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承继传统法 更开新画境
——李锐雪竹作品赏析
2005-02-28 10:39:22来源:《中国书画报》
A-
A+
传统意义上的写意花鸟画,是以“鸟欲言、花欲语”为精神意趣上的追求,强调写生与传神,锤炼笔墨技法,纯化形象,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上的文人画格。李锐的写意花鸟画表明了他的创作的态度,即把握传统的精粹,强调以书入画,用水墨作为表达花鸟精神的主要载体,同时能够吸收水彩画中的技法,来增加花鸟画的感染力。作品意趣纵横,韵律生动,清淡质朴,呈现出宁静清新的个性气质。
如何运用传统的笔墨来表达花鸟画盎然生机,体现时代精神,这是当代花鸟画家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言:“作画如作文,立意布局新警,不然,缀辞徒工,不过陈言而已。”唐宋花鸟写生迭意,元代表胸逸气,将意境与意趣推向高峰。李锐的花鸟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以雪竹见长。
说起画竹,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唐宋到当代,文人墨客乐此不疲,高手如林。古代如文同、夏昶、石涛、郑板桥,当代的郭味蕖、柳子谷等高手都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作品。他们或工或写、或严谨或奔放,在表现技法上已十分完善,使后来者很难超越。然而事物总是要发展的,面对这种局面,李锐没有像有的画竹者那样甘心情愿地去重复前人,而是以清醒的洞察力去俯视前人所走过的路,肯定的同时也予以批判,寻求自己的立足点和突破点。郑板桥在题画竹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削尽繁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讲的是画竹之难和他本人对画竹的感悟。李锐正是以板桥精神激励自己,知难而进,顽强学习和探索的。他画竹始于青年时代,受教于著名画家柳子谷先生,从石涛、郑板桥入手而广及诸家,后来又受孙其峰、张立辰等名家的点拨和影响,留心于当代竹画精品,画风由工整趋向奔放。经过数十年艰苦的磨练,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格调。
前人的作品大多表现的是晴竹或风竹,画雨竹雪竹者极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往画竹高手多生活在多竹少雪的南方,缺乏对狂风暴雪生活的体验。李锐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美术院校,有着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数十年的北方生活体验和人生磨砺,对竹子的酷爱而经常去南国写生体验生活。他将南国的竹子放进了北方的漫漫雪原,营造出了雄浑博大的意境。李锐能描绘出这样的意境,说明他对北方特有的风光有了然于胸的深切感受,也体现了他深厚的生活基础。
李锐的雪竹画沿用了传统的留白法,墨竹有一种淋漓痛快之感。他下笔神速,挥写自如,他用健挺的线条与冲、破之法结合,使竹叶及枝干变化于隐约含蓄之中。背景吸收水彩画技法,用肌理制造出大雪纷飞的气氛。又通过鸟雀丰富画面,表现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使整幅作品显出清新、博大的意境。观李先生的作品确实有能让人眼目一新的愉悦和清爽,给人以启发和激励。
面对当前一些花鸟画家为了迎合大展和市场而把作品搞得十分花俏繁冗,缺乏笔墨趣味而流于制作的倾向,李锐不为所动。他始终坚守阵地和信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多品位和多元化并存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确立自己的画风,但格调不能降低。他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代表着它的民族性,只有具有民族性才能具有世界性。钢琴替代不了古筝,芭蕾舞替代不了京剧,色彩斑斓的西画法代替不了中国水墨画的丰富美。关键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必须经过再创造才能使其焕发生机,画家的创作而不是复印式的再版或摹仿。他在其《写意雪竹》一书的后记中说:“任何上下求索得来的成果同样是来之不易,得到它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完善它和确立它也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无所事事,成功与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虚度时光。”我坚信刚过花甲之年的李锐正处在书画创作的最佳年华,以他的人品和画品、才情和毅力,今后定会有更独到的探索和更佳的硕果。(附图为李锐的作品)
如何运用传统的笔墨来表达花鸟画盎然生机,体现时代精神,这是当代花鸟画家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言:“作画如作文,立意布局新警,不然,缀辞徒工,不过陈言而已。”唐宋花鸟写生迭意,元代表胸逸气,将意境与意趣推向高峰。李锐的花鸟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以雪竹见长。
说起画竹,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唐宋到当代,文人墨客乐此不疲,高手如林。古代如文同、夏昶、石涛、郑板桥,当代的郭味蕖、柳子谷等高手都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作品。他们或工或写、或严谨或奔放,在表现技法上已十分完善,使后来者很难超越。然而事物总是要发展的,面对这种局面,李锐没有像有的画竹者那样甘心情愿地去重复前人,而是以清醒的洞察力去俯视前人所走过的路,肯定的同时也予以批判,寻求自己的立足点和突破点。郑板桥在题画竹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削尽繁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讲的是画竹之难和他本人对画竹的感悟。李锐正是以板桥精神激励自己,知难而进,顽强学习和探索的。他画竹始于青年时代,受教于著名画家柳子谷先生,从石涛、郑板桥入手而广及诸家,后来又受孙其峰、张立辰等名家的点拨和影响,留心于当代竹画精品,画风由工整趋向奔放。经过数十年艰苦的磨练,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格调。
前人的作品大多表现的是晴竹或风竹,画雨竹雪竹者极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往画竹高手多生活在多竹少雪的南方,缺乏对狂风暴雪生活的体验。李锐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美术院校,有着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数十年的北方生活体验和人生磨砺,对竹子的酷爱而经常去南国写生体验生活。他将南国的竹子放进了北方的漫漫雪原,营造出了雄浑博大的意境。李锐能描绘出这样的意境,说明他对北方特有的风光有了然于胸的深切感受,也体现了他深厚的生活基础。
李锐的雪竹画沿用了传统的留白法,墨竹有一种淋漓痛快之感。他下笔神速,挥写自如,他用健挺的线条与冲、破之法结合,使竹叶及枝干变化于隐约含蓄之中。背景吸收水彩画技法,用肌理制造出大雪纷飞的气氛。又通过鸟雀丰富画面,表现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使整幅作品显出清新、博大的意境。观李先生的作品确实有能让人眼目一新的愉悦和清爽,给人以启发和激励。
面对当前一些花鸟画家为了迎合大展和市场而把作品搞得十分花俏繁冗,缺乏笔墨趣味而流于制作的倾向,李锐不为所动。他始终坚守阵地和信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多品位和多元化并存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确立自己的画风,但格调不能降低。他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代表着它的民族性,只有具有民族性才能具有世界性。钢琴替代不了古筝,芭蕾舞替代不了京剧,色彩斑斓的西画法代替不了中国水墨画的丰富美。关键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必须经过再创造才能使其焕发生机,画家的创作而不是复印式的再版或摹仿。他在其《写意雪竹》一书的后记中说:“任何上下求索得来的成果同样是来之不易,得到它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完善它和确立它也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无所事事,成功与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虚度时光。”我坚信刚过花甲之年的李锐正处在书画创作的最佳年华,以他的人品和画品、才情和毅力,今后定会有更独到的探索和更佳的硕果。(附图为李锐的作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李锐东京画廊上演“真空”好戏2013-08-06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