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鲇鱼效应”

作者:吕静莲 2005-01-26 08:47:39来源:《南方都市报》
A- A+
  【热点追踪】

  “沈阳中正拍卖行”、“303号买家张姝婷”是近期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焦点。从去年岁末开始,一整场恶意竞拍、炫耀巨款、提起诉讼的大戏在那遥远的东北角有滋有味地上演,吸引了全国各地藏家和各大媒体的探求与揣度,对此展开的讨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并将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触摸到问题的核心。

  【事件回顾】

  清朝陆远的《岁朝喜庆图》起拍价120万元人民币,按惯例,最终成交的合理价位应该在1000万至1400万左右。但沈阳中正拍卖当日的叫价却陷入一种疯狂状态,以每2秒抬升万元的价格一路飙升,飙到1000万以上时整个拍卖场就只剩下303号和150号两个买家。张姝婷在将画价抬升至3600万之后突然抽身而出,玩了个空手道,把这一天价窟窿留给了150号的那位浙商。

  然而在当天其他更多的竞拍中,这位叫张姝婷的大学女生“得手”了,以750多万元的总价拍走了书画专场95%的拍品,下午就被拍卖行“以涉嫌恶意竞拍”为由强行清出拍卖现场。

  在需付30%预付款的3天期限最后来临之际,张姝婷携300万元巨款现身该拍卖行,在炫耀实力之后仅留下一张要求解除750多万元购买合同的律师函,声明中正拍卖行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违反保密义务,对其商业投资运作和当事人带来极大伤害;并且中正称其是“恶意竞拍”并无道理地剥夺了张的拍卖权,造成名誉受损,张要求中正赔偿并公开道歉。

  之后,中正拍卖行决定在1月23日举行拍卖会,再次拍卖张姝婷竞得的部分拍品,然后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两次拍卖的差价及发生的费用。

  在回顾整理了这一全国瞩目的事件的完整过程之后,我们不由得提出一个问题,张姝婷究竟玩得什么把戏,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委托人究竟是谁?

  “不管其中是否有所谓的黑幕存在,毫无疑问这都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件丑闻,暴露了这一行业的不规范与不健全。”业内人士如是说。的确,沈阳拍卖事件或许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揭开了这一市场的疮疤——为数不少的拍卖会中存在着一批让拍行或喜或忧的“鲇鱼”,他们迅速地扭动身躯,全力激活拍卖氛围,不断抬高拍品价格。

  沈阳当地的一家媒体曾经接到读者报料,声称张姝婷可能是受其他拍卖行的指使,因为当时在她身边出谋划策的男子是某拍卖行负责人的弟弟。又有人怀疑这是张姝婷和拍卖行一起作秀的演出,期望借此抬高知名度和拍卖品价格。沈阳中正的总经理何兴利坚决否认了这一猜测,称自己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炒作,因为这不但使数百万元的佣金拿不到手,还会影响拍卖行的牌子。

  究竟是竞争者搅局还是沈阳中正剑走偏锋,我们目前尚不得而知,然而这样的“鲇鱼效应”在拍卖界已经习以为常,有的是冲动型买家的自发行为,有的则很难摸清来龙去脉。

  有时拍卖会上的买受人与委托人其实是一伙的,他们竞买自己的东西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哄抬价格,为拍品“定价”,寄希望于第二次再流通;再就是希望能“钓”到那些喜欢跟风不太懂行的买家,“用‘托儿’做诱饵来‘钓鱼’”。

  而有时在拍卖会上无论出价多高,总会有一个人志在必得与你对着干。这是拍卖公司为达成交易在迁就买卖双方的暗箱操作要求,虽然也会发出拍卖会的公告,但只是走个过场的程序,实际上并不希望有人来报名,一旦有人来报就有可能撤拍或是找人抬价再事后流拍,过一阵子再来重新竞拍,最终将其卖给想卖的人。

  有些拍卖行之所以会自己喂养“鲇鱼”来制造拍卖黑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创纪录。拍卖是一个黑洞行业,谁的最终成交价越高,好东西和大买家就会越向那家公司集中。这样有了好东西和大买家,又可以拍出更好的价钱,再吸引更多、更好的东西和更多、更大的买家,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拍卖会上都有怂恿价格上扬的“鲇鱼”存在,有时拍卖会上则是买家们在拍前串通好,以控制成交价。他们之间往往不竞争,会在拍卖会之前串通约定好价位,来控制、垄断最终的成交价。据悉,约定最终成交价范围的方法有私下进行模拟拍卖,通过内部竞争决定最高出价和最高出价者,或是以协议、抓阄等来决定。




>>雅昌艺术网 专题>>>“闹剧”神秘阔绰女原是大四女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