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紫砂壶:一两砂泥一两金
——“东瓦窑陶艺坊”创始人吴扣华访谈
作者:飞天 2005-01-24 14:12:15来源:《艺术市场》
A-
A+
【编者按】: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丁山镇的中国宜兴紫砂壶,曾有“一两砂泥一两金,寸金难买寸金泥”的俗语。如今,宜兴紫砂陶业部分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所制紫砂壶,其价已远超同等量的黄金价格。
宜兴紫砂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紫砂陶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具有多种天然的色彩,而且可塑性极佳,能仿制各种器物。再加上工匠、文人和艺术家的精雕细琢,成为了一件件艺术珍品。
这一期的“个性艺术”,就邀请“东瓦窑陶艺坊”的吴扣华先生来谈谈他和他的紫砂陶艺。
【记者】:我知道您是1982年高中毕业进入宜兴紫砂厂学艺的,当时怎么想去学习紫砂陶艺的呢?或者说,紫砂陶艺有哪些方面吸引了您?
【东瓦窑陶艺坊创始人吴扣华】:在校期间,我曾到紫砂厂去看工艺师们做壶。看到泥巴经过火烧,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硬、紫油油的陶艺品时,我就很激动,被那种神奇的力量所折服。心里暗自思量:以后能成为创造民族工艺的一员,该多好啊!
1982年毕业后,恰好赶上紫砂厂招徒工,我就去应聘了。因为我是高中毕业生,在当时学历算高的,所以被分配到了厂里最好的工种——陶刻。为了能让我们对紫砂壶的制作有更深刻的了解,厂里还聘请了退休老师(老书画家)吴汝连先生前来执教,边学习书画,边学习陶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在学徒时的刻苦努力,是我从事紫砂艺术最重要的环节。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于是便去江苏省陶校进修陶艺课程。
因为紫砂的分工比较明确,大体有刻坯、陶刻、烧窑、练泥等,都是必须专职学习的。而我不满足只学“陶刻”一样,所以又另拜师学习了其他技术。这段时间的学习为我以后的紫砂陶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宜兴紫砂壶的特点?
【吴扣华】:紫砂泥含铁量高,使紫砂发红和紫色,在泡茶过程中渗透出来的铁离子,对人体十分有利。颗粒介于泥和沙之间烧成的紫砂壶,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泡茶透气,不易变质。以前台湾一本杂志曾报道过一项实验,证明用多种茶具泡茶,泡出的茶色、香味、口感,紫砂茶具是最出色的。
紫砂壶的特征是用得越旧越漂亮,越有“玉”的质感,有“紫玉含砂”之说。买到了一把好壶会让人产生真情,受用一生,甚至会有人将它带入“土中”相伴。
【记者】:“东瓦窑陶艺坊”是您一手创办的,从1993年到现在,让您不断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吴扣华】:1993年,企业开始改制,我们由工厂转回作坊,因为我们夫妇两人都是制壶的,家住在丁蜀镇东瓦窑自然村,才题名“东瓦窑陶艺坊”。其实就是夫妻两人在家搞创作,边制陶边耕作,现在我们已经变成职业陶艺家了。
紫砂陶艺的创作源于古代陶瓷、玉器、青铜器等中国传统艺术。古代艺术品的研究和喜爱是必要的,而且都是我创作的营养品。一件好的作品,融汇了传统的精工巧艺,以及我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对现代美术的理解。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是我创作的目标,或许数年之后,我们“东瓦窑陶艺坊”的精作将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品。
【记者】:您的作品多次获奖,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新词汇”和“新形态”这两个形容陶艺的词,您可能不会太陌生,您是怎么看待紫砂陶艺的创新呢?
【吴扣华】:我的获奖作品,如“喜上眉梢壶”,采用宜兴最精纯的紫砂泥料全手工制作而成,其表现造型中流动的线条体现着现代审美特点,而全手工贴梅花和书画陶刻又体现着传统的美感。壶盖里面还有我的落款,可以说一个壶盖(有款、有工)也是一件艺术品。
“一条龙组合壶”是我1998年制成的精品。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题材一直为各朝代艺术家所看重。我创作的“一条龙组合壶”由四把壶组合而成,整体造型为龙形,以根雕、树桩的形式,用最精纯紫砂陶土制成,而且四把壶每把都可以单个使用,每把壶上也都有我的书刻和全手工贴花。
我理解的好的现代陶艺是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有好的工艺,也有现代理念。紫砂陶艺则更讲求实用性,要有内涵、有个性、有精工、有传统的协调(即传统的影子)和现代的审美,并讲求多种工艺的结合。
【记者】:有人说今日的陶艺似乎已成了一个只供陶艺家自娱自乐的“孤岛”,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吴扣华】:紫砂陶艺不同于现代陶艺。现代陶艺讲求理念,按自己的理念随心所欲创作,不讲求传统工艺,传统基本功等等。有时会比较抽象,含糊,只有其本人能看懂,所以有“自娱自乐的孤岛”之说。而紫砂陶艺,与日本的器皿陶艺一样,要求制作的准确性,讲究制作时的基本功,力求协调性(如壶,要求嘴、把之间的协调),不然就不实用了。
宜兴紫砂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紫砂陶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具有多种天然的色彩,而且可塑性极佳,能仿制各种器物。再加上工匠、文人和艺术家的精雕细琢,成为了一件件艺术珍品。
这一期的“个性艺术”,就邀请“东瓦窑陶艺坊”的吴扣华先生来谈谈他和他的紫砂陶艺。
【记者】:我知道您是1982年高中毕业进入宜兴紫砂厂学艺的,当时怎么想去学习紫砂陶艺的呢?或者说,紫砂陶艺有哪些方面吸引了您?
