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哥特时代的法国古艺术和新艺术

作者:李峥 2005-02-22 08:13:20来源:《京华时报》
A- A+
  1163年,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开始兴建,历史上最早的流派———巴黎圣母院乐派随之形成。此乐派开创了早期复调形式孔杜克图斯(Con?鄄ductus),并将更早的复调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的结构加以完善。两种复调形式很简单,前者以世俗歌曲或者作曲家自创旋律为基础,加一个声部;后者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加一到三个声部。

  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人物是莱昂宁(Leonin,约1159-约1201)和佩罗坦(Per?鄄otin,约1160-1240),所作奥尔加农和孔杜克图斯带有中世纪所特有的世俗味道,有些以钟铃或固定式管风琴做简单伴奏。14世纪初的音乐著述家通常将包括圣母院乐派在内的13世纪复调风格称为“古艺术”,以此来与新时代复调风格相区别。

  马肖(Machaut,约1300-1377)是“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封建体制开始解体的变革时代,新的艺术观和美学概念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造就了其简朴而直率的风格。所作四声部《圣母弥撒曲》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复调弥撒曲,旋律古朴迷人,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5部分。马肖去世后,“新艺术”宣告结束。

  15世纪初,伯艮第(Bour?鄄gone)宫廷中的音乐家们形成了著名的伯艮第乐派,并开始尝试抛开复杂对位技巧,采用明确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倾力于世俗音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佛兰芒乐派奠定了基础。班舒瓦(Binchois,约1400-1460)是这一乐派的重要成员,他创作了许多世俗尚松(Chanson),曲调优美,词句巧妙,往往以竖笛和琉特琴伴奏。

  与之同时代的迪费(约1400-1474)成为佛兰芒乐派的先驱者,他是一位抒情大师,发展了一种美妙柔和的音乐语言。《“面色苍白”弥撒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采用叙事歌《如果我的面色是苍白的》作为弥撒曲的基础,其音乐洋溢着生机,丰满而富于变化,充满人性的光辉。通过这一作品,迪费完成了音乐风格从哥特到文艺复兴的转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