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废品堆发现“镇国之宝”(图)
2005-01-11 08:42:13来源:华商报
A-
A+
图:废品堆发现“镇国之宝”
陕西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有一叫“何尊”的“镇国之宝”。之所以能成为“镇国之宝”,不仅因其工艺精美、造型雄奇,更重要的是其内胆底部122个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字样。
如今“何尊”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64件永久不准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目录中,足见其有多么宝贝了!但如此珍贵的国宝,却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及时被文保工作人员发现并以30元的价格买回,这件国宝很可能已经和其他废铜烂铁一起被熔化了。
废品站30元买回国宝
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酒器底部发现“中国”两字
1975年,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负责筹备,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马承源在清除铜尊的锈蚀后,在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马承源考证该铜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将其命名为“何尊”。
发现者42年后重见珍宝
经马承源再发现后,很多人都知道是从废品收购站买回了国宝,又得知卖“何尊”的是宝鸡市附近贾村镇的村民陈湖。但陈湖本人对发现“何尊”的经过却不愿对人多讲。这无疑使国宝多少有点“来历不明”。
2004年10月21日,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等前去贾村镇调查“何尊”的面世经过。此时,陈湖已经去世。陈湖的孙子陈涛说:“‘何尊’是我四爷陈堆发现的,后来放在我爷家。1965年,我爷就和我二叔将它卖给了收购站……”
陈堆的妻子张桂芳老人讲了发现“何尊”的确切经过。1963年6月,因陈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土崖。当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第二年,陈堆夫妇从宝鸡返回固原,临走时将铜器交给陈湖保管。1968年再回宝鸡时,得知已经被卖了。虽然近42年过去了,但张桂芳对“何尊”的形状等仍能描述得很清晰。
1月7日,72岁的张桂芳老人带着儿女来到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在长达42年后,再一次见到了当年被她发现的国宝“何尊”。
陕西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有一叫“何尊”的“镇国之宝”。之所以能成为“镇国之宝”,不仅因其工艺精美、造型雄奇,更重要的是其内胆底部122个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字样。
如今“何尊”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64件永久不准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目录中,足见其有多么宝贝了!但如此珍贵的国宝,却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及时被文保工作人员发现并以30元的价格买回,这件国宝很可能已经和其他废铜烂铁一起被熔化了。
废品站30元买回国宝
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酒器底部发现“中国”两字
1975年,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负责筹备,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马承源在清除铜尊的锈蚀后,在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马承源考证该铜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将其命名为“何尊”。
发现者42年后重见珍宝
经马承源再发现后,很多人都知道是从废品收购站买回了国宝,又得知卖“何尊”的是宝鸡市附近贾村镇的村民陈湖。但陈湖本人对发现“何尊”的经过却不愿对人多讲。这无疑使国宝多少有点“来历不明”。
2004年10月21日,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等前去贾村镇调查“何尊”的面世经过。此时,陈湖已经去世。陈湖的孙子陈涛说:“‘何尊’是我四爷陈堆发现的,后来放在我爷家。1965年,我爷就和我二叔将它卖给了收购站……”
陈堆的妻子张桂芳老人讲了发现“何尊”的确切经过。1963年6月,因陈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土崖。当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第二年,陈堆夫妇从宝鸡返回固原,临走时将铜器交给陈湖保管。1968年再回宝鸡时,得知已经被卖了。虽然近42年过去了,但张桂芳对“何尊”的形状等仍能描述得很清晰。
1月7日,72岁的张桂芳老人带着儿女来到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在长达42年后,再一次见到了当年被她发现的国宝“何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石鼓为何是镇国之宝? 揭秘六大原因2017-01-25
- 首都博物馆:废品堆里淘出“镇馆之宝”2014-03-20
- 苏州博物馆藏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入选九大“镇2013-01-22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