前贵州画界现状时,认真地说:“贵州青年绘画能够共同前进,是我一个很大的心愿。平时经常听见很多抱怨,说我们本土缺乏文化,其实我们拥有很大的文化暗流,但是如何使之健康发展,丰富社会文化,为社会提供良好精神享受,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目前,省外在积极探索‘oft’形式,这一次画展也可以归入这种形式,它不仅依赖于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持,而是多方面寻求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四不像’画展最初确立今年3月份在昆明创库举办,计划之外提前在贵阳本地举办了一场,这是让我们感到欣喜的,贵州的‘loft’形式也开始初露萌芽,是本土青年绘画的新开篇,它体现了年轻画家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立体性地关注自己的家乡。”
在北京工作的贵阳籍知名画家任晓林在谈及贵州当代绘画时说,沉寂了好些年的贵州绘画艺术大概就在这一、两年要出头了。而“四不像”画展带来的业界波动究竟是什么?贵州美术的发展将何去何从?是否会有大的变化都有待进一步的等候。
loft原意是建筑中的阁楼,现在指将工厂厂房改造成的艺术家工作室,保留原来厂房的结构和外观,在内部的大空间中重新布局,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空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逐渐衰落,后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对节约能源的共识,建筑师提倡对旧建筑改造利用,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并能继续使用的建筑,loft也就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在纽约,从苏荷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Chelsea区;在柏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心区的奥古斯特大街和利尼大街迁移到现在的西莫大街;在香港,先有油街后有牛棚,同样的历史一再重演,总是一批艺术家先发现这些宽敞萧瑟的旧厂房,以低廉的租金住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为文化空间的现象。最典型的是两个同样以loft为英文名字的艺术空间:北京的藏酷新媒体空间和昆明的创库。前者改造了北京机电研究院的厂房,后者则改造了昆明机模厂的厂房。此外还有上海的比翼艺术中心,上海苏州河畔的东廊画廊及大批艺术家工作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晁谷虎年画展将在京举办2022-01-18
- “且行且吟”郑忠如斯说之283回眸2020年2021-01-15
- 不忘初心 汲古得新——朱赓博绘画展在荣宝2017-05-30
- “白鹏●密码”画展在三度半艺术空间开幕2019-04-06
- 陆一飞总策展: “2020一万个太阳大型公益画2020-10-10
- 陆一飞总策展:“2020一万个太阳大型公益画2020-10-10
- 文旅部2018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项目张2018-07-27
- 胡友臣个人画展在Nothing Gallery圆满开幕2020-07-01
- 有温度更知己|爱心汇聚暖流涌动,叶向礼画展2020-05-15
- 燕娅娅画展即将开幕 | 生活之光,艺术之美2020-04-26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