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大四女生出天价竞拍国画的谜局

2004-12-31 13:11:47来源:《辽沈晚报》
A- A+
  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一个谜局!

  12月27日,一场由沈阳中正拍卖行举办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在沈阳火炬大厦举行。开始的一切似乎都平静、正常,但因其极不正常的结局,本该一“锤”定音的拍卖会被公众认为涉嫌“恶意竞拍”,陷入“嘴上风波”。

  昨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火炬大厦的沈阳中正拍卖行时,公司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着,工作的内容是粘贴各媒体报道剪报,他们告诉记者,“何总正忙着”。这个忙,指的是接受记者的采访。上海东方电视台的记者正在屋内采访中正的老总,也就是当天拍卖现场的主槌何兴利。下午2时30分,记者接到中正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何总现在可以接受采访,请过来。”见到备受事件困扰的中正老总何兴利时,这位在短短几天内骤然成为新闻人物的拍卖行老总的脸上,因不断接受采访而产生的疲态大大超过了对这件事应有的焦灼神色,“央视《法制时空》的记者明天还要来”。

  何兴利,国家注册拍卖师。2002年取得国家注册拍卖师资格并注册成立了中正拍卖行。一个“年轻”的拍卖师,一家年轻的拍卖行。

  303号买家,一个神秘的女大学生。

  整个事件中还有一个本应一样受人瞩目、目前却稍受冷落的150号——以3600万元天价拍下《岁朝喜庆图》的大买家。

  真相到底如何?“天价”笑话

  对于《岁朝喜庆图》拍出3600万元的天价,辽博一位资深书画研究员称“笑话一样,去掉几个零还差不多”,因为“陆远?没有什么名的,算不上大家”。

  “陆远?没有什么名的!算不上大家!”昨日,当记者向辽宁省博物馆一位资深的书画研究员咨询有关陆远的作品价值时,她表示了自己的观点。“3600万?笑话一样的!”据这位研究员介绍,清初的书画作品因其距今年代尚近本就没有什么重大价值,加之陆远在清初也并非名家,这幅作品的题材又比较常见,所以作品本身的收藏价值不大,就算是作品上有乾隆、嘉庆的题跋,也不会为其增色太多。至于有收藏者提出这幅画作的真伪问题,该研究员表示,“不论真伪,它都不值这么多钱。去掉几个零还差不多!”

  事实上,当初以3600万巨款拍下这幅画的150号买家也的确不打算花这么多钱买下这幅画。拍卖结束后,150号买家就明确表示,“1万元的保证金不要了,这幅画不能要。1000万元的价格还比较合理。”可跟对待合计拍下了750万元拍品的303号的“穷追猛打”不同,中正拍卖行对于同样想要爽约的150号买家却宽容得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和303号性质不同,我们不打算追究150号的责任,和150号的问题,我们双方会协商解决。最后可能会让他以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买走。”但在27日上午拍卖会结束时,在已经怀疑303号买家可疑身份的时候,何兴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上午的拍卖创造了东北有史以来单幅成交的最高纪录,价格直逼11月在深圳拍出的众名家合作的《和平颂》,说明东北艺术品市场在升温。”

  时隔半天,3600万的“天价”就这样宣告成“泡沫”了。

  失控的两分钟

  303号买家的狂热在行家眼里明显反常,但拍卖还在进行,业界人士认为拍卖师有失误,但何兴利认为自己应当做的是“保持现场的这种热情”。

  对于12月27日拍卖现场的回忆,已经成为何兴利在很多媒体采访中的“必答题”。同样,在昨日的采访中,他很详尽地回忆了当天的情况。在对303号买家的反常行为和“天价”产生过程。

  事后的回忆中,何兴利说那名303号女子的确在开始就有很多反常行为,比如一直举牌不放、在拍卖过程中不看介绍拍品的手册,见东西就拍、叫价时不按常规喊价,提价迅猛……业内人士介绍,在这种情况下,现场拍卖师完全有权力实施一些特殊手段防止“意外”发生,比如临时撤拍甚至终止拍卖。“可是我们当时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谁也没想到会这样,我们甚至还觉得,万一人家真是个新出现的大买家呢!”

  这种不正常一直持续到50号拍品的出现,随后拍出3600万天价的清代陆远的《岁朝喜庆图》。何兴利在描述这幅画的拍卖过程时强调“过程太快了,整个过程不超过2分钟,都没有我反应的机会,而且我不能让气氛冷下来啊,我要保持现场的这种热情……”何兴利的双手做了一个向上举的姿势,尽管他现在也认为那个价格“很离谱”,却不认为自己当时对现场的控制失误。但业内人士介绍,一个优秀的拍卖师,是应该具有有效控制现场气氛、并通过言语提醒竞拍者冷静的能力和必要的。

  对于清303号买家出场,“任何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都会存在其自身的缺陷和错误。但我们没有违法。我们没有违法,这场拍卖就有效。”在这场目前来看更像一场闹剧的拍卖会后,何兴利仍认为,“所有的责任都在303号买家,是她的恶意竞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没谁受伤

  中正老总承认,这个事件“除了对303号,最终伤害的没有谁”,他声称已经掌握了黑幕,但又说“扑朔迷离”。

  303号没有完成其期望的一整天的拍卖过程,而且现在正有成为被告的趋势;150号宁可放弃1万元的保证金,也不愿再出3600万购买那幅《岁朝喜庆图》;拍卖行95%被303号拍下的拍品都极有可能流拍;委托方不得不重新收回拍品……在这场初时热闹非常,结果难以收拾的拍卖闹剧中,究竟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谁又能是最后的赢家呢?

