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国宝档案大克鼎(图)

2005-01-20 08:52:58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A- A+
  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堪与毛公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盘相媲美。

  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颈部饰有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

  至于这件青铜重器是怎样来到上海博物馆的呢,就必须提到潘达于老人了。

  潘达于原本姓丁,1923年嫁到苏州望族潘家。潘氏家藏丰富,有“滂喜斋”专藏珍本书籍和“攀古楼”专藏青铜器。

  抗战爆发前夕,潘达于将所有铜器逐一拍照存档,并将大盂鼎、大克鼎等珍贵器物深埋地下,书画及部分古董则安放在隐蔽的隔间中。由于安排周密,虽然日军多次到潘家翻查搜寻,这批珍宝始终安然无恙。

  1951年,潘达于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了大盂鼎和大克鼎及其他珍贵文物二百余件,同时谢绝了政府给予的奖金。

  今天,作为上海博物馆镇馆重宝之一的大克鼎已是游客参观必看的文物,当人们驻足欣赏其瑰丽的造型、凝重的气度和精绝的工艺时,一定不会忘却潘达于先生当年慷慨无私的捐赠义举和拳拳爱国之心。


推荐关键字:国宝 大克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