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全国美展在议论纷纷中落幕
作者:史晶楠 2005-01-14 09:03:47来源:《中国商报》
A-
A+
5年一届、历时30天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展,1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此次展览由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据主办方称,它是对近5年来全国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巡礼,集中展示了我国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的面貌和我国美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探索。
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从1949年至今,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是我国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综合性美术展览。当今画坛不少鼎鼎大名的画家,都是因为一次全国美展的获奖经历而一夜成名。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美术发展的趋势。但是,与以往不同,第十届美展从开展的第一天起,人们对它的评价就是褒贬不一、议论纷纷。那么,这个5年一届的美术展览还是不是国内最权威的美术盛事?众多的议论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中国的美术创作存在缺陷,还是这个展览自身出现了什么问题?
大展留下的遗憾
第十届全国美展的第一阶段各画种分类展览首先在上海、广州、长春等10个展区分别举行。而此次展出的597件作品,则是从分类展览的3100件作品中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其中金奖18件、银奖73件、铜奖199件、优秀奖307件。而中国美术馆特意将长期陈列百年美术作品的三层和五层展区的9个展厅全部撤出,加上一层的9个展厅,共有18个展厅分门别类地展出了这597件作品。各路媒体也就美展的几大看点纷纷进行了报道,一时间让大家对这次画展充满了期待。随着美展的开始,针对它的评论也开始纷至沓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邹跃进说,第十届全国美展的整体水平是应当认可的,尤其是解放军的绘画作品,水平提高很快。但是,美展中缺少能让人眼前一亮、齐声叫好的力作,包括一些获得金奖的作品在内,水平并不是很突出,像当年罗中立《父亲》那样的震撼之作显然没有。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万荣认为,展览中国画的风格还是比较传统,运用笔墨绘画技巧来体现作品意境的作品不多,将国画技法与西方的色彩融合不够,没能将形式与内在美统一起来。
一位观众则说,500多幅作品看过之后,印象中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东西,和当前繁荣、活跃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相比,这个展览似乎缺了不少东西。与全国美展应有的权威性相比,这个展览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5万人意味着什么
有媒体报道,在30天的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共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换句话说,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的日参观量不到2000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一些对比可能很具有说服力。
去年10月,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全国著名水墨画家作品展》,日参观量超过3500人。去年12月28日,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毕加索版画展》,日参观人数超过1000人。应当说,这些只是比较成功的地方性、专业性展览。前不久,轰动一时的《法国印象派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日平均参观人数则达到16000人。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说明了人们对这次展览的关注程度。为了采访各个方面对此次展览的评价,记者大费周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美术界的专家、著名画廊负责人和一些美术经纪人都没有看过这场画展。记者打电话到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教研室联系某位教授,这位教授首先告诉记者他没有看过展览,而且教研室正在开会,不便多谈。记者随即让他推荐一位看过展览的教师,在座的美院教师竟然都没有看过,而这时,展览已经开幕20多天了。
邹跃进解释说,即使不来看,也知道这里都有什么样的作品。因为作为全国美展来说,已经举办了10届,有55年的历史,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且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这个方式在运作,没有变化。全国美展要求的就是“完美、完整、完善”,所有的作品都是我国目前最成熟的绘画作品,所以来看展览的以美术专业的学生居多,他们需要从中学习。但是,因为展览只收那些公认的最成熟的东西,而不会自己去发现,所以就看不到中国美术界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专家教授不来看展的主要原因。
难道是“没落贵族”
很多看过展览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在所有的作品中,“重大题材”比例很高,在6件国画和油画的金奖作品中,解放军作品占了4件,其中3件是属于重大题材的作品。如《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抗联组画》。是什么决定了这样的格局?这究竟是一种局限还是一个特点?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本届美展组委会秘书长戴志祺介绍说,全国美展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学术性美术展览,宗旨就是体现国家主张,因此提倡重大题材绘画作品。参加美展的作品尺幅都限制在2米以内,但是对于“重大题材”的作品则不限制,而且如果知道有哪位画家要进行“重大题材”的创作,他们都会进行跟踪,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全国美展也接受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绘画作品,在这次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就对这些作品给予了很大的宽容,即使他们在绘画技法上还不成熟。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认为,全国美展之所以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不能全面体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全面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自身“50年不变”的主导思想和展览体制。当然,反映“国家主张”的美术展览应当有,但毕竟在中国美术创作百花齐放、空前活跃,艺术创作、艺术市场逐步同国际接轨的情况下,社会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各种流派、各种技法、各种题材的发展状况的高水平展览。就像电影市场,主旋律影片必不可少,但贺岁片、生活片、艺术片乃至外国大片都有其一席之地。在文化相对单一的年代,全国美展只要强调“国家主张”就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但是在今天,仅有这样的展览就不够了,如果用今天的眼光衡量全国美展,它有些像一个“没落贵族”。另外,除了全国美展以外,更全面反映美术发展水平的权威展览确实没有。
那么,要如何才能解决这样的矛盾?怎样才能满足社会全面了解我国美术发展水平的需求呢?本报今日第二版特别邀请美术界专家对此事进行了探讨。
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从1949年至今,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是我国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综合性美术展览。当今画坛不少鼎鼎大名的画家,都是因为一次全国美展的获奖经历而一夜成名。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美术发展的趋势。但是,与以往不同,第十届美展从开展的第一天起,人们对它的评价就是褒贬不一、议论纷纷。那么,这个5年一届的美术展览还是不是国内最权威的美术盛事?众多的议论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中国的美术创作存在缺陷,还是这个展览自身出现了什么问题?