  对于这个问题,尽管过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直把自己放在受伤的一方,但在记者的追问下,何兴利总经理最终还是说,“除了对303号,这件事最终伤害的没有谁,要是有也是心理上的。”这番话并无道理,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拍卖业经营的就是“空手套”,此番折腾,为拍卖行赢得的,除了连续不断的媒体、受众关注外,最少还有2万元的违约保证金。而损失的仅是组织一场拍卖会的前期费用。“拍卖行可以组织第二次拍卖,有了前期的宣传和3600万的前期价格,再来一次,拍得还会少吗?”这位业内人士直言。

  至于所谓的303号背后的“黑手”,何兴利虽然事前曾称“已经掌握了事情的全部黑幕和过程”,但此次接受采访时却称“扑朔迷离,扑朔迷离,不好说。”看得出,何兴利总经理并没有急于找黑手,也没有急于追货款,此刻他静坐在办公室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仿佛有没有所谓的“黑手”已经并不重要。

  行业黑幕

  拍卖是一个黑洞行业,谁的最终成交价越高,好东西和大买家就会越向谁的公司集中。有了好东西和大买家,又可以拍出更好的价钱,再吸引更多、更好的东西和更多、更大的买家

  事实上,抛开这场拍卖会不谈,整个拍卖行业目前存在的巨大黑幕也可谓触目惊心。一位拍卖界人士向记者披露了部分拍卖行的黑幕,拍卖企业通常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拍品“定价”。通过找“托”来哄抬价格,然后自己买下来。

  2.“钓鱼”。拍卖场上常常有一些跟风的买家,他们察言观色,跟着“大买家”上,他们极易成为委托方托价“钓鱼”的猎物。

  3.“画虫儿”的表演。现在有一些专门出入于拍卖公司的“倒爷儿”,亦称“画虫儿”。

  4.拍前串通、控制成交价。有些买家,他们之间往往不会竞争,他们还会在拍卖会之前串通约定好价位,来控制、垄断最终的成交价。约定最终成交价范围的方法有:私下进行模拟拍卖,通过内部竞争,决定最高出价和最高出价者;协议最高出价和最高出价者;抓阄决定谁是最高出价者等等。

  5.拍卖师与买家串通一气;拍卖师与卖主或“虫儿”们恶意串通;拍卖师自己或拍卖师的亲属买拍品;特权阶层人士买拍品。

  这位业内人士称,有些拍卖行之所以会使出这些方法来制造拍卖黑幕,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钱”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拍卖公司为了创纪录。他告诉记者,拍卖是一个黑洞行业,谁的最终成交价越高,好东西和大买家就会越向谁的公司集中。有了好东西和大买家,又可以拍出更好的价钱,再吸引更多、更好的东西和更多、更大的买家,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60家的市场之争

  由于准入门槛并不高,不大的沈阳市,各类拍卖行就达到了近60家,企业的增多带来的必然是生意的难做。为了抢到生意,极易导致恶性竞争

  这些黑幕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目前拍卖市场上拍卖企业良莠不齐及恶性竞争。

  记者从沈阳市商业局了解到的数字是,几年来沈阳市的拍卖企业出现之快如雨后春笋,由于拍卖业的准入门槛并不高,注册资金仅为100万元,从事艺术品拍卖也只要1000万元,再加上一个拍卖师、几名工作人员,一个拍卖企业就可以成型。不大的沈阳市,各类拍卖行就达到了近60家。他们看好的就是这个看似盈利快、投资少的行业。然而企业的增多带来的必然是生意的难做。为了抢到生意,恶性的竞争在所难免。业内人士介绍,不少新开的小型拍卖行为了抢到生意,往往会不惜血本采用“零佣金”等策略,而这当然会招致“仇家”的愤恨,报复上身。不仅如此,这样的“零佣金”的经营策略就让很多拍卖企业不得不想些其他招数来完成经营,拍品的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拍卖过程中的“托”、“作秀”的场面就会层出不穷。黑幕就这样一点点地形成了。

  事实上这样的黑幕之下,这个市场也是难以得到更好发展的。据沈阳市商业局的统计,沈阳市近60家拍卖企业年实现拍卖成交额仅为10亿元,只是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每年百亿成交额的十分之一。

  由于恶性竞争而产生的黑幕实际上还缺乏有效的监管。辽宁某拍卖行的老总告诉记者,法律条文的缺失、监管力度的不够使得这些黑幕、黑手能够在拍卖界大行其道。现在执行的《拍卖法》已经是7年前的产物,这期间,拍卖业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法律显然难以适应现在的形式。而明年1月即将实施的《拍卖管理细则》虽然让很多期待正常经营秩序的业内人士期望,但仍不抱太好的想法。因为即便是有一个完善的法规,如果没有一个部门来实施监管,这个法规还是无济于事。

  很多拍卖界人士认为,拍卖业重新洗牌、提高拍卖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才是整个市场问题的解决之道。“到那时也就不会有3600万这样离谱的事情发生了。”这位拍卖行老总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