【东瓦窑陶艺坊创始人吴扣华】:在校期间,我曾到紫砂厂去看工艺师们做壶。看到泥巴经过火烧,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硬、紫油油的陶艺品时,我就很激动,被那种神奇的力量所折服。心里暗自思量:以后能成为创造民族工艺的一员,该多好啊!
1982年毕业后,恰好赶上紫砂厂招徒工,我就去应聘了。因为我是高中毕业生,在当时学历算高的,所以被分配到了厂里最好的工种——陶刻。为了能让我们对紫砂壶的制作有更深刻的了解,厂里还聘请了退休老师(老书画家)吴汝连先生前来执教,边学习书画,边学习陶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在学徒时的刻苦努力,是我从事紫砂艺术最重要的环节。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于是便去江苏省陶校进修陶艺课程。
因为紫砂的分工比较明确,大体有刻坯、陶刻、烧窑、练泥等,都是必须专职学习的。而我不满足只学“陶刻”一样,所以又另拜师学习了其他技术。这段时间的学习为我以后的紫砂陶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宜兴紫砂壶的特点?
【吴扣华】:紫砂泥含铁量高,使紫砂发红和紫色,在泡茶过程中渗透出来的铁离子,对人体十分有利。颗粒介于泥和沙之间烧成的紫砂壶,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泡茶透气,不易变质。以前台湾一本杂志曾报道过一项实验,证明用多种茶具泡茶,泡出的茶色、香味、口感,紫砂茶具是最出色的。
紫砂壶的特征是用得越旧越漂亮,越有“玉”的质感,有“紫玉含砂”之说。买到了一把好壶会让人产生真情,受用一生,甚至会有人将它带入“土中”相伴。
【记者】:“东瓦窑陶艺坊”是您一手创办的,从1993年到现在,让您不断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吴扣华】:1993年,企业开始改制,我们由工厂转回作坊,因为我们夫妇两人都是制壶的,家住在丁蜀镇东瓦窑自然村,才题名“东瓦窑陶艺坊”。其实就是夫妻两人在家搞创作,边制陶边耕作,现在我们已经变成职业陶艺家了。
紫砂陶艺的创作源于古代陶瓷、玉器、青铜器等中国传统艺术。古代艺术品的研究和喜爱是必要的,而且都是我创作的营养品。一件好的作品,融汇了传统的精工巧艺,以及我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对现代美术的理解。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是我创作的目标,或许数年之后,我们“东瓦窑陶艺坊”的精作将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品。
【记者】:您的作品多次获奖,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新词汇”和“新形态”这两个形容陶艺的词,您可能不会太陌生,您是怎么看待紫砂陶艺的创新呢?
【吴扣华】:我的获奖作品,如“喜上眉梢壶”,采用宜兴最精纯的紫砂泥料全手工制作而成,其表现造型中流动的线条体现着现代审美特点,而全手工贴梅花和书画陶刻又体现着传统的美感。壶盖里面还有我的落款,可以说一个壶盖(有款、有工)也是一件艺术品。
“一条龙组合壶”是我1998年制成的精品。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题材一直为各朝代艺术家所看重。我创作的“一条龙组合壶”由四把壶组合而成,整体造型为龙形,以根雕、树桩的形式,用最精纯紫砂陶土制成,而且四把壶每把都可以单个使用,每把壶上也都有我的书刻和全手工贴花。
我理解的好的现代陶艺是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有好的工艺,也有现代理念。紫砂陶艺则更讲求实用性,要有内涵、有个性、有精工、有传统的协调(即传统的影子)和现代的审美,并讲求多种工艺的结合。
【记者】:有人说今日的陶艺似乎已成了一个只供陶艺家自娱自乐的“孤岛”,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吴扣华】:紫砂陶艺不同于现代陶艺。现代陶艺讲求理念,按自己的理念随心所欲创作,不讲求传统工艺,传统基本功等等。有时会比较抽象,含糊,只有其本人能看懂,所以有“自娱自乐的孤岛”之说。而紫砂陶艺,与日本的器皿陶艺一样,要求制作的准确性,讲究制作时的基本功,力求协调性(如壶,要求嘴、把之间的协调),不然就不实用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关于湖北“部落·部落美术群体”的访谈2021-12-31
- 【Media访谈】毛旭辉:永恒是我努力的方向2021-08-06
- 节目预告 | 艺术家 · 李冬2021-08-04
- 传统•自然•石刻皴 ——旷小津访谈2021-03-04
- 威海电台《雪萍访谈》2019-12-15
- ”画风画峰“访谈录2019-12-24
- 爱尚美术|陈坚访谈录(下)2019-12-05
- 爱尚美术|陈坚访谈录(上)2019-12-05
- 访谈丨徐惠泉:让逛美术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9-11-29
- “表现的形状”系列访谈——王海燕2019-04-23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