大展留下的遗憾
第十届全国美展的第一阶段各画种分类展览首先在上海、广州、长春等10个展区分别举行。而此次展出的597件作品,则是从分类展览的3100件作品中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其中金奖18件、银奖73件、铜奖199件、优秀奖307件。而中国美术馆特意将长期陈列百年美术作品的三层和五层展区的9个展厅全部撤出,加上一层的9个展厅,共有18个展厅分门别类地展出了这597件作品。各路媒体也就美展的几大看点纷纷进行了报道,一时间让大家对这次画展充满了期待。随着美展的开始,针对它的评论也开始纷至沓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邹跃进说,第十届全国美展的整体水平是应当认可的,尤其是解放军的绘画作品,水平提高很快。但是,美展中缺少能让人眼前一亮、齐声叫好的力作,包括一些获得金奖的作品在内,水平并不是很突出,像当年罗中立《父亲》那样的震撼之作显然没有。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万荣认为,展览中国画的风格还是比较传统,运用笔墨绘画技巧来体现作品意境的作品不多,将国画技法与西方的色彩融合不够,没能将形式与内在美统一起来。
一位观众则说,500多幅作品看过之后,印象中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东西,和当前繁荣、活跃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相比,这个展览似乎缺了不少东西。与全国美展应有的权威性相比,这个展览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5万人意味着什么
有媒体报道,在30天的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共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换句话说,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的日参观量不到2000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一些对比可能很具有说服力。
去年10月,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全国著名水墨画家作品展》,日参观量超过3500人。去年12月28日,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毕加索版画展》,日参观人数超过1000人。应当说,这些只是比较成功的地方性、专业性展览。前不久,轰动一时的《法国印象派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日平均参观人数则达到16000人。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说明了人们对这次展览的关注程度。为了采访各个方面对此次展览的评价,记者大费周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美术界的专家、著名画廊负责人和一些美术经纪人都没有看过这场画展。记者打电话到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教研室联系某位教授,这位教授首先告诉记者他没有看过展览,而且教研室正在开会,不便多谈。记者随即让他推荐一位看过展览的教师,在座的美院教师竟然都没有看过,而这时,展览已经开幕20多天了。
邹跃进解释说,即使不来看,也知道这里都有什么样的作品。因为作为全国美展来说,已经举办了10届,有55年的历史,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且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这个方式在运作,没有变化。全国美展要求的就是“完美、完整、完善”,所有的作品都是我国目前最成熟的绘画作品,所以来看展览的以美术专业的学生居多,他们需要从中学习。但是,因为展览只收那些公认的最成熟的东西,而不会自己去发现,所以就看不到中国美术界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专家教授不来看展的主要原因。
难道是“没落贵族”
很多看过展览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在所有的作品中,“重大题材”比例很高,在6件国画和油画的金奖作品中,解放军作品占了4件,其中3件是属于重大题材的作品。如《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抗联组画》。是什么决定了这样的格局?这究竟是一种局限还是一个特点?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本届美展组委会秘书长戴志祺介绍说,全国美展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学术性美术展览,宗旨就是体现国家主张,因此提倡重大题材绘画作品。参加美展的作品尺幅都限制在2米以内,但是对于“重大题材”的作品则不限制,而且如果知道有哪位画家要进行“重大题材”的创作,他们都会进行跟踪,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全国美展也接受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绘画作品,在这次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就对这些作品给予了很大的宽容,即使他们在绘画技法上还不成熟。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认为,全国美展之所以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不能全面体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全面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自身“50年不变”的主导思想和展览体制。当然,反映“国家主张”的美术展览应当有,但毕竟在中国美术创作百花齐放、空前活跃,艺术创作、艺术市场逐步同国际接轨的情况下,社会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各种流派、各种技法、各种题材的发展状况的高水平展览。就像电影市场,主旋律影片必不可少,但贺岁片、生活片、艺术片乃至外国大片都有其一席之地。在文化相对单一的年代,全国美展只要强调“国家主张”就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但是在今天,仅有这样的展览就不够了,如果用今天的眼光衡量全国美展,它有些像一个“没落贵族”。另外,除了全国美展以外,更全面反映美术发展水平的权威展览确实没有。
那么,要如何才能解决这样的矛盾?怎样才能满足社会全面了解我国美术发展水平的需求呢?本报今日第二版特别邀请美术界专家对此事进行了探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不变不行2021-01-11
- 【雅昌快讯】全国美展对于艺术家有何意义?2020-06-12
- 【雅昌快讯】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2020-06-06
- CAFA访谈 I 高云:笔墨当随人2020-05-07
- 燕娅娅画展即将开幕 | 生活之光,艺术之美2020-04-26
-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全景展厅上线2020-02-24
- 【雅昌视频】“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2019-12-23
- 【艺术播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颁奖、和2019-12-23
- 【新雕塑】焦兴涛《烈焰青春》获第十三届全2019-11-14
- 十三届全国美展 | 39件获奖公示名单出炉 附2019-11-14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